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就业
汉语⾔⽂学论⽂
汉语⾔⽂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学⽅⾯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汉语⾔⽂学论⽂1
论⽂摘要
随着⼤学⽣就业压⼒的增⼤,汉语⾔⽂学专业⼈才培养的重⼼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作需要的应⽤型⼈才为⽬标。本⽂先从汉语⾔⽂学专业应⽤型⼈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对汉语⾔⽂学专业⼈才培养⽬标进⾏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学专业应⽤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学专业⼈才培养的建议。
论⽂关键字
汉语⾔⽂学应⽤型⼈才培养建议
⼀、引⾔
汉语⾔⽂学专业是传统中⽂系中最常设的⼀个专业,也被誉为⽂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领域的很多⼯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越来越⼤,⼈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现象的⼀个本⾝原因是传统汉语⾔⽂学专业⼈才培养体系缺乏应⽤性的缺陷,加强汉语⾔⽂学专业的应⽤性是汉语⾔⽂学专业改⾰的⼀⼤问题。
⼆、汉语⾔⽂学专业⼈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学专业⼈才培养⽬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学,然⽽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学专业⼈才培养模式⽐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标不清晰
汉语⾔⽂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化积淀⼀度⾮常辉煌,学⽣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度拥有很强的⽂化优越感与专业⾃豪感,近⼏年随着⾼等教育的⼤众化,汉语⾔⽂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才的需求发⽣了巨⼤变化,但很多⾼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标,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知识⾯狭窄,并产⽣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才培养⽬标的具体步骤。因⽽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然⽽,在汉语⾔⽂学专业教学内容⼤多是⽂学史、⽂学概论、⽂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脱离实际,只会做⽂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活,⼴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式和写作⽅式都陈旧落后,极⼤地约束了学⽣的创造⼒和想象⼒。
三、应⽤型⼈才培养⽬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学专业⼈才培养⽬标定位到综合应⽤型现代化⼈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学⼯作者已经不能满⾜各个部门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才培养⽬标上要进⾏深⼊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业、领域对⼈才规格的需求,重应⽤,对专业进⾏分流,形成基础加特⾊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学应⽤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学应⽤型⼈才培养⽬标,实⾏厚基础、多⽅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模式,建⽴适合学⽣⾃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学专业课程体系进⾏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从事语⾔教学和语⾔教育科研的能⼒,是⼀个应⽤型模块。主要开设语⾔教育提⾼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教育研究⽅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课件制作、语⽂教学艺术、语⽂教材篇⽬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着眼于学⽣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字学、⾳韵学、⽂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说研究、中国现代⽂学专题、中国当代⽂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创作艺术论、外国⽂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课程
开设应⽤⾏⽂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从事机关⽂员⼯作能⼒。主要设置了应⽤写作、秘书学、⾏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
告学、⼈⼒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学专业应⽤型⼈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涯规划
在⼤学⼀年级利⽤新⽣⼊学教育契机向学⽣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树⽴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制订⼤学四年规划。对⼆年级则进⼀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涯规划,引导学⽣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分析⼏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作者,或是⾃⼰创业?根据学⽣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分类指导。到了⼤四进⾏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重点进⾏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学专业⼈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应⽤实践能⼒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某⽅⾯的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在实际的⼯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以适应、胜任未来的⼯作。
从⼤三开始分专业⽅向,根据学⽣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向的,其秘书学、⾏政管理学、中学语⽂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边讲理论,⼀边带学⽣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查理论学⽣中的不⾜,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做”的能⼒。让学⽣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个实验中去。进⼀步强化学⽣办公技术和制作等⽅⾯的动⼿能⼒。
参考⽂献:
[1]刘聪颖.地⽅⾼校汉语⾔⽂学专业应⽤型⼈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 20xx,27(11).
[2]梅红霞.浅谈汉语⾔⽂学专业⼈⽂应⽤型⼈才培养模式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xx(21).
