《家》导读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有人说《家》是巴金的自传。
一、反封建思想: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的远祖李介庵原籍浙江嘉兴,以儒生的身份入川在官府充当幕僚。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当过县官,添置了一些家产。祖父李镛做过多年县官,他精明强干,官囊颇丰,卸任之后广置田产,并修建了五进三重的李公馆,还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1909年,父亲李道河去川北广元县就任知县,5岁多的巴金与母亲陈淑芬一起前往。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加之大哥李尧枚的自杀(1912年春,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进了中学, 他喜欢化学,有志于投考上海或北京的名校,再赴德国去深造。然而他被迫结束学业并且要结婚来发扬光大,不久他为了振兴家业,用卖了田换来的钱去做投机生意。家里彻底破产了,终于走上了绝路。
1920年夏天,巴金与三哥尧林一起考入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在此期间,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作者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因此,我们要以说,《家》是一部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的控诉书,也是一个宣告封建制度死刑的判决书!
二、可歌可泣、有爱有憎的人物:陈淑芬
《家》的反封建性可以通过对三类不同人物不同的感情来体会。
第一、巴金以饱满热情来歌颂的人物。这一类人物有或者变得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代表人物是觉慧,其次是觉民,还有琴和淑英。
觉慧是受过新思潮的洗礼的一个人道主义者,同时具有初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家》众人物里思想最积极的一个,是作者与封建思想的正面开火的具体表现,是作家理想与希望的
化身。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他看透了高家是一个怎样的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也看清当时社会是如何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但他又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他热心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读报社等,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当鸣凤跳湖死后,他对高家更无可留念,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高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在《春》与《秋》中,由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觉慧最后离开黑暗的高公馆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 觉慧是一个真正的新青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者!
具有反抗精神的觉民其实算不上一个与封建思想彻底斗争者,巴金也没有对他进行热情的歌颂,但从他思想成熟过程,最终成为一个反封建的先行者,这是值得称道的。 觉民是一个曾经徘徊在封建与现代的边缘的青年,他一脚踏在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脚踩在“五四”后的新土地上。我深深地理解他的彷徨、他的犹豫,但是他在小弟觉慧的影响下,在新思想的冲击下,终于“蜕变”了。无疑觉民是伟大的!为了琴,为了自己的幸福,他居然敢于反抗高老太爷的意志,拒绝冯家亲事,离家出
走。他能勇敢地抗争:“请你们绝了妄想吧,我的条件不接受,我是决不回来的。”正是他的坚决,他的斗争,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琴赢得了幸福,因此琴成了高家最幸福、最美丽的女子。当他的抗争获得成功时,他也成了一个真正的新青年。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的改变和发展,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沿,不妥协地和长辈们当面争辩,成了
一个封建思想的叛逆者。琴和淑英是比较先进女子的代表。他们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由弱者最终变为生活、命运的自我主宰者。琴能够鼓励淑英出走是值得赞扬的,淑英为了爱情大胆与封建家庭诀别更是值得颂扬的。因为在他们的身上炫耀着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第二、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与摧残的青年们。巴金给予他们最大的同情。他们不幸的命运就是对封建思想无情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觉新、瑞珏、鸣凤、梅等。
觉新是《家》中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他的“双重” 性格实在令人愤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受到了两面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指使他,捉弄他,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情不自禁地指责他的守旧,发泄对他的不满。而面对这一切,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地挣扎着。也许觉新出于无奈,出于好心,但这是懦弱、无能。因此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的悲剧。因为他的懦弱,失去了心爱的梅,导致梅落得凄凄惨惨的下场;因为他的无能,有了梅的教训也不吸取,让瑞珏又一次重蹈覆辙,再次重演悲剧。这就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对觉新而言, “作揖主义”和 “不抵抗主义”思想,是杀害“梅”和“珏”的罪魁祸首。这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夺取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
