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0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从广西高校对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广西高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情况论述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针对所存在的经费有限,传承支持弱;课时不足,传承普及难;形式乏味,传承兴趣低等问题,提出对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延展传承时长,扩宽影响渠道;创新传承形式,提高传承兴趣。
【关键词】广西高校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29-03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坚持将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要求高校学生自觉巩固和提升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时代下更应得到高校学生的保护和传承。广西拥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彩、民俗浓郁、风情独特,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广西相继有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既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也包括游艺、杂技、竞技等项目,还包括极富民族特的舞蹈艺术等项目,为保护和传承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本地更多的民族特体育项目,广西致力于创建和完善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以保护本土多元化的原生态体育非物质文化,营造积极的体育文化生态。因此,探讨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一)广西高校对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广西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中国(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工程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广西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都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要求学校按照要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积极在课程和教材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通过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可知,对于广西高校能否较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问题,近七成的教师认为能较好地贯彻落实,两成教师认为贯彻落实情况较为一般,还有约一成的教师认为并没有贯彻落实好。整体上看,广西高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较为良好,而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正是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二)广西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义认知情况
通过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可知,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认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教师们对其他方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较高的认知和判断(见图1)。
(三)广西高校体育课程选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
广西高校积极响应当地政府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议和号召,在体育课程上多选择当地少数民族的特化竞技类或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项目,其中不乏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项目如表1所示。
(四)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设计情况
经过调查可知,广西高校在体育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其他专业体育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都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并且合理安排各课程学时,积极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和调整。通过新的学时设计安排,持续增加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接触,增进学生对各项目知识与技能的了解。
(五)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教材选用情况
广西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开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课程教材的选用研究,不仅增强了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与技能时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而且处处体现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很多高校选购了现有的标准教材,配置了电子化的教程组织教学,也有部分高校通过灵活掌握所在地的体育文化底蕴,不断聚合学术研究力量,开发了校本教材。
(六)广西高校体育竞技与表演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
广西高校通常会以学期为周期组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技比赛,学期结束则竞赛也告一段落。在每一周期末,学校都会及时考核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掌握情况,从中发掘一定的体育人才以备参加不同级别比赛。有很大一部分广西高校会在一学期组织多于2次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技比赛,也有少部分高校未组织举办过。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方面,大多数高校都会安排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机会,多数为每学期至少安排2次,通过文艺晚会、运动会、节庆仪式等方式实施表演。当然,依然有少部分高校可能受场地、器械、校方政策、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影响,而未组织举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技比赛与表演,这不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桂林理工大学怎么样
(七)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师资源情况
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的投入,他们要率先掌握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熟悉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要点,从而为学生构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技能体系搭桥铺路。现阶段,广西高校多数体育教师都在持续掌握当地已经收录至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各项目,并努力通过自己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认知和接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调查可知,约有4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十分到位,约有3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较好,只有不到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表现不好。整体上可以看出,广西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八)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场地器械配套情况
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之一就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械的足量配置与科学配套。通过调查可知,广西高校大约七成的教师对于自己所在院校现阶段所提供的场地和器械资源较为满意,认为能够较好地满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需要;也有约15%的教师认为自
己所在的院校现有的场地和器械还不能完全满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需。
二、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有限,传承支持弱
从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教学情况可看出,广西高校对于传承的支持和投入较少,可用经费受到限制。很多高校在每个学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方面的预算与实际经费额度之间存在差异。想要开展好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必须在场地开发、器械供购、活动劳务以及其他相关开支方面有所投入,然而广西的不少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在日常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占比较大,自然降低了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导致校内文化节、运动会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受阻,不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健康发展。此外,有些高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集中在现代竞技项目上,这也造成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支持力度减小。
(二)课时不足,传承普及难
想要真正掌握广西带有鲜明少数民族特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需要大量的教
学和实践时间。然而在广西高校中,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和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课时较少,即便学生对相关文化项目十分感兴趣而选修相应课程,也不会拉长每学期的总学时。体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前者在课时上有较大增加,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总课时依然无法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由于课时不足,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以接触性了解为主,而对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做更多要求。因此,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和传承兴趣往往大打折扣,并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与最终的学习传承成效,形成了传承难以普及的困境。
(三)形式乏味,传承兴趣低
一般而言,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课外互动、校园文体活动、体育竞技、课余活动、自由练习等为主,而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主要为课堂教学,并辅以课外互动和课余活动训练的方式,其他形式的传承则少之又少。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讲解和示范演示的内容较多,这样的形式较为死板老套,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和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高校的课堂内外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器材可能是沿用多年的,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降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新奇感,无法有效地达到传承目标。
三、推动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
(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多方支持
广西高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积极拓展支持传承的经费来源与路径,争取多方支持。一是积极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民宗局等政府职能单位保持联系,争取获得财政支持;二是与当地企业或是民间俱乐部等组织开展协商合作,开辟经费来源新渠道;三是利用本校资源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利用表演、竞赛、展会等活动机会或文化展示时机,让更多人看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加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中。
(二)延展学习时长,扩宽影响渠道
针对现阶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课时占比过低,不利于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和掌握,进而影响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问题,广西高校要主动思考最佳的传承课时占比,若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课时占比较为困难,应积极通过倡导学生组建社团、合理扩大课余训练范围与强度、丰富课外活动内容等方式来巩固和提
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进一步寻求机会开展竞技比赛或技艺表演,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创新传承形式,提高传承兴趣
高校体育教师要审视当前所采用的传承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形式的创新。第一,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背景故事或传说等内容为蓝本编排情景剧,以此新颖形式吸引学生关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历程,感受璀璨文明与多彩文化在进化升华中的变化;第二,鼓励学生创作手工画,或是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片或动态电子海报,也可以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典型动作要领融合到现代音乐旋律中,形成新的表演内容,增加文化传承的观赏性;第三,探索筹建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队,要求队内成员有所侧重地开展专项练习,掌握至少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建立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名片”,让每一名学生都产生浓厚的传承兴趣。
总之,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经费有限、课时不足、形式乏味等问题,对此,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延展学习时长扩宽影响渠道,创新传承形
式提高传承兴趣,更好地推动广西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海霞,何卫东,李俊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传承发展探析[J].运动,2013(14).
[2]殷珺,何卫东,郭洪光.广西民族体育特之乡的现代传承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