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引弦歌入江南,且听箫韶揭序章
乐基儿个人资料歌曲《沪侬江南》创作思辨录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reasure of the Yangtze-Land 文字一安栋
2020年11月19日,歌曲 《沪侬江南》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报送作品,入选了由新华社“声在中国”栏目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联合出品的公益音乐专辑《中国韵2020》,并在多个音乐平台同步上线。借此契机,我想通过回顾歌曲的创作过程,对作品本身以及藏于其后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进行再分析与思考,希望能与诸多专家学者及音乐爱好者们共同交流。
歌曲《沪侬江南》是大型交响诗《英雄颂》第一乐章第三部分选段,由我作曲,甘世佳作词。作品于2019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方琼教授演唱,携手两位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乐演奏家邓翊、魏思骏,联合上海爱乐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合唱团、s-future童声合唱共同呈现。洽桑交响:红都长特中的宪永
交响诗《英雄颂》的雏形
来自《英雄壮歌》,是上海音
乐学院、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
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市龙华烈士
纪念馆的“上音一龙华烈士纪
念馆合作教学基地”的共建成
果之一。作品分为四个章节,
分别是《英雄的黎明•溯源》
《英雄的意志•抗争》《英雄
的力量•荣光》与《英雄的逸
想•流芳》,《沪侬江南》
是来自第一篇章《英雄的黎
明.溯源》的第三部分。
《英雄颂》的四个章节
是上海城市发展进程的缩影,
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
进程的缩影。从春申君封邑
为“申”,经历江南农耕业
的发展,到近现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新民主主义革
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崛起,
公益音乐专辑《中
国韵2020》
在这滚滚历史长河中,每一位
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
的幸福生活做出不懈努力的人
都是值得被铭记的英雄。正因
这些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我
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繁盛富
强。因此,这部作品的主题便
是歌颂英雄,歌颂从中华文明
的发祥到今天的每一个历史进
郭晓峰妻子程里,那些留下或未曾留下名
字,为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
贡献的英雄们。从这个角度上
讲,《英雄颂》既是一部关于
上海、关于华夏文明的英雄史
诗,又是一部以上海为视角,
贯通中华文化的历史纪录片。
《英雄的黎明•溯源》以
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可细分
为四个部分:从上海的视角,
讲述了文明从诞生之初(序曲
《江海春生》),随后演进为
农耕文明(《大地田歌》),
再到歌颂城市文明(《沪侬
江南》),最后(《黑云压
30MUSIC
LOVER
I
01大型交响诗《英雄颂》海报
02《英雄颂》选段《江海春生》剧照03《英雄颂》选段《大地田歌〉剧照
/、“、3•"叫④血wy”,:八
03
城》)则为战争的前夜。该乐章在创作上采用了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打击乐、青浦田歌、沪语民谣等极富江南地域特的元素融合到作品中,意在勾勒出江南文化的独有韵味和彩。
《沪侬江南》作为《英雄颂》的选段,以江南文化的根系和流脉为依托,用极富特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座城市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变迁的历程。一个城市文明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城市内在文化底蕴的沉淀,经济繁荣,人才辈
出,同时也伴随着外来文化的
接纳与吸收,其间种种,我都
希望能够在短短的一首歌曲中
体现出来。因而,在创作时,
我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与西
洋管弦乐队相结合,将诗词中
的古典美与舞台艺术的现代美
相渗透,使之融合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把江南文化的血脉注
入其中。我希望通过这种以中
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内核、西方
现代表达为呈现方式的融合模
式,映照岀上海“海纳百川”
城市精神的轮廓,以此折射出
长江流域和整个中华文明。
孩耿灯影:干里江南领雁留声
以一首歌曲去捕捉一个
城市的文化并加以呈现,是一
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最
初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主
创团队针对歌曲的内容定位和
呈现方式等问题前后做了多次
推敲,也与歌唱家方琼教授做
了大量的沟通与交流。方琼教
授曾主持《长相知》古诗词歌
曲音乐会,对古诗词歌曲的
演绎和表达具有丰富的经验
和见解。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上
31
《英雄颂》选段《沪侬江南》剧照
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在城市文 明进程中的民俗与风物,歌曲
既要能体现出江南文化的文化 底蕴,又要把上海地区、江南 地区地域性的历史元素、文化 元素,通过音乐的载体表现岀 来。以一首歌曲的体量去承载
一座城市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这首歌曲创作的最大难点。
南京大屠杀是几月几号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 最终的乐队编制被确定下来: 以女高音为主唱,管弦乐队和 合唱团作为支撑,箫和古筝作
为着剂。这种呈现方式既考 虑了风格上的需求和音效果
上的表现,也考虑到在舞台的 音响环境下,能够给观众带来
最直观、最有效、最容易接受 的听觉体验。
“梔子花,白兰花,五分
洋钱买一朵……”老上海的叫 卖声,是不少人对这座城市的
独特记忆。脱胎于吴侬软语的 沪语,是上海这种这座城市最
有代表性的名片之一,它“承 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 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 是这座城市的优
雅气质、人文 风物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
歌曲的整体结构是一个 包含引子和尾声的带再现的单 三部曲式结构。歌曲引子部分 和尾声部分的“梔子花”主题 是一个小的亮点。这段叫卖声
本身就是有旋律和节奏的,非
常符合江南地区的城市气质, 既脱俗又十分“接地气”。歌
曲以沪语民谣做引子,希望通
过逑种方式,挖掘江南文化在
语言和风俗上的共性。用清澈 的童声加以演释,意在为观众
们唤起对儿时叫卖声的回忆。 竖琴和颤音琴好似晶莹剔透的
回忆,也像是江南烟雨中的 小桥流水,弦乐的颤音为这个 音乐形象蒙上了 一层朦胧氤氤
的烟幕。童声具有十足的穿透 力,犹如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的 力量,这是孩提时的纯粹与遐
想,也是每个人心底珍藏守护
的初心和渴望。
32 MUSIC
LOVER
