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匆匆那年》精彩影评
  一、《午餐盒》:祖父之味
  今年印度的《午餐盒》让人悲伤的一幕是,男主角换衣服洗脸刮胡子去会从未谋面的“餐盒情人”,半道上退缩了。退缩的原因是,刮胡子的时候他闻到了了他祖父的气息,后来他反应过来了,其实这不是他祖父的气息,就是他自己的气息,他在那一刻,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
  人变老,有时候就在一刹那。
  二、《小时代》说,你们都老了
  《小时代》上映的时候,片方做了一个看上去比较高明,但又让人很生气的营销方案:如果你不喜欢《小时代》,那就说明你老了,你过时了,你该被这个时代淘汰了。虽然我们总会面临老,总会面临被淘汰,但被一部电影,确实让人愤怒。
  让人愤怒的地方,并不但仅是这种说法粗暴,而是因为这种说法在某种水准上点到了我们
的要害之处。是的,我们正在变老,但谁不是呢,地球都在变老,太阳都在变老,宇宙都在变老。我在变老,但不许你说。这太不礼貌了。
  《小时代》票房好得有点让人不甘心,就如同我们老得不甘心一样。《小时代》上映的时候,我们都闻到了自己祖父的气息。
  三、《匆匆那年》,细节重要吗
  我不喜欢《小时代》,它太幼稚,就象是小孩在过家家。我也不喜欢《同桌的你》,它太粗糙,就象是电影频道经常放的那些片子,所谓的电视电影。
  然后,然后就有了《匆匆那年》。
  看完《匆匆那年》的同事回来说,好喜欢,因为里面有太多她青春时期的细节,比如高中生的饭盒,比如打篮球,比如火影忍者。我想,这样啊,那我应该不太会喜欢上这部电影,因为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现在我的青春里呢。也有两个同事看完以后回来大骂,这是什么烂片呀。她们觉得,这部电影叙述没有铺垫,感情太假,很多细节也透露着假,比如,没有周杰伦朴树许巍的歌你好意思说你拍给80后90后看?
  因为电影里出现的这些东西是我所经历的,我就喜欢这部电影,是我没有经历的,我就不喜欢。这说明,喜欢的人没说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的人也没讲明白自己到底讨厌什么。
  电影又不是你的家庭录像带,还要追求记忆的精确?这么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根本就不应该让香港和大陆的影迷感动,因为人家台湾的校园和你完全不一样,甚至《牯岭街杀人事件》也难以让人佩服,那不过几十年前,一个小岛上发生的事,和如今这个不能辜负的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更不用说非华语片了。
  四、《匆匆那年》:痛感充足就够了
  《匆匆那年》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失望。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里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里面种种的细节和我的青春都不一样(话说回来,长得丑的人哪有什么青春可言呢),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里面人物的感情充足打动人,这就够了。
  《匆匆那年》看上去是奔着《小时代》的路子去的,充足MV的画面,逆光,慢镜头,等
等。但它比《小时代》好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在过家家,它对于感情的理解和表现并不止于意淫,它有充足多的痛感。
  这种痛感首先是存有于彭于晏和倪妮身上的,他们的这段恋情让我想起了《春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春逝》里表现的爱情就是,女孩发现自己不喜欢男孩了,不为什么,就是不喜欢了,然后就分开了。就是这么简单,不给理由,不解释,不分辩,但是,一定要分开。《匆匆那年》虽然没有到《春逝》这个境界,但是,彭于晏和倪妮的分开,就其本质,就是不爱了。什么碰到毕夏,什么带他一起飞,都是遁词而已。他们还让我想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里柯震东和陈妍希的分手,看上去是两个人对搏斗游戏的见解不同发生了争执,其实这也不过是遁词而已,就是不爱了。爱,需要理由吗,同时,不爱,需要理由吗?人生哪里来的那么多解释。
  刘雅瑟有点丧心病狂的举着摄像机在追问彭于晏:“你后悔吗?”她真是个小孩子。电影里试图流露出的这种所谓的追悔,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不高明之处,当然,也是它迎合市场之处。
  电影的痛感同时还来自于郑凯与张子萱。两个备胎,两个都是爱而不得,爱而不能。电影
