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1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主线
核⼼考点史料实证
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领之位让给别⼈。
1.“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朝启,⽈‘吾吾帝禹之⼦
也’。”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 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南向⽽⽴;三
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
诸⼦,门东。
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
答案 分封制。
3.在《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母说:“⾃然先给宝⽟娶了
亲,然后给林丫头说⼈家。再没有先是外⼈,后是⾃⼰⼈
的……”
贾母的这种思想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宗法观念。
王位世袭制:政治权⼒由“传贤”变为“传⼦”。
⽅国联盟:商王对各地⽅⽅国控制能⼒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分派到各地,建⽴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继承制,“家国⼀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盾,强化了王权。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具。
归纳总结: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制度正式开启。商朝时期形成⽅国联盟,中央对地⽅的控制⼒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利⽤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段确定了⼀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解。
1.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嫡长⼦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宗。其他诸⼦分封为诸侯,是⾂⼦,也是宗族的⼩宗。
(3)“家”是⼩“国”,“国”是⼤“家”。“家国同构”体现了⾎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缘⼈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
2.⽤唯物史观理解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民⼼,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活。例如:重男轻⼥;修族谱;后代继承⽗亲的“姓⽒”。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不平等”“等级观念”“⾃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重⼈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贵族政治:以⾎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性,尚未形成中央⾼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诸侯—卿⼤夫—⼠”的等级序列;⼤宗、⼩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属关系。
考点2 古代中枢权⼒体系的变化
知识主线
政治权利是什么
核⼼考点史料实证
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切军政⼤权、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
设置丞相、御史⼤夫、太尉,分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
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
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什么?
答案 统⼀全国,建⽴中央集权制。
2.马端临在《⽂献通考》中说:“魏晋以来,中书、尚
书之官始真为宰相,⽽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
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之私⼈。”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君主权⼒的加强。
3.据《宋史》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
院,与中书对持⽂武⼆柄,号为‘⼆府’。……中书、密
院既称‘⼆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府”设⽴的主要⽬的是什么?
“⼆府”设⽴的主要⽬的是什么?
答案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4.“成祖即位……⼊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这说明内阁实际上是什么机构?
答案 皇帝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
汉朝中朝:汉武帝时重⽤⾝边的侍从建⽴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明确,⼜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国家事务。
宋朝⼆府三司制:⼆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相权。
元朝中书省:最⾼⾏政机关,其长官⾏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军事机构。
明朝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学⼠协助处理政务;内阁:明成祖设⽴,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
清朝议政王⼤⾂会议:清初国家⼤事的决策机构;南书房:康熙时为了对抗议政王⼤⾂会议设⽴;军机处:雍正帝时设⽴,军机⼤⾂只能跪奏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归纳总结:秦朝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逐渐摆脱了⾎缘政治模式。从秦汉⾄明清,中枢权⼒体系⼏经变化,从三公九卿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及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废除的趋势。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合作,从⽽提⾼了⾏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政程序划分,⼀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执⾏(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的不⾜。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分为⼆(⼀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边远的⼈(外朝或外廷的⼤⾂)向皇帝⾝边的⼈(内朝或宫内的侍⾂、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
由内向外。
3.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量⼈⼒、物⼒、财⼒进⾏⼤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民的政治权利和⾔论⾃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产⼒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考点3 古代地⽅⾏政制度的沿⾰
知识主线
核⼼考点史料实证
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郡县制,加强了对地⽅的控
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王朝的基础。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秦汉时期……⼀
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个家,此刻变作了国
家。”
答案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
遇到的第⼀⼤问题是帝国跨地过⼴,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
管制,于是采取了⼀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为解决它带来的社会
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案 郡国并⾏制。实⾏推恩令。
3.许有壬在评价⾏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中书
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狱质
疑事皆中书报可⽽后⾏。”
其反映的核⼼问题是什么?
答案 ⾏省制的设⽴,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郡国并⾏制:汉初实⾏这⼀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出
汉朝郡国并⾏制:汉初实⾏这⼀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出
现“七国之乱”。
推恩令:汉武帝推⾏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节度使:唐中后期⼤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通判:由⽂官任地⽅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开始,中央确⽴了对地⽅的优势。
⾏省制度:它便利了中央对地⽅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废⾏省,设三司:将地⽅权⼒进⼀步集中到中央。
这⾥的家国变化主要反映了秦汉时政治上的哪⼀变化趋势?
归纳总结:古代地⽅⾏政制度的变⾰与中央集权和地⽅分权这⼀对⽭盾紧密相连。变⾰地⽅⾏政制度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秦朝开始,地⽅⾏政制度经历了从郡县制、郡国并⾏制到⾏省制、权分三司,体现了地⽅势⼒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分封制、郡县制和⾏省制的沿⾰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作⽤和影响
封制诸侯国相对独⽴,并且权⼒和地位可以世袭
虽在⼀定时期内产⽣过⼀些积极作⽤,但容易形成割据势⼒,破
坏国家统⼀和社会
郡县制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政机构,郡、县
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且经
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愈加明显
⾏省是地⽅⾏政机构,其⾏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原则由宗法⾎缘关系到⾏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的⼀⼤进步。由郡县制到⾏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政区划的变化。
(2)中国古代地⽅⾏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省制,经历了⼀个从低级到⾼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省制有利于各族⼈民交流和国家统⼀,使中华民族成为⼀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官吏任⽤原则由宗法⾎缘关系到中央⾏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