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与输出是二语习得中不可分割、相得益彰的学习过程。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听与说的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的指导下,探讨在听说课程中如何平衡输入与输出,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力输入 口语输出 平衡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而听说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方式。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再次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为大学英语指明了教学重点和改革方向。为了解决我国英语学习者最头疼最薄弱的听力问题,英语听力“零课时”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高校的高度关注。同时,为了摆脱一直困扰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哑巴英语”现象,有些高校进一步把“听力零课时”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即让学生尽可能地练习口语,提高口语能力。然而,英语听说能力并非是听的技能和说的练习的简单相加,
听说能力的训练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英语听说教学要重点解决如何促进学习者习得所输入的语言信息和输出准确流畅的语言。
二、语言理论背景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输入假说论(the input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是一种i+1模式,i指学习者已习得的语言水平,1四级听力练习为略高于i的新的语言知识,i+1指学习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语言水平。如果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能从i阶段自然过渡到i+1阶段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根据上下文情景和语境、语言结构、一些非语言的信息就能理解的语言知识。这种输入的难度过大,就不能被学习者吸收内化,但如果输入材料与学习者水平相当或更简单,学习者因不能通过习得提高语言能力而容易失去兴趣。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的输入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能从i跳跃到i+1,话语能力也就自然产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