觉新是一个为旧封建伦理道德所毒害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根源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作者对他是有批判 (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可以说,觉新的悲苦的命运是当时社会大多数青年命运的缩影。他的不幸是对封建思想无情的抨击。
其次《家》通过对年轻女子们悲惨命运的塑造进一步地控诉了封建思想的毒害。梅和瑞珏都是贤惠的女子,都成了“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牺牲品,但他们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
神上的痛苦;即使是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
,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更不要说柔弱的婉儿了,他们都逃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毒害,都成了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鸣凤身为卖身丫环,没有自主权,主人要把她当礼物送人,她没有拒绝的权力。鸣凤决定去松梅园投湖自尽以殉情。死前她曾想觉慧来进行最后的奋斗,然而觉慧那是专注于办刊物写稿的“大事业”,没有听见鸣凤在窗外的呼唤。鸣凤终于死了,最让人震撼的,鸣凤死后,高家未曾有任何心动悔悟,竟然用另一个丫环婉儿代替,这又断送了婉儿的一生。
作者通过对这些年轻女子的悲惨命运的塑造,就是对封建思想的最大讽刺与批判。
第三、虚伪、荒淫、愚昧的老一代,进一步控诉封建思想。
对于那些虚伪、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们,作者并没有把他们漫画化,给予了深刻的憎恨和无情的诅咒。从高老太爷和《秋》里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封建旧制度的卫道者们表面十分严峻而其实极端虚伪和顽固的本质。另外一些庸俗、泼辣和愚蠢的女眷们的活动,例如陈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们的丑恶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厌恶。。
《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和《红楼梦》里的贾母如出一辙。
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用觉慧的眼光去评判他,仅仅了了几句的概括而已。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间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逃婚的觉民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他的心中没有爱,没有义。他周围环绕的人都是腐败,包括迷信而势力的陈姨太、还有巩固旧势力的朋友冯太爷。顺着高老太爷维持面子与社会地位的命令,断送了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的幸福,尤其断送了年轻人渴望爱情的婚姻。
《家》中的冯太爷是另外一个典型的批判对象。他乃“孔教会”的中坚份
子,也就是礼教思想的捍卫者,可是他却视玩弄戏子、年老仍娶姨太太的事为文人高雅之事。他没有《红楼梦》中贾政老实忠厚之性;反而有宁国府一般的堕落,但他又死爱面子,终日以礼教来包装自己以求自己成为典雅者。年青一代与他展开了斗争,这对抗是新与旧的对抗,也明明白白是正与邪的对抗了。这是新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直接对抗。
三、美丽的青春和爱情是宝贵的!
爱情是《家》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家》对不容亵渎的爱情的追求探索是反封建的一个重要表现——斗争就会取得真爱;妥协则想爱而不能爱。通过这种对比,揭示《家》中爱情的奋斗,是年轻新世界和老旧势力对抗的战场,是新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直接对抗。
觉民非常爱琴,他为了得到真爱,面对高老太爷的逼婚,他不屈服在高老太爷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为了与琴的真爱,奋起斗争,孤注一掷离家而战斗,换来了高老太爷的妥协,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这是在 “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青年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的结果。
觉新不战失去了梅,并且害了有传统美德的瑞珏。其实,如果瑞珏大胆斗争,那么她的命运也不会这么悲凉。两位女子的命运也是他们不抗争的必然结果。巴金对这三人的爱情是充满了同情的,同时又有一分不齿。
最后最艰难的战役则在觉慧与鸣凤的爱情;觉新失去了梅是因为不与旧思想斗争。如果觉慧能早带鸣凤永远脱离这个家庭,或者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觉慧觉悟的太晚。最后鸣凤决定去松梅园投湖自尽以殉情。死前她曾企图觉慧作最后的奋斗,觉慧却专注于办刊物写稿笔战的大事业,没有听见鸣凤在窗外的呼唤。觉慧怀抱献身的热情欲改革社会,当他奋力投效文字革命时,是可以完全忘记鸣凤的。鸣凤终于死了,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啊,如果,觉慧勇敢地向封建道德开火,那么结局就一
定不是这么窝囊的。也许没有如果,因为觉慧根本没有去进行斗争,最终失去了心爱的人。
四、与《红楼梦》比较:《红楼梦》主要是为封建家庭的衰落唱挽歌,而《家》更单纯的将矛头指向对封建势力的反抗。
1、《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家》中的觉新、觉慧:在《家》中,“贾宝玉”分化成了觉新、觉慧二人。贾宝玉对长辈绝对尊敬、绝对服从,但又恃宠恣意,时有越轨。他的人生态度是纯粹审美的,他的审美理想是阴柔之美、女性之美。觉新、觉慧的父亲不象贾政那么严厉,祖父又不象贾母那么可亲,缺乏了家中的润滑、制约机制,他们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只信“无抵抗主义”,另一个则公开反抗。觉慧对造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