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平衡的方法有二:一是改变现有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使审查能够适应当前思想观念的变化;二是将民间的分级与政府的审查置于平等地位,使二者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作用,避免一方对另一方造成影响。改变电影审查委员会人员构成的主要方式是积极吸收具有先进思想的年轻人,缓解现有委员会的老龄化现象,冲淡传统的思想观念,从而使电影审查委员会在进行审查时能够更具公正性;使分级与审查相互制约的方式则是建立专业的民间电影分级机构,赋予其与政府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同等的权力,当分级机构与审查机构就某影视作品出现意见分歧时,可让二者以正确的事实与合理逻辑为基础进行辩论,同时接收来自国民的反馈,以综合结果确定对某影视作品的具体行为措施。
基于我国现有的国情考虑,本文的建议是采用第一种方式,即改变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构成,这可以由国家推动实施,而第二种方式为追求公正牺牲了效率,尚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情况。
(三)“强制”与“建议”模式
分级制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强制模式,一种是建议模式。强制模式下的分级制度具有严格执行的特点,倘若商家将禁止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交由未成年人观看,则可能会触犯法律。而建议模式是根据影视作品中的内容以及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对其做出适合观看的建议。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心理状态,因此当年龄较小但心理素质较强、具有良好的判断与思辨能力的青少年儿童观看限制级影视作品时,影片并不会对其产生影响,相反,某些心理尚不成熟的成年人反而不适合观看限制级影视作品。
强制与建议模式是基于上文中的“二级制”分级制度衍生而来,考虑到二级制的分级制度较为固定,而影视作品中的内容又非常多样,因此,实施二级制与强制建议模式并存的制度,可能是更加适合我国的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对于包含有明显情、暴力等因素的影视作品,考虑到这这种作品会对绝大多数青少年儿童产生影响,因此应当使用强制模式,禁止未成年人观看,违反法律法规者将被处罚;而情暴力因素并不明显的影视作品,则可使用建议模式,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但如果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认为未成年人已经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与判断和思辨能力时,也可以让未成年人观看限制级作品,但如果因作品中的内容受到影响时,应自行承担后果。
三、结语
影视作品分级制度是为保障国民观影体验而急需建立的制度。本文讨论了适用于我国的影视作品分级制度。总而言之,“二级制”、分级与审查并行和强制与建议模式是较为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影视作品分级制度。
参考文献院
1.刘剑飞.“童书分级阅读”不如推动影视剧分级[J].声屏世界,2017(07):7
2.
2.刘琳.电影中暴力元素运用的视觉传播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3.刘毅.电影审查或电影分级——
—中美比较法视野的研究[J].政法论坛,2018(05):128-135.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由四板块组成,细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新加坡电影。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香港已成为东亚电影制作基地之一,所制作的电影享誉海内外,一度与好莱坞齐名,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发展与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紧密相连,欧美文化的交流、电影优秀人才的涌入以及政治的模糊态度和开放的政策营造出香港电影创作的良好氛围。
一、电影新浪潮的萌发
1979年香港电影界出现新浪潮,代表着香港电影又一次步入新阶段。电影工作者的人范围扩大,以电视台为基底的工作人员及幕后工作者涉入电影行业,创作出独具个人特、风格迥异的作品,以青年人的感官和敏锐的社会视野,执导出匠心独具的电影作品,发展出自成一格
的拍摄风格,开启了香港电影发展的新时代,展现了电影的时代魅力。世界意义上的新浪潮出现在上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电影界发生新浪潮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运动。70年代末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电视台工作者将新浪潮引入香港,影响至电影界。其后这批在外国进修电影的年轻导演相继拍摄独具风格的电影。1979年徐克执导了个人第一部电影《蝶变》,该片是掀起新浪潮的三部作品之一。许鞍华执导的《疯劫》、章国明执导的《点指兵兵》都是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作。《父子情》《半边人》《第一类型危险》《烈火青春》等多部影片展现了当时导演对电影事业的狂热兴趣以及对香港社会现象的感慨。这批新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但在客观上,每一位导演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视角,以自己的社会意识造就了香港电影新模式
。
|RADIO&TV JOURNAL2019.12
