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
从小说到电影------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
白灵 电影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 要】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观念的艺术。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后,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了改编,改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改编的难度大,因此照成了影片改编后也有得有失。不管怎样,这些改编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转化的需要,同时也折射出陈忠实与王全安对于《白鹿原》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
【关键词】 电影 小说 改编
Small adaptation Speaking of movies
---- On the film "White Deer"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film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the novel is the use of words narrative plot, create character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rts; the film places the intuitive picture and sound to convey the impact of human visual organ concept art. Wang Chuan Chen Zhongshi of the novel "White Deer" adapted into a movie, in the ideological theme, the story has done such adaptation, adaptation,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daptation of difficulty, so after the film adaptation according to become mixed. Anyway, these adaptations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art forms from the needs, but also reflects Chen Zhongshi and Wang Chuan for "White Deer" this work unique thought.
【Key words】 Film Novel Adaptation
第二节 情节的改编 2
第二章 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得失 4
第一节 电影改编的难度 4
第二节 电影改编的得失 5
绪论
1993年,陈忠实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一发表在文坛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震撼了文坛。这部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作品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学作品之一。14年来把它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的呼声越来越高。随后,在被改编成为话剧、秦腔、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白鹿原》电影剧本却还是难以成型。200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买断了
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权,准备把小说拍成电影,这中间也经历了剧本删改、编剧易手、主演变动、导演更迭以及改编权“流转”等磨难,还是未有真正的进展。2007年编剧芦苇终于完成了《白鹿原》剧本第四稿的改编。直到2010年,距离小说问世17年后,王全安终于底气十足地介绍,《白鹿原》要开拍了,投资规模达到一亿人民币。《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等了17年 ,一亿投资,两度放弃,八年筹备。一波三折的电影《白鹿原》于2012年9月[1]5日得以公映。
电影《白鹿原》之所以历经了如此漫长甚至令人咋舌的改编历程,无疑是对《白鹿原》这部史诗般巨著所表现出的复杂内涵,有种张口咬刺猬—无以下嘴之感。但本人认为改编不管怎样入手,我们首先必须从主题和情节等方面进行对比解读,本论文试以国内公映的156分钟版本为对象,对影片在文本改编的各个层面作出探析,从而挖掘小说与电影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第一节 主题的变更
小说《白鹿原》首页上摘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为题记。小说一开始就将民族缩影为家庭、家族,以此来展现社会历史变迁。在原著整个故事表现的是时代更迭,时局动荡下,故事主线以白家和鹿家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意识的变化展开。原著历史感厚重,加上原汁原味的中国老农的艺术表达,沧桑的大时代背景里反映人性的挣扎、痛苦和无奈。白嘉轩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白嘉轩作为族长带领村民在祠堂念规矩,作为父亲严厉管教三个儿女,作为商人同对手鹿子霖斗智斗勇……通过白嘉轩的视角,小说向读者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性格命运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
电影《白鹿原》选取了原著的一部分,时间是1912年到1938年抗战初期这20余年,故事主线围绕田小娥展开,让田小娥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从而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民族秘史”,而是一个“女人秘史”。《白鹿原》是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然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女人的“传纪史”,她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感情纠葛变成了故事主线,政治革命成了她个人故事发展的陪衬品,消弱了原著本身的历史厚重感。
另外,影片中将朱先生这一条线索隐去,也使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转向。无疑说明电
影对小说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史诗变情欲,如果每一部作品的改编都是只注重故事情节的改编,而不去注重主旨精神和叙事语境,那么就把作家从小说中排了除来,看上去电影很宏大,实际上没有挖掘到原著中的精髓。一部伟大的著作、文学史上的丰碑,被电影呈现出来后主题由“民族秘史”变为“女人秘史”,因此影片变成了“田小娥传”。
第二节 情节的改编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创作,而电影是通过画面中的声音和文字来叙述故事,所以说从小说到电影,既然是改编,就会对小说进行多方面的修改,例如删减、增加、修改。《白鹿原》也不例外,它在故事情节上同样运用了上述手法。
一、删减
删减的目的是为了使主题更加鲜明,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首先是故事时间上的删减,小说《白鹿原》描写的是民国初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半个世纪的历史。小说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以白鹿原为载体,展示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如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大革命、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0次战争,而电影《白鹿原》故事完结在农民生活阶段,还没步入大革命抗战、国共内战。小说中所描绘的10场战争在电影中只保留下3场。其次是整部作品的灵魂——“鹿”的删减,鹿是华夏文化模态的最早原形,也是仁义村的精神象征,是白嘉轩命运转变的关键,也是围绕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基本意象,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