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许鞍华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提高自读效率。
2.把握鲁迅的形象特点,理解萧红对鲁迅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品味萧红独特的语言风格。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物简介。
萧红,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女主角。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等。学过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萧红与鲁迅的关系。
鲁迅是萧红最初步入上海文坛的引导者,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之缘。
3.人物印象。
萧红: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中,萧红对“黄金时代”的定义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确,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虽磨难与波折不断,但任性率真、追求自由是她留给读者的印象。
鲁迅:在电影《黄金时代》海报上,鲁迅的宣言是“想骂谁,就骂谁”。这是否符合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设计意图:以电影海报实现时空穿越,减少学生对"民国”这一时代背景的陌生感,还原萧红与鲁迅的生活环境。在唤醒学生阅读经验的同时,交代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师生关系,为后文的情感提炼做铺塾。
(二)画说鲁迅
1.世人眼中的鲁迅。
出示搜索引擎中优先显示的一系列鲁迅的图片。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图片中,鲁迅的表情都很严肃、冷峻,不苟言笑,横眉冷对,让人心生距离感。这是大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
2.萧红笔下的鲁迅。
萧红笔下的鲁迅是否也是一脸的严肃呢?
设计意图:以一组网络图片印证学生对鲁迅的第一印象,再度拉近民国人物与当下学生的时空距离,继而引导学生发现萧红笔下鲁迅的表情,形成对鲁迅认知的反差感。
(三)表情聚焦
1.发现鲁迅的典型表情。
速读课文,出萧红笔下鲁迅最经典的表情。(共4处)
萧红笔下的鲁迅不是怒目圆睁的,而是常常笑着的。
2.概括鲁迅的表情特点。
鲁迅的笑有什么特点?(“明朗”“欢喜”“会心”)
3.匹配鲁迅的图文表情。
关于鲁迅的笑,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文字记录过。下面的插图是鲁迅相关照片中唯一大笑的镜头,你觉得用来当作哪一次笑的配图最合适?
(四)多面发现
1.梳理鲁迅的不同形象。
写人的文章,应该避免千人一面的写法。每个人往往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甚至可以一人千面。身为一名作家,萧红为鲁迅塑造了多个身份,具体有哪些?
(父亲、丈夫、长者、作家……)
2.分析鲁迅的形象特点。
人往往在人之中才能显示出个性,角感才会鲜明起来。
请选择一个形象,结合文章相关细节,谈谈鲁迅的这一形象特点。
丈夫:尊重妻子。(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父亲:呵护成长,保护天性。(周海婴玩饺子皮,可以“闹的起劲”)
了解儿子,尊重孩子的判断与体验。(周海婴对鱼丸的否定得到鲁迅的支持)长者:对待年轻人——辛勤培植;(与青年谈论到深夜,细读青年人的书信)宽厚体谅。(嘱咐许先生付车费)
对待家人——大度慈爱。(去看电影,来回都不坐汽车)
作家:日常写作一一勤勉。(“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
了”)
对字稿的态度——心境释然。(不介意炸油条的“用着包油条”,“到洗澡间
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患病之后的工作态度一燃烧生命。(“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3.品析萧红的语言意蕴。
(1)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爱之深,责之切。以前后矛盾的行为对比,表现鲁迅对于青年的宽容与关爱。
(2)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的,仍旧坐在那里。
通过简单的反复,抓住人物典型姿态,强化人物形象特点。
(3)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利用“一……就……”这组关联词,将鲁迅动作轻捷、举止利落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4.补充鲁迅的其他形象。
【画家鲁迅】鲁迅从小迷恋绘画,《山海经》中的插画引起他对美术的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绣像本”是他的绘画尝试集,后来练就一定的木刻功底,常将木刻版画与古代碑刻的艺术元素运用到封面上。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回忆鲁迅先生(原文)》
设计意图:从角分析的角度,全面还原生活中的鲁迅形象。进入文本细节,在
体会鲁迅形象特点的同时,对萧红独到的语言技巧进行解析。读取原文细节,补全萧红眼中的鲁迅形象,让鲁迅形象更具人情味。
(五)赞与挽
提问:文章表达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崇敬与追念)
材料1:
谈得高兴的时候,萧红先生会告诉我们她曾经在北平女师大的附属中学读过书。并且也知道她还有父亲,母亲是死了,家里有一位后母,家境很过得去。也许,她喜欢像鱼一样自由自在的吧……萧红先生遭遇困厄最惨痛的时候,这时意外地遇到刘军先生,也是一位豪爽侠情的青年,可以想象得出,这就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直至最后,他们虽然彼此分离,但两方都从没有一句不满的话,作为向对手翻脸的理由,据我所听到,是值得提起的。
——许广平《追忆萧红》
材料2:
鲁迅去世,萧红正在日本,她立刻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萧军,让他替自己劝慰许广平,代她送一个花圈。此后,在组诗《沙粒》、散文《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以及《拜墓》诗中抒发了对鲁迅的哀悼之情。三年后,萧红写出了她最成功的纪念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唐兵《平凡的鲁迅》
困顿岁月里的萧红,曾经常出入于鲁迅家中。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因此,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沉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于她而言,鲁迅不只是一个时代青年人的精神导师,更是她灵魂上的良师诤友,如兄如父。
设计意图:以链接材料的形式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情感,体会萧红对鲁迅超越于一般青年人的情感。
(六)小结
斯人已逝,无论萧红还是鲁迅。但一个伟大的作家永远是以文字延续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