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地摊经济”是通过摆地摊儿获取收入的一种经济方式,2020年5月中央文明办发布规定,提出不将马路市场和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的考核内容;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中国的生机。从政策变化到总理点赞,使得“地摊经济”这团人间烟火袅袅升腾,刷屏各大社交媒介,层出不穷的“地摊儿梗”被网友玩的不亦乐乎。“地摊经济”成为了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热点,成为了文化场域中的“网红”。
一、“地摊”:由经济语境到文化仪式语境的演变
纵观“地摊经济”成为网络热点话题的过程,不难发现人们对于地摊的关注部分源于国家政策的变化,还有部分受到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玩梗”的吸引。这时的“地摊经济”已经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语境,进入了大众文化场域,成为了一种网络仪式。
文化场域中的“地摊经济”,可以用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概念来阐释。该理论认为“模因”通过非遗传而繁衍,它既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又是文化的遗传因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它经历不断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结果。其中,模仿是“模因”最主要的传递方式。[1]可以说,文化的传播依靠“模因”的
不断复制(模仿)。互联网时代,“模因论”再次发展出“网络模因”概念,数字网络指数级的扩散能力和精准的复制特征推动了“模因”的强化与重生。希夫曼认为,“网络模因”是网民在传播中创造出的在内容、形式、意义上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字信息。[2]
地摊文化现象中的“摆摊儿梗”无疑就是这样的“网络模因”。通过网民在社交平台中的频繁重复和多元模仿,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模因”。以“你的专业摆摊儿卖点啥?”话题为例,此话题得到了各行各业网友的参与互动,如:学地质的表示可以去天桥鉴定手串、学城市交通规划的可以卖自制地图、学建筑的帮挑户型、学计算机的卖路由器等,评论区热议“我能卖点啥”并帮助规划“各路段摆摊类型”。另外,大量摆摊图片与“玩梗儿”短视频也充斥竖屏媒体,完成了同一时间段符号、意义的高频重复与模仿。文化“模因”的形成,终使“地摊经济”完全进入了文化语境,而这种频繁互动和众人参与的狂欢,又使其成为在文化与信仰依托下的“共同体的神圣典礼”,[3]这正是仪式传播的典型状态。因此,进入文化语境下的“地摊经济”再次向仪式语境演化,形成仪式化传播现象。
二、“地摊文化”的互动仪式链建构
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仪式链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分别是两人及以上的共同在场、形成仪式边界、共同的关注焦点、情绪的分享,只有四个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启动互动仪式的“链条循环”。
(一)情境:社交媒体实现身体在场“线上化”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体的身体共在是仪式构建的首要条件,社交媒体搭建的即时远程交互平台实现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融合,打破了身体在场的时空限制。原本需要线下的身体共在,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线上化”。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地摊经济”
孙明宇宋琳琳
(辽宁工业大学锦州121000)
【摘要】后疫情时代为恢复经济发展秩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原本消失的地摊小贩重生于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地摊也在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热词之后,进入到仪式传播的语境,本文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对文化场域中“地摊经济”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地摊经济”通过互动仪式满足了网友的情绪宣泄的同时,实现了积聚情感能量、传播正确价值观的功能。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地摊经济;体狂欢
【作者简介】孙明宇,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宋琳琳,硕士,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网络仪式在重大疫情引导中的‘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L20BXW007)成果。多省工厂因同一原因停产 发生了啥
30
2021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另外,新媒体时代网友对移动网络的高依赖以及社交媒体的高渗透,也使这种虚拟在场成为常态。网友在社交媒体的上线,为体聚集构建了环境场域,成为互动仪式的起点。
(二)边界:能动性的仪式边界
