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学⽣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提⾼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融⼊⽣活习惯中,下⾯由⼩编为⼤家带来提⾼学习积极性的,希望对你有所助⼒,快来点击吧。
  ⼀、制定计划,形成⼀种积极的期望效应
  ⼼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期望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的⾏为产⽣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与学⽣朝⼣相处,班主任应该让在充分了解学⽣所达到的⼼理素质、智⼒能⼒、⾝体健壮的状况或变化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某种预先设定,帮助他们制定综合计划。这要⼀⽅⾯体现班主任对学⽣的⼀种积极期望,使学⽣不仅从计划中感受到这是班主任主观上对他们“未来发展”的⼤致预测,也从班主任外在⾏为上感受到明显的期望和⽀持;另⼀⽅⾯把班主任的期望转化为学⽣⾃我意识的期望,这就给学⽣造成了定向发展的⼼理环境,使学⽣为实现这种定向性的预测,努⼒内化班主任的期望,让⾃⼰的计划和班主任、教师的期望⼀致,让⼩的、短期的计划与⼤的、长期的发展⼀致,这就为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较先进学⽣和后进学⽣的差异,重要的⼀点是前者都有⽐较明确具体的,⽽后者⼤多是学到哪⾥算哪⾥,或别⼈指向哪⾥⾃⼰就到哪⾥,或⽼师指向哪⾥⾃⼰也不到哪⾥,⾃⼰⼜管不住⾃⼰,每天常在⽆所事事中度过。那些先进的学⽣,⼤学后谈到⾃⼰的成功时,总说得益于当年的⾃我计划。
的确,计划预测性对学⽣的发展成功,⼀定程度上有指向的作⽤,这种成功,教师和学⽣双⽅的期望合⼒起了决定性的作⽤。
  ⼆、跟踪观察,培养学⽣归因分析能⼒
  学习计划的制定,⼀定程度上能形成积极的期望效应,促进成功与发展,但有时,计划遇到各种原因可能失败,失去指向或规范作⽤。因此,教师及时引导学⽣对成败的原因进⾏分析⾮常关键,因为这种成败的归因会对学⽣后继的⾏为动机和⾃我发展的信念产⽣影响。积极的归因⽅式会产⽣促进学⽣成功的效⽤。这样才能让学⽣时时保持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我班有个学⽣,理科成绩在班⾥名列前茅,可是期中考试却只在中间⽔平,他很苦恼,我细⼼与他⼀起分析原因。⽂理科成绩⼀⽐较,他马上清楚⾃⼰成绩被⽂科成绩拖了后腿。可是他觉得⾃⼰平时有学⽂科,为什么提⾼不了呢。我详细地询问了他计划的时间表安排。原来他酷爱理科,特别是数学,常常⼀做起数学题就停不了⼿,往往做完⽂科作业时间所剩⽆⼏了,就算复习⽂科,也因投⼊时间不够多,没能有效果。我⿎励他要重新修改计划,注意各科学习时间的平衡分配,特别是中英数三科是重中之重的科⽬,是⾼考重要科⽬。学⽣不久把新的时间表给我看,并且和我约定要我跟踪观察与督促,⼀有重理轻⽂的现象马上提醒他。两个⽉下来,他学习⽂科的劲头⾜了,我之前和各⽂科⽼师商量好了,让他们加⼊督促他的⾏列,结果各科成绩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这是⼀个成功的归因分析例⼦。这位学⽣的成绩不如愿,不是智⼒、能⼒原因,⽽是⽅法不当。⼼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如果把某项活动归因为缺乏能⼒,那么,就会产⽣消极的情绪,降低甚⾄消失成功的预期,进⽽降低相应的后断⾏为的动机⽔平。但归因为⾃⾝不努⼒或⽅法失当,个体则会保持较⾼的预期,并增强后继⾏为的动机⽔平。
  同样,归因还会影响到学⽣⾃信⼼。如果学⽣把学业失败归因为缺乏能⼒,那么学⽣的⾃信度就会降低。因此,在实际的学习指导中,班主任只有事先做好每个学⽣的跟踪观察表,熟悉他们的各种情况,学⽣出现了问题,班主任才能与学⽣对症下药,进⾏归因分析,解决学⽣的认识问题,并指导学⽣改变归因⽅式,从⽽调动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际的执⾏学习计划过程中,⾃我纠偏,⾃我调节,⾃我,⾃我激励,⾃我实现。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学⽣不能及时静⽓地分析失误原因,更谈不上制定纠正失误的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纠正→成绩更低→情绪更低落,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从中等、甚⾄上等的位置,滑到最低层。
  可见,积极的归因分析和重新计划能使学⽣获得提⾼,⽽消极的归因分析放弃计划会使学⽣⾛向更⼤的失败。
  三、形成“我要学”的全班学习凝聚⼒,推动个体学习
  可以从以下⽅⾯去形成全班学习的激情,扩⼤凝聚⼒。
  1、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启⽰,全班及时开座谈会,互相谈谈体育活动中的感受和⼼得,从⽽得出各种有利学习的⽅法,如时所需要的“坚持”就应该运⽤在学习中。和别⼈赛跑时所需要的“争分夺秒”就应该马上
运⽤在学习中,坚决要改掉浪费时间的坏习惯,改掉“⼏分钟不是时间”的不正确的观念,要学会鲁迅“把别⼈喝咖啡的时间⽤来写作”的时间观念。把和组员⼀起⽤⼒拔河时所需要的“团结互助,⼀起达到⽬的”的精神运⽤到学习中去,认识到学习是个较漫长⽽充满挑战与困难的过程,孤军作战决不是战胜之道。
  2、学习魏书⽣设⽴“⾼效学习⽇”,使学⽣深感积极主动的快感,以促进良好⼼理的循环。
  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准备⼯作:事先观察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做到⼼中有底,然后要求学⽣提前⼀天制定好“⾼校学习⽇”的时间安排表,班主任收上来看看,以做检测的根据。这天的挑选标准可以是全班的状态倾向松懈时,也可以是临考前,前者可以提醒学⽣现时的学习状态不正确,应该及时改正,后者更能促进学⽣的时间利⽤率。另外,要学⽣给⾃⼰“⾼效学习⽇”⾼速运作提出强有⼒的思想动⼒。当然此活动是不宜经常进⾏,如魏书⽣所说,不符合⼈发展的规律,会适得其反的。
