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参考
学生打开电灯;下课时,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自然地与学生交流几句……这些不经意间流露的关爱,学生会从心灵深处意识到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学生会怦然心动,温暖身心,感到上课、学习、生活很顺心。其次,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纪律,这是课堂和谐的基本条件。当教师的都知道,无论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捣蛋学生,该怎样去教育他们呢?如果教师板着脸,声嘶力竭地批评,举起教鞭在讲台上重敲,会使低年级学生觉得你可怕,高年级学生觉得你可笑。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当众训人,讽刺挖苦,甚至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会使学生无面无颜,自尊尽失,有时甚至会走向极端。其实,课堂纪律的调控,教师要多与学生商量,多给学生鼓励。与学生商量,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从而信心倍增,集体感增强;给学生鼓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能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渴望进步。同时,也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要求学生说话和气、举止文明,教师首先不能训斥学生、体罚学生,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给学生创造平等的表现机会,让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第三,教师要力争上有文化底蕴的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重视自己知识、经验的积累,增强自己的“底气”,既要博览书,收集大量
资料,又要常看新闻,关心时事,掌握新信息、新动态,并且加以归纳总结和筛选梳理,然后与品德课中的有关观点、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讲授。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课上得既有知识厚度又有思想高度。如教学闽教版《思想品德》《祖国一定要统一》一课前,我就收集准备好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和近期台海局势的有关资料,特别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加以整理,成为有关条目,做好回答学生提问的准备,这样就能上好这一课。
实践证明,教师付出了爱心,学生学路、心路就畅通了,从而愿意把对道德准则的认识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
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
征。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日常参加的品德教研活动,对构建和谐的品德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海上明月共潮生———把握“文本”“人本”之和谐
《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所提示的活动范例,都力图
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课改后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不仅要出文本背后的原有之意,准确把握教学主题,更需要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从而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促进文本与人
本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我们的祖国有多大》一课时,如何通过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这一概念,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教师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余姚地图上自己熟悉的乡镇,并让来自余姚各乡镇的学生谈谈家乡到市区乘车需要多长时间,使学生对全市辖区面积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出示浙江地图到余姚,让学生观察余姚在浙江地图上所占据的位置有多大,这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浙江之大。接着在中国地图上到浙江,并让学生明白祖国面积约有96个浙江的面积。通过比较,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祖国之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但教师并没有在学生“祖国真大”的惊呼声中停止比较,继续出示我们的邻国———日本的地图,与中国地图进行重叠比较,最后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一面积比中国大的国家。这一细致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认真解读好文本,以“地图比较”为载体,到文本知识概念与陈淑芬
学生思想感悟的最佳平衡点,使教材的要求顺利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环境”“氛围”之和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能在有意无意中接受知识。可见,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教学环境和诗
化般和谐品德课堂的构建
浙江余姚市东风小学315400陈淑芬
教学经纬
思品
6
(
)
20089
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