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小学 徐娇宁
这天,我满怀信心地准备了一节作文课——《我的理想》。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理想吗?”
“理想就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心愿,也就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xujiao“好,说得好!”当我听到孩子们这样解释理想时,我的激动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同时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孩子们五彩缤纷的梦。
“同学们,那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吧!”
这时,出乎意料的是发生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留下的只有紧张和忧愁,但更多的是迷茫。
这样的安静足足持续了有半分钟,可以说,此时的我已被孩子们的举动震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景呢?难道是我的引导不到位?还是我的表达不够清楚?
后来,我将这一疑问带到了教研组,同同级的几个老师进行了讨论,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理想,而是理想“失踪”了。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思想蒙眬的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饥饿时希望得到香甜的奶水,寂寞时希望有人带他出去兜风,学走路时希望三步能并作两步……
可今天的他们为什么连自己的理想都不见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偶尔的一个机会,在我翻阅《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教学杂志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
顿时,一个念头产生了——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从阅读中帮助孩子们寻理想呢!
记得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理想的人首先是一个会做梦的人,而阅读就是孩子们做梦的源泉。因此,为了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寻自己的理想,我便在班里开始了阅读教学的行动。
首先,营造阅读氛围。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首要任务就是鼓动他们的热情,激发阅读兴趣。而能燃起学生阅读之火的,首当其冲要数阅读氛围了。
于是,我便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在教室里,孩子们进行自习时,我便有意无意的停留在“学习园地”前,认真阅读孩子们的手抄报。这时,有些同学便偷偷地窥探。我知道那并不是单纯的好奇。在课外,我将自己平时喜欢阅读的书本摆在办公桌最醒目的地方。孩子们在交作业时,有些孩子的目光会不时地扫视那些书名。看得出,他们的目光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此后不久,我便发现孩子们的课桌上多了一样东西——课外书。有《格林童话》、《丑小鸭》、也有《张爱玲散文集》、高尔基的《童年》,甚至还有《管理与人事》。这时,我觉得自己再不能沉默了。于是,我便问大家:“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既然孩子们已经有了阅读的兴趣,我就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阅读。
其次,做好推荐工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兴趣不同,推荐要迎合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又兴冲冲地跑到书店,准备自掏腰包,为孩子们先买两本《夏洛的网》,让他们
也感受感受有理想的生活。可是,事与愿违。由于各种原因,我没能买到这本书。随后,我就带着两个班干部在校图书室给孩子们选一些否和他们这个年龄段,而且能吸引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比如《五颜六的孩子》、《彩虹飞扬的天空》、《五彩斑斓的翅膀》等。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我还给他们推荐了优秀文学类作品,名人传记,科学家的故事,成语故事,中文名著等,并利用班会课或借助“趣味语文”指导他们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确立阅读的内容、题材和风格的广泛多样性。正如鲁迅所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三、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在阅读中,我们鼓励学生勤动笔,做好记录,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有时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并在周会课上对平时笔记做的认真的同学当众提出表扬。以促进他们做到勤动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的习惯的养成。使所积累的内容得到理解和消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变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小手多了;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日记本中,孩子们的表达更流畅了。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我更加认同朱永新的这一观点了。原来我们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理想,而是缺少那能扬帆远航,帮助孩子们寻理想的帆船。而这帆船就是——阅读。
在阅读中,孩子们能到快乐,到安慰,还能到自信。但我深知,这才刚刚迈出了“寻理想”的第一步,要想成功的登上“理想”的彼岸,我们还得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