汉语⾔⽂学论⽂2
⼀、汉语⾔⽂学专业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精神的体现
作为⼀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汉语⾔⽂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今中华⼈民的思想思维,⼈⽂精神。以古汉语⽂学为媒介,⽂⼈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民的⽣活、⽂化思维、精神⾯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貌。在汉语⾔⽂学专业中,学⽣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化以及⽂学,提⾼学⽣们的⽂学素养,加强对⾃⾝、他⼈、集体、社会甚⾄整个⼈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2.提⾼思维能⼒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学专业被⼀些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处的学科,这是⼗分错误的观点。提⾼思维扩展能⼒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学的应⽤性。汉语⾔⽂学专业的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博的知识,洞察⼒以及反应⼒,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态,良好的⾃我约束⼒和善于思维的能⼒等等。思维包含有两⽅⾯:抽象以及形象。在汉语⾔⽂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汉语⾔⽂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和说明⽂。这说明语⾔⽂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者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对汉语⾔⽂学的学习,对提⾼思维能⼒有很⼤的帮助。
⼆、汉语⾔⽂学学科的现状
1.以⽂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素养的魅⼒
在汉语⾔⽂学的课堂中,学⽣主要学习中国⽂字和语法的运⽤,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再到⽂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化魅⼒,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的和时尚的语⾔⽂化中增加学⽣对汉语⾔⽂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加强⾃⾝对于⽂字的运⽤,增加⽂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间中体会到作者的⼈格魅⼒,从⽽增加⾃⼰的⼈⽂修养。
2.以⽂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学学科的本⾝特点以及⼀直以来及⾄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章,学⽣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实践应⽤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些学⽣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能⼒,往往是空读了⽂学理论,却⾃⼰难得能动⼿写出好的⽂章,这也是⼀些汉语⽂化专业的毕业⽣难以到理想⼯作的原因。
3.汉语⾔⽂学专业要学以致⽤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的就业,更阻碍了⼈才的发展。由中⽂专业派⽣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向鲜明,对⽐之下汉语⾔⽂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的思维能⼒,对于⽂字的理解与感悟能⼒,造成学⽣社会适应性不强,⽆法很好地适应⼯作环境。对于⼀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作时的困扰。中⽂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性专业的改⾰,在学习汉语⾔⽂学增加⾃⾝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的就业压⼒。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化专业的改⾰是必要的。
三.结语
汉语⾔⽂学专业的学校教育也应转型为应⽤型学科,这种转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为了使该专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必要措施,更是集成和发展汉语⾔⽂学的需要。就显⽰说来唯有真正实⾏汉语⾔⽂学专业教育的转型,才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的就业压⼒,让学⽣在不同的领域施展⾃⼰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汉语⾔⽂学论⽂3
摘要:1课程设置的改⾰针对我国⽬前的汉语⾔⽂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改⾰。我国⽬前的汉语⾔⽂学专业在写作⽅⾯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写作两
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学写作和实⽤写作为翼,称作⼀体两翼。
关键词:众⽂化论⽂发表,发表⽂化产业论⽂,艺术⽂化论⽂投稿
1课程设置的改⾰
针对我国⽬前的汉语⾔⽂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改⾰。我国⽬前的汉语⾔⽂学专业在写作⽅⾯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学写作和实⽤写作为翼,称作“⼀体两翼”。在教学安排上是先学习写作基础理论,然后进⾏⽂体写作教学,包括新闻、⽂学和评论类的写作,最后开始学习应⽤⽂写作,包括公务⽂书、事务⽂书和学术论⽂的写作。由于作为“体”的写作基础理论是对⽂章的写作⽅式进⾏提炼和总结⽽来,⽽⽂学写作讲究创意,公⽂写作要求规范,因⽽这种“体”和“翼”难于协调,因此要进⾏改⾰。汉语⾔⽂学专业除了写作课程要求写作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以提⾼⽂学修养为主,像“古代⽂学”“现当代⽂学”和“⽂学概论”,这些课程与写作没直接关系,这样对于写作能⼒的提⾼也有影响。关于写作教学的分类,⽬前这种写作分类显然有不科学的地⽅,应当根据写作的内容分为创作型和应⽤型两⼤类,那些有感⽽发不拘于形式的的⽂体可称为创意型,像新闻、⽂学类、评论类,公⽂和学术论⽂因为有固定的格式才可以纳⼊到实⽤型。由于写作能⼒的提⾼需要循序渐进,因此要改变⽬前这种学⼀学期理论再写⼀学期的做法,应该在⼤学四年中,每⼀学期都要安排写作,从⼤⼀开始,先安排实⽤型的应⽤⽂写作,然
后再根据学习内容安排新闻类、⽂学类这些具有创意性的⽂体,最后再学习写学术论⽂。这样不间断地写作,⽐在⼀个时期集中写作效果好。在学习“古代⽂学”“现代⽂学”这些课程的同时,不能光学习,可以边学习边进⾏⽂学评论之类的写作,这样在提⾼⽂学修养和鉴赏能⼒的同时,也提⾼了写作能⼒。
2利⽤⽹络平台提⾼写作能⼒
写作能⼒的提⾼与个⼈兴趣有极⼤的关系,为兴趣⽽写和为完成任务⽽写效果是不⼀样的。在⽬前,由于⽹络的普及,⽆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和过去相⽐都有明显的改善,⽹络上的新闻也不完全是记者采写的,⼈⼈都能成为记者和编辑,过去⽂学爱好者的作品发表⾮常困难,⽽现在⽂学爱好者不仅⾃⼰可以开博客,还有各种站可以发表⼩说、诗歌和散⽂,这些对于提⾼写作能⼒都有帮助,可以⿎励学⽣开博客,这样既可以阅读别⼈的作品并进⾏评论,⾃⼰的⽂章也可以让别⼈欣赏。通过欣赏别⼈的博客、评论别⼈的博客、时常更新⾃⼰的博客,不仅可以提⾼⾃⼰的写作⽔平,也能增加写作兴趣。
3功夫在诗外
古⼈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指的是善于积累、善于观察⽣活,这样写起来才形象⽣动。写诗如此,所有的写作都如此。提⾼写作能⼒,除了要多练之外,更要多积累,这种积累包括⽂学修养的积累和⽣活的积累。⽂学修养的积累就是要多读书,不仅要读中外名著,还要读⼀些名著的评论⽂章,这样才
能更深⼊地了解名著的优点。除了名著之外,对于各种⽂学体裁的作品都要涉猎,像诗歌、散⽂以及历史、⾃然科学甚⾄⼈物传记等等,只有知识储备丰富,写作起来才能触类旁通,⽂思泉涌。观察⽣活不仅要观察⼈,还要观察⼤⾃然,包括各种动物植物以及⽣活环境,这样写作起来才有东西可写,避免闭门造车,写⼀些⽆病呻吟的作品来贻笑⼤⽅。
4结语
提⾼汉语⾔⽂学专业的写作⽔平,主要还是先提⾼写作兴趣,再通过⼤量阅读,这样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仅仅学会写作⽅法还是不够的,因此提⾼⽂学素养也是提⾼写作能⼒的⽅法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