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刚过,这次带来⼤风影响。”早上8时,位于温州市⽓象局16楼的⽓象监测中⼼内,温州市⽓象台副台长吴贤笃忙着登记⽓象信息,数字⼤屏上不停轮播当⽇⽓象信息,卫星云图实时跳转,只听得到“噼⾥啪啦”的键盘敲击声。不久前,台风“奥麦斯”在东海路过,给温州沿海海⾯带来7⾄9级⼤风。吴贤笃有着20多年的防台经验,他告诉我们,进⼊台汛期后,每天的台风⽓象观测就成为常态。
根据中国⽓象局热带⽓旋资料中⼼数据,浙江省8⽉份最“招风”,2000年以来在浙登陆的台风最多“光顾”温州,温州在开展⽓象监测过程中积攒了哪些“捕风捉影”的经验?我们前往探寻。
位于温州⼤罗⼭的⽓象雷达站。温州市⽓象局供图
飞速运转的⽓象数据“⼤脑”
“每天清晨5时,⽓象台就要发出第⼀份当⽇⽓象报告。若有台风⽣成,我们还要逐⼩时观测台风影响,视情况发布台风消息、台风警报等,丝毫不能马虎。”吴笃贤说,⽣成于太平洋海域的台风,距沿海城市温州的直线距离往往较短,这也让温州⽓象观测占据优势。
“捕风捉影”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吴贤笃点开⽓象数据平台,选择历史上⽣成的台风信息给记者演⽰。
眼前屏幕上,历史台风路径、暴⾬预报、风⼒趋势……各种数字信息让⼈眼花缭乱。“台风什么时候⽣成,⼜会带来哪些影响,最先知晓的就是这个数据‘⼤脑’。”吴贤笃说。
我们打开“温州台风⽹”查看,界⾯清晰显⽰中国地图,在台风列表⾥,点击台风“卢碧”,拖动海域位置拉近放⼤,曲曲折折的路径,沿着我国沿海城市迂回前进,点击中⼼旋转的台风眼,风⼒等级、风速、移速等被精准地读取。
“你看,这些路径上密密⿇⿇的⼩点,就是⼀次次台风数据监测的结果。”吴贤笃⼜依次点开平台监测显⽰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台风暴⾬辅助系统以及综合形成的“⽓象灾害风险损失地图”等介绍,“这些平台能够分析台风近4天内带来的⼤风、暴⾬影响,还可以预判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
翻看这些台风信息,我们更加好奇,这些数据是怎样监测得到的?温州市⽓象局负责该平台研发的⼯作⼈员周必⾼,随即打算带我们到⽓象信息⼤数据中⼼转转。
眼前四四⽅⽅12块屏幕上,分门别类显⽰温州全市⽓象⽹站终端、⽹络运维体系的正常运转情况,平台联通全市2个⽓象雷达站、9个⽓象观测站、500个⾃动化⽓象站,全流程共享数据信息,最终绘制成台风影响地图。
移步设备间,我们还看到50多台冰箱⼤⼩、飞速运转的数据处理机器平台。“如此⼀来,也能及时了解基层⽓象站是否正常运⾏,平台集成各个设备监测数据,为了确保信息精准度,我们也要经常到⽓象探测基地巡查。”周必⾼说。
⾼⼭顶的台风探测“中枢”
⾼⼭顶的台风探测“中枢”
如果说⽓象分析需要数据“⼤脑”,那么分散在各地的⽓象站,就发挥着类似神经的感知和传导作⽤。周必⾼说,台风登陆前,基层站点监测到的暴⾬、雷电、⼤风等数据⾄关重要。
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平阳县昆阳镇东门⼭海拔254⽶⾼⼭顶的国家⽓象观测站。刚下车,上来检查的平阳县⽓象局副局长刘峰迎⾯招呼,聊起最新⽓象设备维护情况,“都正常运⾏。”
原来,这⾥挂牌“中国⽓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平阳台风探测基地”。我们看看四周,独⽴的观测站⼤楼,边上设置⽓象⼴场,不远处的监测点周边风景⼀览⽆余,空旷的环境,给⽓象观测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
