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烂梗说不
老六是个什么梗近几年来,“老六”“海王”“giaogiao”等词语成了网络流行语,随便点开几个视频,评论区、弹幕里都能到这些词,甚至许多中小学生的日常用语里也充斥着这些词语。宝鸡的很多家长说,现在都听不懂自家孩子在说什么,张口就是“你这个老六”等等,让他们深感郁闷。许多年轻人却表示,这些词是“梗”,大家把使用这些词叫作“玩梗”。一时之间,“玩梗”成了年轻人体的一种特殊“暗号”,看不懂“梗”的人就被大家的玩乐排除在外。
这些现象,让笔者也不免陷入思考:“梗”究竟有什么吸引力,让这么多人热衷于模仿?“玩梗”真的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新语言形态吗?
其实,“梗”本身并非互联网的特产,之前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和“忽悠,接着忽悠”,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语句,也是一种热“梗”,每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这些有趣的调侃,并应用在自己的语言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否认,一些兼具创造性和趣味性,还能概括某类现象的词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愈发丰富和独具特,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而近年流行起的热“梗”,大多出自于短视频和“网红”的口中,因为吸引眼球而被大众记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梗”,本身既没有丰富的语言背景,也没有代表性的内
涵,甚至包含着消极情绪的发泄,以及低俗趣味。这些“梗”随着网络和短视频迅速传播,一些年轻人出于从众心理,许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也跟着模仿,不分场合地乱“玩梗”,甚至在一些严肃场合“玩梗”,对网络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了许多未成年人和青年人的正确认知,也严重干扰到汉语本身的内涵。
如何引导网络热“梗”良性发展,让网络文化成为汉语健康发展的助推力量?这还需平台方的介入和管理。许多本身就出自于劣迹“网红”的“梗”,应当被各大网络平台封禁;而专门为青少年设置的平台模式,更应该对这些语言有所筛查,避免未成年人接触这些内涵低俗的词语;对于一些利用低俗“梗”博取流量和观众的“网红”体,也应该加以惩戒和限制播放。不仅如此,作为网络的使用体,网民们也应该自觉提高语言修养,脱离低级趣味,从先进的、经典的文化产品中汲取营养,增强鉴别能力,主动创新创造“梗”,挖掘汉语言的魅力,而非一味地盲目跟风,把低俗当流行,追捧简单的感官刺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