里的婚礼到了后面,郑凯指着变得猥琐了的陈赫大声质问张子萱:“如果当年你知道他会变成这样,你还为他伤心成那样吗,值得吗?”他是在问张子萱,但看上去,他更是在问他自己,如果当年知道张子萱会变成现在这样,后悔吗?值得吗?这声质问就和《孔雀》里的,多年后在菜市场遇到当年的心头爱,已经成了庸俗的大叔的时候,在心里问自己的那句话。
  这是一个糊涂的问题,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一般都是糊涂的人。这个问题和刘雅瑟追问彭于晏的是同一个问题:“你后悔吗?”你看,人生真难,爱也要被问后悔吗,不爱了也要被问后悔吗,真是恨不得替他们回一句:“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
  爱本身是一种难得的东西,不然“爱别离”不会是人生八苦之一,一,人与人的相聚是要靠缘分的,缘分不够,难在一起,二,缘分是有保质期的,缘分一尽,也不会在一起了。所以,当彭于晏被倪妮问是不是喜欢上了毕夏时,真是恨不得替彭于晏回答:“我俩缘分已尽,你保重吧。”爱这个东西就是,没得到的时候老是想得到它,得到了以后又老是会失去。太无常太任性了。
  五、其它方面的解读
  除了充足多的痛感,它还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
  比如名字。电影好几处出现了名字,第一处,他们把名字刻在树上,后来他们还特意回去那棵树,但很遗憾,不到那棵树了。第二处,他们把名字写在郑凯打了石膏的手上,后来,他们吵架后,石膏被打碎了。第三个地方,名字写在沙滩上,后来,被海水冲走了。
  名字是身份和自我的象征,这里的隐喻其实非常明显了,无非就是说这个代人活着活着,活得越来越糊涂了,越来越不到自己了,自我和身份丢得一干二净,丢失有两种原因,一,是被动的,比如不到树,不是不到树,而是树长着长着,树皮把名字遮住了,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自我也消逝了。二,主动的,就是他们主动的把石膏给砸碎。有趣的是,无论是树上,还是石膏上,都是在伤口上,就是作者有一个理解,伤口让人认清自我。好自恋啊,自我哪有那么好,又哪有那么好丢。经历了无麻药人流的倪妮,那么痛苦,就认清自我了吗?
  再有,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的《会计学》那本教材,出现的次数多到都有点让人反感了,虽然后来解释性的出来一句“不悔梦归处,仅仅太匆匆”,这是扣题的一句话,看上去是对那么痛的青春的一句回应:痛不痛的反正已经过去了,拉V嘛,仅仅要是当时时间再长一点就好了。这里的隐喻是多么的刻意呀,《会计学》这本教材,就是隐喻这个代人对爱情太过于计较,太过于算计,所以一计较爱情就匆匆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也就是刘雅瑟喊出来的那句话:“你们活该!”
  六、这些,都不重要
  正是因为《匆匆那年》有着充足的痛感,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沉浸在这样的痛感中,所以这部电影的缺陷就显得不够重要了,就直接被忽略掉了。
陈妍希主演的电影  最重要的是对MV化的抵抗,在痛感的裹挟下,MV的处理就不是瑕疵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的浸入,MV的处理太容易让人跳戏。但如果有情感的浸入,MV的处理不但不让人跳戏,反而起到煽情的效果。在这样一种情境下,逆光,慢镜头都不是问题了,反而让有一种“大陆也能拍小清新电影”的惊叹。
  其它方面的瑕疵,想想确实是问题,但在观影的时候确实不太会在乎。比如说,电影刚开场,老师就出场了两三个,但完全都是面目模糊,和一棵树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比如说结婚场景里,郑凯的新婚妻子又被处理得太不象样了,这似乎是这几年电影的一个通病,只要是老同学聚会结婚场景,同学的配偶一定是很不堪入目的。
  这部电影有很多小聪明,但是这些小聪明并不让人讨厌。比如彭于晏逼倪妮说喜不喜欢,正好女大夫在问倪妮是不是某班的学生,彭于晏在问是不是,女大夫也在问是不是,倪妮望着彭于晏,她回答“是”,在回答女大夫,同时也在回答彭于晏。这样的小聪明在这部电影里是够用了。
  七、回到最前面的问题:我们老了吗
  再回到《午餐盒》和《小时代》提出的那个惊悚的问题:我们老了吗?
  好的青春片绝不应该让观影者有一种“看不进去是不是自己老了”的疑问,好的青春片应该是让本来已经老了的家伙又重新跳动年轻的心,让祖父的气息消逝得一干二净。
  “老了吗?”
  “当你觉得你老了的时候,你就老了。当你觉得你没老的时候,你就还很年轻。”
  最后,借用一句我喜欢的村上春树的自行车上的话结尾:“至死都是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