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二次新浪潮:学院导演、怀旧文化与未来趋势
作者:邵逸萍 张明浩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0
        摘要:香港电影在近年来呈现出学院化趋势,本文以香港电影的历史为基础,根据香港电影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基此,我们分析香港电影的未来走势。
        关键词:学院派导演;文化符号;未来发展;怀旧文化
        一、学院派导演的崛起许鞍华
        20世纪70年代,以徐克、黄志强、严浩等新锐导演为首,以邵氏公司为代表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为主力,在国际形式动荡不安,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掀起了香港电影文化的新浪潮,他们利用前瞻性的影业管理哲学,融汇好莱坞,日本的制片方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打开了国际合拍的大门,拓展了发展视野,创造了香港东方好莱坞的电影神话。但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电影和香港社会经受着政经文化环境的大转变的考验,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社会弥漫着悲观失望、愤恨和非理性的情绪,电影产业也在1993年后不断下滑,于
是面临着内地票房不断提高的状况,大量香港电影人不断北上,于是拥有了香港电影已死的言论。
        近几年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出现了一种现象,学院派导演开始兴起,电影的主题开始关注香港的人文情怀,关注香港民众的内心状况,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逐渐摆脱了传统港片的英雄情怀,在拍摄编剧方面,也开始有了专业化分工,不再是以前的片场制,而是逐渐走向规范化,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香港粗制滥造的电影产业结构,提高了港片的质量。
        近几年来出现的《桃》《天水围的日与夜》《幸运是我》,包括前段时间刚刚上映的《一念无明》都是香港人关注自己生活困境的电影,以许鞍华,黄进为代表的学院派导演,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他们致力于拍摄文艺片,也喜欢用这种题材表达她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她们用冷静或者缅怀的情绪,表达她们身份焦虑的情绪,电影《一念无明》就是这几年来出现的佳作,也反映了新生代导演的力量,这部影片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以一个家庭悲剧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在经历了九七情节后,香港民众的内心仍旧不堪一击,这部影
片一出轰动了香港,这部影片的成功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香港电影界对新晋学院派导演的支持,香港电影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的支持,金马奖项的评选标准都是先导因素,但是目前香港电影仍旧是片场派的天下,文艺片和学院派导演的作品只是星星之火,但香港电影的未来却掌握在这一批学院派导演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