这一在主歌(A段)与副歌(B段)之间的间奏中出现。这里有G大调转向降B大调的过程,“梔子花”主题在这里的出现还承担了一个调性衔接的作用,使得转调过程更加自然流畅。
主歌部分的“沪侬江南”主题像是一幅水墨画,画卷缓缓展开,勾勒出烟雨江南的婉约和清秀,女声以叙述般的语气娓娓道来。因此在创作中,我们也借鉴了中国水墨画中“留白”的技法,在音乐的处理上,把小乐句分开,乐句与乐句间做出“留白”,有几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唱法的处理上,为了突出江南文化的“婉约美”,这里也运用了一种民声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避免过于高亢或过于扁平的音,使声音融入到歌词的意境中,融入到水墨画中,做到人、情、景、诗、画相互交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副歌段落则对江南文化、历史文脉进行了总结式的情感抒发,音乐的情绪达到高潮。这里的音乐处理也与主歌部分形成对比,一方面乐句拉长,
帮助音乐情感的推动,另一方
面在唱法和气息的控制上也更
加立体化,由主歌的婉约美、
古典美转向更加深邃的现代
美,意喻着江南文化在时间的
冲刷打磨下,历久弥新,焕发
着时代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引子和
尾声都用童声来呈现。主体部
分用女高音,一方面有首尾呼
应的作用,有助于建立和深化
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认知;另一
教师祝语
方面也有一个建立逻辑线的作
用,基于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
的不同,对两个演唱者所扮演
的“角”的关系可以有不同
的理解: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可
以是一个人的童年和当下,同
一时间不同空间可能是一个人
的回忆与现实、内心与外表,
也可能是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的
“母亲”和“女儿”。这种
手法可以构造出多样的音乐形
象,供观众理解和想象。
海派文化的naa
asm
包括《沪侬江南》在内,
《英雄颂》整个第一乐章前三
个部分的音乐主题描绘了上海
开埠前的历史沿革,交代了英
雄土壤的内在积淀与留存下来
的希望之种。从先秦的楚国封
邑到桨声灯影的枕水小城,再
到坚船利炮洞开国门的通商口
岸,依照上海的历史结构,音
乐结构和风格由钟鼓雅乐至江
南丝竹再到管弦交响依次展
开,整体的基调展现出上海城
市文化的背景和流脉。歌曲的
背后,是上海这座城市沉甸甸
的历史和文明。
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
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
蕴,在城市文化影响力上也有
着极强的话语权。这样一部以
上海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不仅
仅要着力表现这座城市独有的
人文风貌,还应当体现这座城
市的城市精神以及对现代人的
意义。上海是一座包容性极强
的城市,所以从音乐文化上来
说,“融合”是它的关键词。
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之在开
埠后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资,在
很短的时间内便成长为“远东
第一大都市”,新中国成立
后也成了我国最主要的金融贸
易中心。大量的贸易和人口流
动,自然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以本土江南文化为根基,经过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加持,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以及经年累月的相互
渗透、相互影响,上海地区的文化早已不同于原来的江南文化、吴越文化。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之下,上海产生了一种具有自身特的“海派文化”o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上海孕育出了中国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更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院校“国立音乐院”,也就是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
除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外,“红文化”也是构成上海地区文化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上海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早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作为交通枢纽和文化联通枢纽,当时苏联的许多革命音乐、革命文学作品都是从上海输入国内其他地区的,包括、、陈毅在内的选择岀国深造的有识之士大多是从上海01
02
01《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02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作曲家贺绿汀
登船,为祖国之薄发积蓄力量
2019电信最新套餐介绍的。因此上海作为端口,为红
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播种创
造了重要条件。
上海在土地革命时期是
“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为
红军的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量
的各领域人才和文艺工作者。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全国人
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
发了抗日救亡运动,进而衍生
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性抗日
救亡歌咏运动,大批文艺工作
者从上海出发,前往全国各地
的抗日根据地。正是在这一时
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
勇军进行曲》诞生了,《游击
队歌》《长城谣》等爱国歌曲
也传遍了大街小巷。这些歌
曲朗朗上口、扣人心弦,借助
电影、戏剧等媒介,冲破了旧
政权的“文化围剿”,保留了
革命音乐的火种,为抗日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
撑。红一直是上海最坚实的
城市精神底,红音乐文化
更是上海音乐文化的重要灵魂
和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
上海是中国的红音乐文化中
心,那么上海音乐学院则为其
中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最有力
的保障。作为中国第一所独立
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包括被
誉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旗帜的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抗敌
歌》《旗正飘飘》等革命歌曲
的作曲者黄自在内,大批早期
的革命音乐家都曾在上海音
乐学院学习或任教。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莫过于上海音乐学院
前院长贺绿汀,他不仅创作了
以《游击队歌》为代表的诸多
丁丁和杨坤丑闻图片34MUSIC
LOVER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