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白鹿原》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价值
赵梦颖白灵 电影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成为戏剧影视作品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戏剧影视作品提供了可贵的素材,深化了主题
思想,同时也奠定了观众基础。它是一种新艺术形式,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以知名文学作为题材的改编电影电视剧
剧受到观众极大地欢迎,不断出现的热播电视剧剧也足以说明观众与市场对其关注与认可。
关键词:文学作品; 影视改编;影视价值
一、小说《白鹿原》的改编历程
将文学作品加以改编,以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今戏剧影视发展的潮流趋势。小说《白鹿原》作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经典作品,受到海内外各界读者的高度赞赏。《白鹿原》
这部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中国渭北平原上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爱恨纠葛为线,折射出从清末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堪为一部史诗性大作。 “《白鹿原》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相比,《白鹿原》也应该是独树一帜的。”
[1]电影作为如今大众化的文化娱乐媒介,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再加上《白鹿原》小说本身的影响力,电影《白鹿原》从筹备开始就备受关注。
二、电影《白鹿原》的艺术改编的意义
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来说,表达形式更为生动,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从美学角度来看,电影《白鹿原》在画面和声音的视听语言上还是比较出的。电影大量采用了远景、全景镜头,多次使用天空、原野、远山等空镜头进行转场或补充叙事。与小说的文字描述需要读者自行想象相比,在摄影机的带领下,观众的感官刺激更深刻,更能直观体会到白鹿原广阔的地貌和真实的环境。声音在电影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与画面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组合关系传递和表达不同的情感。在电影《白鹿原》中,方言的运用独具特,展现地方习俗
的同时,拉近观众的观影心理,配合普通话的字幕,观众极易产生代入感,不由自主地跟着片中人物继续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原著中的陕西秦腔和老腔在影片中的篇幅被扩大,充分展现地域风土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又配合着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比如黑娃在郭举人家当麦客吃饭休息的时候,那段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无形中契合了当时时局的混乱,“充分的延长了历史空间” 。[2]再比如黑娃和田小娥偷欢时,交叉剪辑了郭举人与麦客唱秦腔的画面,对比带来的讽刺意味油然而生。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场地有祠堂和戏台两处。祠堂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建筑,在白鹿原上却是父权、族权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最高代表,集中体现了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争斗和封建传统制度的权威。导演通过情节的安排使视觉编码的深层意义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从影片最初的白孝文被体罚、黑娃和田小娥通奸被执行家法、白孝文和鹿兆鹏同日成婚再到黑娃和田小娥因进不了祠堂而怒砸,在这样的剧情发展下,祠堂的反复出现展示出老一代家长对封建秩序和祖宗家法的维护,也展现了新一代人对秩序的挑战和反抗,这也是一种”革命“。[3]影片中的戏台也是重要的场景之一,被导演精心安排成历史变迁的见证,不同时期的势力变更(反革命军匪催交军粮、农会批斗贪官污吏、国共合作失败后农会又反被镇压),这些戏剧性的场面都在戏台上发生,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姿态,成为外部权利更替和时代变迁的缩影。
三、电影《白鹿原》改编的问题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人物都是核心的要素,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元素。在小说《白鹿原》中,时间跨度较大、叙事结构复杂、人物角众多,两大家族及相关主要人物多达26人,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就不下10位。而在电影创作时,导演王全安遵循了主要人物不超过7个的原则,选定了白鹿两家两对父子、鹿三父子、田小娥。这样的人物设置虽然能够很好的展现白鹿两家的冲突、老一代与新一代的冲突,但是小说中两个角——朱先生和白灵的缺席,成为这部影片在人物设置方面的一大缺憾。据陈忠实先生介绍,朱先生是整部小说最早完整成形的人物,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关键人物。关于叙事的主线,原著中有三条:白鹿两大家族的冲突隐喻中国历史的兴替、白鹿原上子辈的成长历程、田小娥相关的情感冲突,第一条为小说的主题,后两条为辅助线。[4]而在电影中,导演则选取了田小娥的与其他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原著中田小娥的“欲望”叙事的确出彩,但实则是借其放荡的言行、悲剧的结局来挑战和瓦解白鹿原的“封建传统”。而在电影中,大量的篇幅用来叙述田小娥的男欢女爱,为性而性、为钱而性、为仇而性,弱化了人物本身的悲剧彩和现实意义。
三、《白鹿原》从文字到影像的启示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对两种艺术形式来说都是互相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读者的观影期待为影视作品垫定受众基础,反过来,影视作品的热播也会为文学作品的推广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引导这种影响良性发生,是改编文学作品的价值导向。
从文字到影像,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原著,怀有经典意识。在当代,将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例子不甚枚举。在改编过程中,一定要将名著所体现出的经典意识、人文情怀、历史观价值观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而不是单纯的说故事。其次是要注重艺术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在文字影像化的过程中,巧妙运用视听语言的独特魅力、电影叙事的特殊技巧、情节发展的叙事冲突,使影视作品本身成为好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何西来.文章千古事——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0(3).
[2]陈宗俊. 半部好戏——谈电影《白鹿原》对原著的改编[J].创作与评论,2012(11).
[3]吴辉,别君红. 得,远大于失——也谈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3(9).
[4]刘景景.《白鹿原》电影和原著的修辞学对比[H].
作者简介:赵梦颖(1992—),女,安徽,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艺术学。
159
视界观.2021.0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