  四、坚持协调⼀致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教育⼒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致地做好班级管理⼯作。影响学⽣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学⽣⼤部分时间⽣活在家庭中,家长的⽣活⽅式,家长的⼀⾔⼀⾏,⽆不给孩⼦的道德品质、思想⾏为打上深深的烙印。随着学⽣年龄的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益增强,对班级管理⼯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班级管理者应当⼴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的⼒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进⾏综合管理的合⼒⽹络。
  贯彻协调⼀致原则,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班级管理要卓有成效,就需要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形成⼀个团结⼀致的教师集体。没有良好的教师集体,就不能形成统⼀的教育⼒量,也就不可能把班级管理好。体现在学习⽅⾯主要是班主任之前能和任课⽼师达成共识——进⾏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按学⽣的基础和能⼒,把学⽣分为不同的层次,确⽴相应的教学⽬标和要求,实施相应的教学⼿段和。分层教学有两种:⼀是级内分层。就是把学⽣分成两个或多个层次,分别编为不同的班,实施不同⽬标、不同要求的教学过程,即所谓设⽴"重点班"与"⾮重点班"的做法;⼀是班内分层。即科任教师在不变动学⽣班别编制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的学⽣实施不同⽬标、不同要求的教学过程。班内分层教学既有级内分层教学的优点,⼜克服了级内分层教学的缺点,是⼀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式。实施分层教学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最直接的体现。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容置疑,学⽣是有基础、智⼒、能⼒上的差异的。扩招后尤为如此。我们在授课时,通常有这样的,就
是基础和能⼒在两端的学⽣不爱听,容易分散精神。因为我们都以中间层⾯的学⽣为主要对象,基础好、能⼒强的学⽣早就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者⼀讲就明⽩。相反,基础差、能⼒弱的学⽣就是掌握不了。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备学⽣,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确⽴不同的教学⽬标和要求;授课是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法和⼿段。
怎样提高学习成绩  实施分层教学是发挥学⽣主体作⽤的需要。过去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科教师)⼤多采⽤满堂灌的办法,实在也出于⽆奈,因为学⽣⽔平参差,惟有"宁讲多勿错过"。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对思维能⼒差的学⽣要多作解释,⾯对思维能⼒强的学⽣就可以让他们多动脑思考,多动⼝讨论,多动⼿练习。实施分层教学是打好学⽣基础的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所有的学⽣来说都⾮常重要。但过程和教学⽅法却因⼈⽽异:上层⽣理解能⼒⽐较强,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解释,采取启发式教学,稍作点拨,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开启思维,解决疑难,掌握知识。这样对记忆和运⽤更有利,因为他们真正把知识理解⽽变成了⾃⼰的东西;中下⽣要掌握基础知识,则需要⼤量的、经常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法,有助于学⽣打好基础,进⽽提⾼能⼒。
  实施分层教学是培养和提⾼学⽣实践能⼒的需要。学⽣获取信息的能⼒和应⽤知识解决问题的能⼒,不仅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且有相应的智⼒要求。前⾯已经说过,⼈是有差异的。我们要从学⽣实际出发,不应"'⼑切"。对于中下⽣,不应有过⾼的要求,要着重于智⼒的开发和能⼒的培养,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达到熟能⽣巧,灵活运⽤。所以,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让学⽣练习;对于上层⽣,则要着重于智⼒的发展和能⼒的提⾼,通过开放式引导,让学⽣从多⾓度、深层次思考,将已有的知识作⽐较、综合,举⼀反三,从⽽解决旧问题,获取新信息。总之,对教师⽽⾔,培养中下⽣能⼒和提⾼上层⽣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需要实施分层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发挥学⽣主体作⽤、调动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实践能⼒、提⾼教学质量的有效⽅法。许多之前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因为能在课堂和课外得到正确程度的教学辅导,成绩稳步上升,这极⼤地激励这类学⽣重新调整⾃⼰的和学习计划,⽽学习成绩好的学⽣不再觉得上课可有可⽆,百⽆聊赖了,专⼼指数急剧上升,让他们课外投⼊更⼤的热情,更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