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介绍
中国: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享年73岁)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美国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其学说对中国四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对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极大。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教育体制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局面;在培养人材上,主张“为政以德”、“学而优则仕”;在教学指导上,实践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待学术的态度上,“述而不作”成了孔子开始的儒家传统。 孔子整理《诗》、《书》等典籍,传说删定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论语》集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儒家经典。 |
朱熹(1130.10.18---1200.04.23享年71岁)字符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子。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当时最博学的学者。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熹是继孔子后的另一座高峰,其精神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朱子是既述又作,构建自己理学体系最成功和最活泼的学者。所谓“述”,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创作方式。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四书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提出教育目的是“明天理、灭人欲”,教育范围含“小子之学”、“大人之学”,即儿童教育和大学教育。 |
王守仁(1472---1529享年58岁)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属浙江)人。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提出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四句教”为教育宗旨,以“成天下治”为教育目的,以“学为圣人”为育人目标,以“立志”为教育原则和方法。 |
蔡元培(1868.01.11---1940.03.05享年83岁)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先驱者,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首创者,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倡导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五育”教育思想,是我国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工作者。 |
陶行知(1891.10.18,安徽歙县---1946.07.25,上海享年56岁)原名陶文浚,1917年改名知行,1934年又改名行知,笔名有不除庭草斋夫等30余个。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目的是:为大众之解放,为民族之解放,为创造富的社会;教育原则是:全民教育原则,全面教育原则,民主教育原则,创造教育原则,生活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方法是:教学做合一,知情意合一,工学团一体,教学合一;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讲真驳假,好学求真,创造开辟,把学生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陶行知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知行书信》、《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诗歌集》、《幼儿教育论文集》、《教学做合一讨论集》、《老少通千字课》、《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续编》、《普及教育三编》等。 |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
国外: |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8年)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有名望的贵族之家,青少年时曾随苏格拉底学习,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创办了一个学院并在那里讲学达40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他论述了教育的政治意义,主张国家控制教育;论述了学前公共教育,主张早期良好的教育;论述了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论述了高等教育,主张培养通晓“理念世界”的哲学家。 柏拉图留下很多著作。其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两书之中。 |
第斯多惠(1790—1866)是德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曾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主编《莱茵教育杂志》。笃信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反对等级和沙文主义的教育观点,提出所谓“全人类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本性,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主张把发展能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但要通过掌握知识、教材来实现;认为发展能力应适应儿童的特点及早进行;发展能力必须循序渐进,传授知识以发展能力为目的,宜少而精。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敢于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他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主要著作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等。 |
杜威(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学教师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等。曾到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状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目的在于使劳动人民子女顺应于美国生活方式”,并企图通过教育的手段,调和阶级矛盾。但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瑞士著名教育家,父为医生。5岁失怙,赖慈母忠婢成长,性柔懦富于感情,及后入中学、大学,修神学而不信其说教而改学法律,又历政界腐败去而习农,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曾在新庄、斯坦兹创办孤儿院,从事贫苦儿童的教育。常与孤儿同寝食,共忧喜,苦心孤诣以发展儿童道德心,成效颇著。后又在布格多夫、伊佛东创办学院,进行简化教学实验。认为儿童的能力由练习而发达以至于强壮;凡教育及教学均当以直观实物为基础;教育的进行及教材的排列,当以儿童的精神、自然的行为为准;凡为教学,当注意数目、形式和词语三个基本要素。他根据这一原理,改进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
福禄培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两次访问裴斯泰洛齐的伊佛东学院。1837年在勃兰根堡开办学前教育机关,并于1840午命名为“幼儿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揭露潜存于人体内的“神的本原”,儿童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的本能,教育就是促进这种本能发展的过程。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他的学前教育理论。把游戏、作业和劳动等活动作为培养教育幼儿的基本形式,创制了一套名为“恩物”的玩具。在二十世纪初叶以前,影响了欧美等国幼儿学校的改善,推动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欧美小学教育、教学的演变。 |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哥庭根大学、海得尔堡大学教授,主持哥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赫尔巴特即以这种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他的教育学体系。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要求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根据他所理解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教育家、列宁的夫人和战友。1890年起参加革命,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最活跃的成员之一,曾任《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编辑部秘书。 十月革命后,克鲁普斯卡娅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领导教育工作。1927年起任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她广泛地论述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共产主义道德和集体主义、综合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问题。对学前教育和教育史也作了很多研究。主要著作有《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等。 |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编写丁多种教科书。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
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在牛津大学研究哲学和医学;曾参加辉格党政治活动,“光荣革命”后,任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大臣。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但又认为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内部经验或“反省”也是认识的源泉,主张培养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主义。主要著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等。 |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
昆体良(公元35——95年)是古代罗马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生于西班牙埃布罗河上游加拉古里斯的一个小镇上。少年时代,昆体良在罗马的文法学校接受教育,后来曾主办罗马的修辞学校,是罗马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他在修辞学校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著有《雄辩术原理》一书,共12卷。这部著作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教育实践,也总结了昆体良长期从事修辞学校教学的经验,是西方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 |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别洛波里城一个工人的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马卡连柯大胆进行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经过艰苦的工作,使数百名犯罪儿童成长为新人。1922年,工学团改称“高尔基工学团”。1927年,他离开了工学团,组织并领导了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进一步发展了工学团的经验,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他在工学团的教育和公社的实践中,把三千多名走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先进人物,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1935年以后,马卡连柯主要进行教育理论的总结、研究与宣传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等。 |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他没有著作,其言行都是由弟子柏拉图等人所汇编的对话。 不完美的她尚武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