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全球价值链断链对中国发展双循环的启示
【摘要】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世界。疫情的快速传播导致大量的工业企业停工停产,世界经济一度陷入停滞。全球价值链面临断链的风险,而这个时候,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控制住疫情,最先恢复工业生产的国家。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全世界唯一的工业全产业链体系,而正是这个全产业链体系,在疫情期间,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稳定了中国人民的民心,更增强了中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中国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一个契机。本文通过研究疫情期间,全球价值链断链背景下,中国工业全产业链运作对于中国发展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疫情 全球价值链 双循环
一、问题提出
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机的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各部门工业停工停产,GDP水平持续走低。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各大企业通过全球产业链布局,转移本国工业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体系日益完善细
化,部门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这样的布局导致疫情对于某个国家工业部门的影响扩大到全产业链工业部门的迟滞发展,国际间经济循环受阻,进而导致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
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来越深地参与进全球分工网络中。中国目前不仅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还在全球价值链供应端占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进出口货物大部分为中间品。由于我国在疫情防控中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巨大影响,不得不推迟或者取消部分海外订单,对以我国为节点的全球产业链体系,特别是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等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孙华平、魏伟,2020年)。
尽管价值链断裂对于中国制造业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复工复产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反应是较为迅速和灵敏的,经济下行压力也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更为和缓的。这主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对于疫情防控的严格措施和中国境内具有的完整的全产业链,而经此一役,构建国内国外经济发展双循环的新格局战略也要加快推进,以此来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稳健。
二、发展双循环的原因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就已初步建立起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体系(陶长琪等,2019),并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进行快速工业化(林岗,2019)。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是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借助外部市场和资金逐渐发展壮大出口导向型经济,并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利用生产技术在国际大循环的流动,逐步构建起门类完备、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且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的现代工业体系(李金华,2019),但这一体系却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在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和高端价值链占有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充分(黄慧,2018)。
(一)受疫情影响,我国某些产业的供应链出现断链风险。
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断链,主要是因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严格而导致的复工缓慢,复工缓慢进而带来了生产进度拖延。由于企业员工返岗困难、原材料短缺以及防止疫情二次扩散等因素,很多企业产能恢复的实际状况根本达不到预期的进度指标。也正是因此,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和国际商务接洽,履行海外订单,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参与度降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分工产业体系下各个国家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中国所具有的全产业链,在疫情爆发初期和疫情后期经济恢复阶段发挥了巨大的稳
定性和对整个链条强大的控制力。
首先,全产业链最开始是由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指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与物流、加工与深加工、品牌建立、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其实质上是企业通过组织内部的管理协调来替代市场机制进行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全产业链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稳定性和对整个链条强大的控制力。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对于疫情的防控反应和措施下达是各个国家中最为灵敏和迅速的,中国所具有的的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体系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和新冠肺炎的,新冠疫苗的研发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体系。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了足够国内需要的疫苗后,还有余力为友好国家提供医疗援助。中国还具有完备的运输体系,这使得中国抗疫防护设备的生产制造和分配运输效率远高于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
一些发达国家本土制造业大量外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的供应。太平时节与中国尚没有明显的差距,而当疫情来临之际,猝不及防是很正常的状态,
而在制造业外包的前提和背景下,个人防护设备的生产供应明显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三)双循环的战略部署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稳健的发展环境,也会增强中国应对不可预知风险的抵抗能力。
这次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一系列困难和经济复苏的经验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还要重视中国自己的全产业链工业部署。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之际,我国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都极大地考验着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与应急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未来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决策(孙华平、魏伟,2020年)。但中国自己所具有的的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还能正常运转,支撑整个国家正常的经济平稳运行,而经济发展状况的稳定,对于疫情期间,安抚民心,树立政府权威,更顺利的执行疫情防控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双循环需要的配套设施
中国疫情大概什么时候能结束
(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经济地位,需要通过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来攀升。
同时应尽快的全面恢复国际贸易和开放型贸易,降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断链风险。中国制造业产业中,除了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等产业外,整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普及,中国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其余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制造业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了缅甸、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更应专注于高精尖行业的发展,引进国际高端技术人才,还有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也要持续推进,逐步减少对价值链上主导企业的过度依赖,促进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地位的迈进。
疫情确实会对中国部分企业零部件和中间品的生产带来断链的风险,但这也使得中国提高了抵御风险和危机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嵌入全球价值链当中。各级政府更应该查漏补缺,在已经实施的管控措施上更加完善,同心协力遏制疫情的全国性蔓延,有序推动低风险地区的企业供应链复工生产。
(二)逐渐完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使其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名片。全产业链生产,不应仅仅是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还应该包括向上游延伸的基础产
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以及向下游延伸到的市场拓展环节。这就与前面所提到的高精尖行业的技术研究突破创新相联系起来了。“一条龙”服务的生产模式,使得产业对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反应更加敏感及时,更有利于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改善,资源配置将在其中发挥最大效用,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抗风险能力更强,产业发展更为稳健。
中国更应吸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经验,保全国内工业体系。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拥有工业全产业链的国家,在疫情所造成的的被迫封闭的情况下,中国的全产业链几乎实现了国内的自给自足,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三)政府应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研发设置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方式,为世界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先进的供给,“中国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贸促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聂文慧表示,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以国内循环吸引国际投资,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企业更应该提高经营的灵活性,重新构建供应链危机的应对体系。此次疫情更进一步显示除了劳动力短缺对于企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也要推进智能化生产的研发建设。疫情也成为了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和智慧物流模式的转型契机,数字贸易在此间得到了
大力发展。要积极适应新经济模式带来的转变,主动适应市场,同时传统物流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转变。
四、结论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面临断链的风险。中国能如此快速的控制疫情、稳定民心、恢复生产,离不开中国的工业全产业链体系。疫情期间中国经济遭遇的一切,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困境也是险境。中国更应该从这次抵御疫情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中国的工业,不能过度依赖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中国必须有自己独立完整的高精尖产业链条,不能一直满足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中低端地位,要努力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只寄希望于进出口,中国更应该刺激内需,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促进国内国际经济的双循环发展。鼓励工业企业的创新创造研究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广大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更应该吸取发达国家产业国际转移的经验和教训,保有我国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增强我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中国经济更加稳健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洋,宋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年第4期.
2.
高洋,宋宇,高翔.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关联下的制造业发展新动能[J].财经科学,2020年第5期.
3.
高洋,宋宇.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J].Cluster Computing,2019(22).
4.
高洋.The fuzzy integrated TOPSIS economy ranking (FITER) model f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2021年,第4期.
[5]苏立君、梁俊尚:《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政治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年第9期
[6]王振国、张亚斌、单敬、黄跃:《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及变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10期
[7]孙华平、魏伟:《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及断链风险》[J],《经济研究参考》2020年第6期
[8]俞立平、金珍珍:《双循环背景下技术创新对国内国际市场影响研究——基于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