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极具诗意风格,以平民化叙事风格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以高度的女性敏锐,探寻女性生命意识,诉说女性追求至上的理想;方育平作风朴实,作品呈现平实亲切的写意之路;余允抗以恐怖连通中西方文化,融入本土元素塑造出类型电影典型作品;谭家明以大众为本,诉说青春岁月静好,影片将剧情细节设计完美,呈现在银幕之上。导演风格迥异塑造出具有共同特性的作品。这和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造就了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蓬勃的创新力有关。新浪潮仅存世三年,
随着时代和导演的选择,新浪潮在电影界逐渐消逝。但新浪潮对电影的影响仍存在,它使电影与商业化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电影风格,同时导演对电影的理解和展现方式不同,带来了电影结构形式和叙事风格的多样性,这也是香港电影人在影片生产过程中对电影艺术及美学的一种探寻,也是对理念的又一次追逐,展现了电影工作者拼搏的信念及逐梦青春的渴望。
二、类型电影
香港类型电影叙事结构差异化明显,风格迥异。具有商业性质的叙事方式以及杂糅、借鉴的电影生产使类型电影精细化,类型电影之间相互融合,出现了喜剧武侠片《东成西就》和后现代武侠《东邪西毒》。吴宇森用暴力美学彰显出英雄本,以男性热血情义展现兄弟情。警匪片衍生出监狱片,以监狱为环境主题,例如林岭东执导的《监狱风云》、朱延平执导的《火烧岛》深入控诉了现实社会以及人性的暴力、制度管理的松弛、黑帮的残酷。此外,在功夫片基础上电影又分类为诙谐功夫、写真功夫、浪漫武侠和江湖片,还分为警匪类、兄弟情、爱情类。香港电影的主攻方向非常精细,类型一旦精细,剧情一定就很实在、不空洞,提供的思考也都颇有深度。
三、多元化生产的条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香港的文化融合发展,文化上的多元化促成了电影创作的开放模式和创新环境。电影创作过程中开始自主化,题材呈现出风格和个性的迥异。政府对文化采取放任政
许鞍华策,电影行业风起云涌。80年代初经济蓬勃发展,大批归国电影人才流入,邵逸夫旗下无线艺员训练班及多家电影公司演艺工作者不断为影视行业输送人才,在本土化的元素中电影实现了融合与创新发展。
香港电影的多元化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影业竞争白热化,内地市场未开放,市场限定香港、台湾、澳门。就香港市场而言,本土就有大小几十家影视公司,再加上台湾电影进入电影市场竞争,香港电影公司的竞争压力负重致远。邵氏电影公司、嘉禾电影公司、新艺城等二十多个电影公司互争雄长。在这种环境下,影视公司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是人才精英化,竞争剧烈,促使投资者对人才需求量大,优秀演绎者汇聚到影视圈,李小龙、周比利、李连杰等体育行业的佼佼者都被招揽入电影圈,所以香港的功夫片至今都很难被超越。三是音乐精英,电影配乐也都是一班精英大师,包括黄霑、胡伟立、顾家辉、黄英华等。在香港电影配乐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黄霑,曾在“第十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获得“金针奖”,凭借电影《梁祝》的配乐,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香港电影多元化发展模式体现在文化意识及电影风格创作中,如许鞍华注重电影意境的塑造,用诗意世界描绘现实社会;周星驰创作了时尚和无厘头的电影叙事风格;王家卫用镜头记录都市生活,描绘电影语言文化艺术;关锦鹏描绘诗意历史与现实,以古典主义美学风格探寻和表达女性意识,传达女性觉醒的主观意识,召唤时代女性意识觉醒和自强自立意识。风格迥异、视角多元形成了电影结构和
空间布局设计上的独特理念。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风格区别于其他导演,以无厘头、搞笑、扮丑颠覆大众意识形态,以小人物成长历练史展现大众生活,简单的镜头营造出发人深思的情感。许鞍华长期立足社会现实生活,营造人文关怀,映射社会生活,同时以大众、平民百姓为视点,展现人民生活。关锦鹏以女性电影为立足点展现女性魅力,引导女性意识崛起,对女性内心进行深度剖析。吴宇森关注警匪战,揭示湮没在暴力下的兄弟情谊。多位导演的电影在感官以及立足点等多角度上具有差异,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场景的切换设计也各有不同,电影中存在众多导演的主观意识和个人价值观,但情节设置仍合乎情理且独具特。
自1842年大陆与香港分隔,长达一百多年与内地交流受阻,使香港对大陆缺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香港人民长期接受西方殖民文化渗透和经济政治管理,对母国文化长期无法接触,致使意识交流匮乏,形成文化断层。香港民众长时间接受西方语言知识以及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于国家概念模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有较大误解。这同样体现在电影行业,香港电影文化艺术及文化底蕴较低,电影制作更接近西方国家,在警匪、黑帮、武打、刑侦题材电影方面独树一帜。香港电影人以现实为立足点,学习西方电影制作方法、造星计划以及电影风格塑造等。1988年,香港通过《电影检查条例》于11月10日采用电影分级制度,旨在保护未成年孩子,以避免出现不适合未成年人的电影内容,从而营造良好的电影氛围。香港电影在影片制作及生产过程中善善从长,使其更具层次感,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电影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四、结语
与大陆电影相比,香港电影虽无历史文化底蕴,但其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结构复杂、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的进展,促使香港电影逐渐倾向商业化运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富有生机的电影行业,呈现出多程序、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众多导演的创作下,香港电影与国际电影进程相结合,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参考文献院
1.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香港电影8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
视听2019.1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