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社会重新“部落化”,社交媒体平台本身具有鲜明的体属性,可见,社交媒介自身已经天然形成了互动仪式链要求的身份分野。同时,在社交平台打造的互动场域中,用户还必须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一方面实现身份认同,一方面参与到互动仪式链闭环当中,而没有参加互动的网友则会被设定为局外人或旁观者。在社交平台“地摊经济”的话题下,网友通过能动性参与,最终以自身的兴趣关注和互动行为实现了体的区隔与聚合,建构了互动仪式链中的参与界限。
尽管互动仪式链理论本身表现出一定的边界意识,但这并不代表它会将参与社交媒体互动的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完全分割。与此相反,不管是“摆摊儿梗”的趣味感染,还是仪式传播下的体狂欢,都会源源不断地吸引全新的关注参与者,为“地摊经济”创造新的传播热点,并且在互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思想情感,在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形成新的文化边界。
(三)焦点:多因素共筑议程焦点
体的共同关注是互动仪式链循环作用的动因,而焦点的形成则由多种因素共同筑建。
首先,需求造就关注。新媒体赋权下的用户行为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需求,并且这些自我表现形式愈加多样化。网友围绕“地摊经济”生产的各种社交产品,都带有这种明显的自我表达情绪,相关话题下的语言段子、短视频社区中的微剧场,甚至是直播间中的直播摆摊,都在呈现一种自我状态、价值态度。这种需求的实现,一方面使网友宣泄着现实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需求的不断达成,促使形成更具粘性的关注,地摊文化焦点由此产生。
其次,社会现实引导关注。地摊这团“人间烟火”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契合点,政策的转变与全民摆摊的社会现实,使“地摊经济”必然走进网友的视线,成为议程焦点。
再次,意见领袖强化关注。在“地摊经济”传播过程中,原本只是参与到仪式互动链中的“游客”,或依托热点话题、交互性网络及自身优势,建立新圈层,成长为意见领袖。仪式中相关意见领袖的形成,催生了新的传播节点,并强化该圈层的共同关注。以@吓脑湿为例,其发布的《摆摊吧,互联网人!》是一组以互联网从业人员转行摆地摊为主题的漫画,一时间刷爆社交媒体,阅读量突破700万,点赞达到3.5万。
(四)情感: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宣泄
情感是互动仪式链中的核心要素。仪式开始时的情绪是短暂的、突发的,经过共同关注的作用,网友输入的多元情绪得到整合强化,形成集体兴奋。互动仪式后的情感是长期的、稳定的,是文化仪式过后人们对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强化。因此,仪式具有将短期情绪转化为长期情感能量的“变压”作用。[4]
此次“摆摊儿”的流行颠覆了人们日常的认知,当摆摊卖货成为了“全民职业”,小商小贩成为了“人生赢家”,网友纷纷调侃“不如摆地摊”,这种由关注焦点诱发的短期、多元情绪,一经触发并迅速蔓延、汇聚,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疫情后的个人经济状况,停工停产的后遗症挑战着公众敏感脆弱的神经,这时“玩梗”浪潮成为了网友生活压力下多元负面情绪的重要表达方式,形成了释放出口,是一场情绪宣泄的狂欢。然而,在仪式的互动情境中,由于全民狂欢式、自嘲式、调侃式的互动形态,逐渐使网友的
压力转化为一种通过自身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正向的情感因素不断强化,并形成乐观向上的社会氛围。
地摊儿仪式是一场正能量的狂欢,而这种全民狂欢则得益于网络空间这个“第二世界”。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理论认为“两种世界”的划分是狂欢得以实现的前提,第一种世界是严肃且等级森严的官方秩序世界,第二种世界则是打破秩序、模糊阶级、颠覆传统的反叛世界。[5]可以说,网络空间与狂欢化理论中描绘的第二世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同时,社交媒体时代的网友习惯用戏谑代替思考,用娱乐代替权威,其特性更给予了全民狂欢的可能。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地摊文化形成了一场自我宣泄的重要仪式。
由此,“地摊经济”互动仪式的“链条循环”形成合围,或许“地摊经济”还会席卷更多的注意力,在传播过程中的情绪、态度会更加多元化,并且在逐渐强化的过程中趋于统一,但是无论是生活压力下的戏谑,还是对社会发展的态度表达,最终这些都会归于平凡却努力的日常生活中。■参考文献:
[1]路惠然.以模因理论解读“饭圈”用语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第10期.
[2]梅林.“网络模因”的符号文本结构与传播特征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
[3]詹姆斯·W 凯瑞,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4]唐丽霞.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抖音短视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第21页.
[5]秦扬.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视角解读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J].科技传播,2019年第10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