位于平阳县的国家⽓象观测站,挂牌中国⽓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平阳台风探测基地。平阳县⽓象局供图
“平阳地处华东北上台风影响的主要通道,适合研究台风对于⼭地地形的风⾬影响。”刘峰带着我们边⾛边介绍,⽬前该基地布设20多台⽓象监测设备,除了常规风向风速仪、⾬量筒等,还有上海台风研究所配置的探测仪器——激光测风雷达、涡动通量仪、⾬滴谱仪。
它们如何各显神通?我们继续⽬不转睛地观看,脚下的监测场地铺满绿草坪,有⾜球场⼤⼩,周边设置⽊栅栏,横竖交叉的⽯阶整齐划⼀地围出设备⽤地空间。最特别的当属激光测风雷达,箱⼦造型,透过顶部⼀个玻璃圆圈,激光可以垂直测量⾼空风⼒。在边上,横竖放置的⾬滴谱仪,则像个“摄像机”,悬空测量每⼀滴⾬落下来的速度和⽅向,实时测算降⽔类型……
“⼀切⽓象监测数据会传输到场地最前端的集成硬件控制器上,再实时输送回你们刚看过的⽓象数据平台。”刘峰介绍起这些“⿊科技”如数家珍,他说,基地设备也经常要巡检维护,“为了数据更精准、传输更及时”。
我们再回到基地观测室时,发现刚刚监测点的数据已⽣成。徐学义多年来负责基地管理,正在查看场地监控,在他看来,⽓象设备维护看似简单,却不容⼀丝马虎,“等到⼤风⼤⾬来的时候,⼀旦信息传输故障,可能就导致⽓象预报失误。”
⽥间的风⾬传感“末梢”
台风什么时候来刘峰告诉我们,除了⼤型的⽓象观测场,想要了解台风监测的“末梢”,还得去看看分布在城乡的迷你版⽓象站。
在温州市范围内,有500个⾃动化⽓象站,优先选点在乡村农⽥、暴⾬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处等地,这是温州在创建全国⽓象防灾减灾⽰范区的⽬标。我们随即前往离台风探测基地约5公⾥的万全镇孙楼村的⽥间⽓象站⼀探究竟。
全国⽓象防灾减灾⽰范区的⽬标。我们随即前往离台风探测基地约5公⾥的万全镇孙楼村的⽥间⽓象站⼀探究竟。
这处⾃动化⽓象站掩藏在⽔稻⽥⾥。为了近距离观测,我们扒开⾼过腰部的⽔稻蹚出⼀条⽥间⼩路。看看脚下,所处的⽓象站七⼋平⽅⽶⼤⼩,靠太阳能供电,风向风速仪、⾬量筒、温度传感器都照常运转。
同⾏的平阳县⽓象台⼯作⼈员⽶鑫是名95后,他负责⽓象站点维护。我们跟着他动⼿操作,尝试着打开⾬量筒清理尘⼟,擦拭掉⾬量传感器上的灰尘。在太阳下站⼀会⼉,我们就脸冒汗珠。“每隔段时间我就要来看看,这⾥⽓象站主要服务周边农户,⼀旦监测到台风影响,就得⽴刻提醒农户抢收农作物,必要时安排⼈员紧急转移等。”⽶鑫告诉我们。
记者(左)和平阳县⽓象局⼯作⼈员⽶鑫对⾃动化⽓象站的⾬量筒进⾏检查。通讯员林泽微摄
打开场地内的数据采集箱,我们看到密密⿇⿇的电线,仪表上标记“⾬、风向、风速、温度”,“这些监测信息同样直接回传市⾥的⽓象数据平台,第⼀时间提供风险研判。”⽶鑫说。
很多时候,台风还在太平洋海域飞舞,忙碌的⽓象⼈就已经在⾏动。⼀路“捕风”下来,我们汗流浃背,刘峰还要赶回台⾥参加⼀场⽓象会议,“很多⼈觉得台风七⼋⽉才⽣成,其实早在五⽉份就有台风在⾼空‘闹腾’,我们早早进⼊防台状态,⽇常还要时刻严密监视天⽓变化。”在他看来,进⼊台汛期,每个⽓象⼈⼼⾥都绷紧了⼀根弦。
织好防台防汛⽹络,要抓好各项细枝末节。回程路上,⽶鑫袒露⼼声,从台风探测之初的⽓象监测设
备维护,到精密观测每次数据变化,作为新时代的⽓象⼈,他也在慢慢熟悉台风监测过程,“筑牢⽓象防灾减灾第⼀道防线,这也是我们每⼀代⽓象⼈的责任和坚守。”他说。
原标题:在台风经常“光顾”的温州,⽓象监测如何“捕风捉影”
记者王艳琼通讯员林泽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