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是真的吗?
设计意图:
我们班现阶段是4-5岁年龄段,学习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有个孩子提出了疑问: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投了石子乌鸦就真的能喝到水吗?我意识到一个引导幼儿科学探索的契机来了,因此依据科学游戏的探究内容和目标,我设计并投放了一些游戏材料到科学区域中,引导幼儿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乌鸦喝水》这一故事,让幼儿把握小乌鸦“想喝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这个脉络,激发幼儿用不同材料反复实验探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材料投放:
漏斗,石子、沙子、玻璃球、海绵、磁铁等,放大的石子和沙子堆积图,同样大小不同水位的可乐瓶
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实验1: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看到老师投放的材料,带着对《乌鸦喝水》故事真实性的疑问,魏诗博和董明泽迫不及待地走进科学区,两个孩子分别拿了高水位和低水位可乐瓶,用故事里乌鸦的方法开始实验,向瓶子里投入石子。没多大一会,魏诗博就把高水位的可乐瓶填满了,水溢了出来,他兴奋得大喊:“我成功啦!故事是真的,小乌鸦能喝到水!”几个小朋友听到他的喊声纷纷围过来,却发现董明泽手里的中水位可乐瓶已经投入了很多石子,水还是没有溢出来。关依诺跑来帮忙,两个人一起,很快石头就把可乐瓶填满了,可是水位在升了一点以后就停留在原地不动了。董明泽说,“这个故事是假的,乌鸦根本喝不到水。”魏诗博举着自己的瓶子说:“不可能,我的就成功了!”孩子们非常困惑,牛诚一拍脑门说:“这两瓶水不一样多,董明泽这瓶水太少了,所以乌鸦喝不到!”孩子们恍然大悟,总结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本瓶子里有多少水有关。乌鸦喝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
实验2: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孩子们兴冲冲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实验发现,老师对幼儿提出了表扬,董明泽问老师:“看来石子不能让乌鸦喝到水,那如果我放玻璃球能不能做到呢?”老师趁机鼓励他亲自去尝试,孩子们得到启发,纷纷拿了几种不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玻璃球、海绵、磁铁等
材料均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当孩子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辛雅涵说:“石子、玻璃球都太大块了,不如我们用小一点的东西试一试呢?”于是小朋友们提议,用沙子试一下。开始时孩子们用手抓起沙子直接往瓶子里放,可是手太大塞不进瓶子,抓到的沙子大部分都洒在了外面,每次只能放进去一点点,孩子们抱怨这样太慢了。关依诺拿起漏斗说:“我们试试这个漏斗吧!我见过妈妈用这个东西倒油。”只见她把漏斗放在瓶口,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瓶子填满了。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纷纷说道:“原来小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不光和水量有关,还和放进水中的材料有关。”
看到孩子们成功了,老师提问:“请宝贝们讨论一下,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就可以喝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出示放大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请幼儿观察,帮助幼儿理解。魏诗博说:“老师,我发现石子和石子之间空的地方特别大。”董明泽说:“是不是石头放进去以后,水都跑到缝里去了,所以喝不到。”辛雅涵说:“我明白啦!沙子堆的缝隙小,水宝宝钻不进去,所以就跑到上面来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总结出: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位就不会提高。加入沙子后,虽然水也留到缝隙里去,但由于缝隙小,水位还是能上升到乌鸦能喝到的高度。
实验3:低水位可乐瓶测试
孩子们对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这时,牛诚发现活动区还有一个水量更少的瓶子。孩子们胸有成竹的拿起了瓶子和漏斗,向瓶子里倒入沙子,却发现水位并没有明显上升。董明泽提议:放点石子会不会有用呢?结果孩子们发现,对于低水位可乐瓶来说,即使用石头和沙子把瓶子填满,水位的提高都不能满足乌鸦喝水的高度。
集体讨论,出真假
教师和幼儿集中讨论,乌鸦喝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的,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讲述。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沙子能让乌鸦喝到中水位的水?如果没有沙子,能用什么代替沙子让乌鸦喝到水?将幼儿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例如,细小的米、豆子。为什么石子和沙子都不能让低水位的水满足乌鸦喝水的高度?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低水位的水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中是不成立的。
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科学实验要求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
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案例详细探究了《乌鸦喝水》的真实性,以及在做做玩玩中孩子们的一系列发现,并在交流中获得共识。这个生成活动既保持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发展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幼儿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保持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次科学探究抓住机会,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带领幼儿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乌鸦喝水》这一故事,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分层递进,让幼儿以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
2、发展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亲自尝试的探究活动,能帮助幼儿获取知识。本次游戏使幼儿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知道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乌鸦喝水》的故事能不能成立与水量和材料有关。由此获得的经验都是幼儿自己实践得来的,这样就加深了幼儿对这一知识的记忆,逐渐内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这样做可以使幼儿知道,知识并不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获得,从而培养幼儿凡事问个为什么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尝试、善于观察、不断总结的能力。
3、增进了幼儿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发现,他们记下来,最后在与小伙伴的交流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思路,明晰了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解释: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当意见与别人相驳时要与人争辩,这些都需要用语言这一工具,由于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小朋友都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最后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结论,也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4、锻炼了幼儿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证明“《乌鸦喝水》是真的吗?”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寻答案,就必须自己动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乌鸦喝到水。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尝试观察,和同伴们将结果相互交流,很快就到了答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这种不重结果,重过程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孩子们成为勇于发现,乐于动手,敢于尝试,寻真理的新世纪人才。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心理学教授特芬尼.桑顿引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能有效地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帮助幼儿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