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
政治权利是什么Part1 :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例举、分析和比较各个国家的兴衰原因,区分广纳式和榨取式制度,从而获得自己的完整理论——历史上的小差异,由于“制度漂移”、关键时期的选择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后发展成出了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广纳式的政治制度之所以会带来长久的经济繁荣,是因为催生了广纳式的经济体制,从而创造出了大量的经济诱因,即激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鼓励了科技的创新。广纳式经济制度又推动政治制度朝更广纳的方向发展。相反,榨取式政治制度则极力遏制创新性行为的出现,该制度下精英的首要目标是争夺政治权力,通过榨取多数人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甚至会制造贫穷的选择。
Part2:各个章节的作用:
第一章:提出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通过描述一系列靠得很近经济发展程度却大相径庭的国家和地区的事实,如格兰德河两边经济状况、人民生活水平截然不同。丢给读者大量疑问,进而提出自己写本书的目的:描述政治制度如何形成如何演变,分析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解释改变政治制度的难点。
第二章:证明自己理论存在的必要性。通过运用地理假说、文化假说以及无知假说三种理论来解释诸如“格兰德河经济学”等问题,指出现存理论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出自己的理论,增强自己理论的说服力。
第三章:大致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阐述广纳式和压榨性政治制度的差异。首先,通过例举黄平元和他哥哥的故事、对比南北韩的政治经济发展差异,初步对比榨取式和广纳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其次,分别描述广纳是制度和榨取式制度下的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结果。最后指出唯有广纳式制度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第四章:论述制度的差异是多年前的小差异造成的。通过例举黑死病,比较东西欧制度上的微小差异最后造成的巨大差异,中国和日本在中央和地方的微小差异导致近代发展近乎完全不同的发展差异,指出小差异和关键时期决定了不同制度。
第五章:论证唯有广纳式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以苏联为例,具体描述榨取制度下的政治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指出榨取式制度下的经济由于举全国之力,能在短期能迅速发展。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经济诱因,只会是昙花一现。
第六、七章:论述压榨性制度何以存在,以及制度的改变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在第六章中举出威尼斯、罗马的例子,一方面证明广纳式制度创造大量的经济诱因,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广纳式的制度下,原先精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从而他们会想方设法恢复到榨取式制度中。从侧面也说明榨取式制度和广纳式制度之间会互相转变。同是通过举例“打不破的玻璃”的故事,说明罗马害怕由于创新导致现代制度的破坏。在第七章中正式提出“创造性破坏”概念,指出这不仅仅将从新分配收入和财富,也将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社会将要重新洗牌。英国光荣革命造就了广纳式政治制度,进而带来了广纳式的经济制度。这套制度允许和激励了科技创新。同是指出,重大制度的改变往往出于偶然。
第八、九、十章:论证制度如何影响对科技的吸收,如何作用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从欧洲到亚洲在到非洲,高度集权的国家通过禁止印刷到禁止船运等手段,没有保障的财产权,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抵抗创新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足够极权的国家无法保障社会秩序、公民的财产权,进而无法创造出有利于广纳式经济发展的模式。补充说明广纳式制度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在第九章中通过南非政府制造的“二元经济体制”尝试解释大部分地区错过工业化的原因。同时提出,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当局需要的,为了达成其他目的甚至会有意创造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在第十章中,通过例举英国、澳大利亚、法国
以及日本的例子,解释虽然这些国家过去的背景不同但是最终何以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促进国家的成功。
第十一、二、三章:论证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但也指出显存循环会在某种历史特定的因素下改变。通过黑面法案的例子,指出即使是在一个广纳式制度的环境下,民主进程依旧是一个艰巨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广纳式政治制度建立,在其中产生的一些欲向榨取式制度的萌芽因素将会被扼杀,不管是垄断性大公司还是罗斯福总统想要通过一些法案来配合自己的工作,促进经济的复苏。提出法治原则的重要性,不经强调法律面前平等,关注政体中的平等——更大的政治参与和更大的广纳性。通过例举西非国家的例子,指明在压榨性制度下社会制度更加容易更加具有压榨性。为此还例举了“寡头铁律”这个例子。说明在压榨性制度下统治精英将会有无数的好处,因此他们并不会有改变显存制度的劣势。
第十四章:补充说明:不管是良性循化还是恶性循环,历史的发展总是存在偶然性。关键时期的关键时刻将会给一个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打破窠臼。
第十五章:再次回顾自己的观点。————如何走上富裕之路。
历史对政治具有极为深远强大的影响,榨取式政治制度之所以能过长期存在是因为他满足了当精英的需求。广纳式制度的发展路漫漫。
个人的思考:
虽然本书利用大量例子证明自己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我还是对她的理论存有大量的疑问:作者认为,当前国家发展的差距源于是否及时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是否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取决于当前国家的制度。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发展,则归根于历史上的小差距和对待关键时期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可控制因素是有限的?历史创造了历史,我们只能在一旁观望?小差距又是为何产生的呢?影响小差距产生的因素是什么?是否又回到地理假说、文化假说或者是无知假说呢?同时,这个理论是基于假设——现代国家繁荣与否取决于是否及时能够容纳”创造性破坏”,但如果能过证明这个假设本身就有局限性,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就说明这个解释国家失败的理论是错误的呢?以及期间一些例子的论述是否客观?还是为了符合自己的论点,仅仅告诉我们一半的事实?
尽管存疑,也不妨碍本书对我的启示:
首先,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加能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的性质左右经济结构的性质, 强调了政治结构的重要性。同时,“政治学的目的是激发人们善的这一面”,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唯有走旁门左道才能有所发展时,这个国家将无从发展。因此重视政治制度学科的发展闲的尤为重要。
其次,政府具有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而且执行时具有选择性——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执行,因此当缺乏对上层精英的限制时,现存制度将无限趋近于榨取式。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动态性特点的存在,因此,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国家制度性质将会发生改变。
最后,给每个人充足的发展空间、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鼓励创新这些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是统治精英的共识。“为你好”很有可能是一个假命题,他要做的可能只是完全为了自己——对政府的决策保持戒备之心,即公共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此外,由于每个人代表自己的利益、拥有不同的视角,如果想要促进这个国家的繁荣,带来大多数人的富裕,政府的公共决策需要收集大量的民意,使代表具有广泛性。
其他感受:
作者举出大量的例子,但由于自己现在知识储备惨不忍睹,不太能理清楚部分例子间的论述逻辑,也不能判断例子是否恰当。加上对书的宏观把握能力差,容易陷入例子本身,忘记作者举出该例子的作用。掌控全局有些费力。
学习人文社科长路漫漫,还需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