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4年第1期
辛立章曾丽萍
(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共青团按照党的要
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和服务对象发生了新变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挑桂林理工大学怎么样
战。高校共青团要立足时代背景,结合高校青年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
势,加强团的建设;推进团的改革,以理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为依托,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路径,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青
年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职能服务路径
高校共青团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青年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路径,对完善高校共青团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做好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日益凸显,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日益增强,但是集体观念淡化;视野虽然更加开阔,接触的事物更加广泛,但由于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开放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QQ、微博、等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沟通更加畅通,但是一些不良思想也在不断地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强烈地挑战着青年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这使得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上加难。
2.高校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进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传统的共青团工作理念、模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辛立章,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高校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曾丽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主要研究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党建带团建下广西高校共青团创先争优工作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ZZZ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3
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青年学生的构成日趋复杂,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学分制的推行、学生社团的兴起、后勤社会化的推进等,弱化了班级团支部的作用,学生以宿舍为纽带形成的生活体逐渐成为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非常规社团组织的社团活动更加多样化,团组织如何实现有效覆盖以及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为新的问题。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青年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多校区办学的现状等状况,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加快调整,适
应变化。
3.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变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社会思潮的多样化,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取向日趋务实。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追求务实的价值选择,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增强,多样性特点较为明显。比如,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性、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价值实现途径的多样性,使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几种倾斜,“即: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向个人倾斜、在理想与实惠的关系上向实惠倾斜、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向索取倾斜、在奋斗与享受的关系上向享受倾斜”[2]。二是成长需求多样化。受各种压力的影响,当代青年学生求知成才的渴望更为强烈。(1)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有相当部分的青年学生不局限于功课和学业的完成,而更重视各种技能的培训和提高。(2)成才途径的多样性。青年学生更加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因此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服务西部等也逐渐成为青年学生可选择的成才途径。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这些新变化,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服务。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共青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服务上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内容供给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需求产生变化,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学生的意识、内容、力度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出现服务范围过窄的现象,服务供给相对滞后。如相当一部分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内容没有根据青年学生迫切需要选择服务项目。有的工作内容虽涉及学校青年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条件限制,精力和资源过于分散,工作效果不够理想。大部分高校团组织还只限于思想引领、文体娱乐、素质拓展等工作的开展,没有深入涉及学术科研、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造成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
2.服务观念转变滞后
部分共青团干部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青年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缺乏对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洞察力,不能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仍然把团的工作停留在组织动员的初级阶段,造成主动服务观念落后,没能形成主动服务青年学生各方面需求的工作意识。比如,一些团干部深入青年学生不够,对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还习惯于坐办公室等学生来“服务”;面对青年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创业的渴望等需求,有些团干部服务观念转变不到位,仍只限于现有的条件开展工作,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不强。
3.服务形式缺少创新
传统的服务青年形式多是以组织青年进行政治学习和开展一些娱乐性的文体活动为主,服
33
务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引起思维活跃、追求时尚的青年学生的共鸣,难以凝聚青年学生,也不能服务和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变得注重实际,更加务实,更想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体现个人价值。而一些服务工作只重形式,效果不佳,容易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了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地位,没有切实发挥好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的功能。如一些高校的思想引领工作还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主题讨论式的思想交流互动少;一些服务活动形式还是组织者说了算,自认为有所创新,但由于对活动的性质、目标、参与者的特点和期望等因素统筹考虑不足,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4.服务保障力度不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和服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青年学生体呈现出结构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的新特点,对高校共青团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素质的团干部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有效开展服务青年
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阵地是有效开展服务青年工作的依托,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阵地的支持,会导致某些服务项目中途夭折,服务工作和效果无法得到长期的保障,也会导致团组织失去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吸引和凝聚,影响团组织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众基础的职能。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一些高校,尤其是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共青团工作人手明显不足,资金缺乏,活动场馆设施和团属阵地匮乏,服务保障跟不上,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现实要求。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学生的路径探析
1.坚持以理想育人为先导,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坚持以理想育人为先导,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利用网络等阵地,通过培训、研讨、图片展、演讲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将理想和信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努力使自己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注重挖掘和塑造先进典型,用身边可钦可敬、可比可学的榜样来感召、激励、鼓舞青年学生,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同时,还要结合当代不少青年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缺乏
艰苦的磨炼、意志和心理承受力较弱、各种心理问题多发等实际,重视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培育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其成长成才。
2.坚持以组织育人为保证,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服务青年学生的重要保障。高校共青团应坚持以组织育人为保证,加强团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增强组织育人的服务保障力度。如南宁某高校,在队伍建设方面,按照“严进优出”的原则,重视团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团干部培训、工作研讨、学习交流、素质拓展、外出考察等活动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增强了团干部的能力。同时,“青年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青年聚集方式的多元化。地缘、学缘、业缘、趣缘、情缘,甚至网缘,都可以成为凝聚青年的有效渠道。”[3]该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团的组织,成立了宿舍团小组,社区团总支,探索建立网络团支部,延伸了团组织的臂膀,加强了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指导,增强了这些学生组织
43
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发挥了其育人作用,形成了组织育人合力。在制度建设方面,该校团组织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工作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了团组织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在阵地建设方面,该校团组织加强了团报、团刊、团网和青年
活动场所等团属阵地建设,整合优化了团刊、校园广播等媒体资源,创设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内容,提升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体,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凝聚人心、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育人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创新文化育人的服务形式,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增强文化育人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切实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一要坚持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努力培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学校精神内涵和办学目标相吻合的人文精神;二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资源整合,在继承优秀传统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三要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思想向上、内容丰富,既有主旋律又有多样性,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并能体现时代特和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桂林某高校团组织把校史校训作为培育学生爱校情操的主要内容,创新工作形式,用校史校训引领风尚,教育学生,增强了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广泛凝聚了青年学生,使学生不断把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4.坚持以实践育人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历层次的普遍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审视越来越具体地体现在综合素质上。综合素质体现为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为使青年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坚持以实践育人为依托,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投身实践,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桂林某高校团组织的具体做法:一是立足学生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中心,把普及创新能力培养和挖掘科技创新精英结合起来,构建了“学生科研项目+学术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竞赛”为主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科研和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中。二是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重形式轻效果、重服务轻锻炼等问题,不断改革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发挥专业优势,创新社会实践模式,组织开展“目标系统化+活动项目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总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围绕育人目标,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正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好和特点,不断创新共青团组织的活动载体和形式,以理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为依托,才能不断提升服务职能,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袁油迪:《高校共青团组织提升服务青年发展能力的探索》,载《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5期。
[2]王计永梁志霞:《大学生思想与心理行为特点分析研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
[3]张华:《共青团履行团职能的路径选择》,载《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2期。
(责任编辑:邢哲)
5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