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他人所给的帮忙表示感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的思想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羊羔跪乳、义鸦反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割舍,点击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俯首皆是。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他人而活着,不能不为他人而活着"。若是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致令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一个人健康性格的表现。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成长;没有父母,就没有咱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一片孤独和黑暗。每一个幸福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巩,就可以沉淀所有的渣滓;若是在咱们的心中培植感恩的心,就可以沉淀许多急躁与不安,消融许多不满与不幸。感恩惜福四个简单的字,为咱们带来了阳光与爱。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必然的手腕和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熟悉和了解自身所取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心里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有很多贫困大学生依托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乃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职位上取得出国深造的机缘,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但是工作一、两年后,学生跳槽时却义无反顾,乃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壮大学生熟悉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增强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知道知恩图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
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增进作用。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
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忙的人感恩,进而增壮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万万计的专门人材和一大量拔尖创新人材。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在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老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不肯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大学生只有具有高贵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不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
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育,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窘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他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怀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做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咱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采,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咱们的人格魅力,辉煌咱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增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一个人最大体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他们敏感地发现身旁的人愈来愈不知道感恩,乃至连一句“谢谢”也很吝啬。
大一新生不会用“谢谢”
王嘉是温州大学大二的学生,今年新生报名时,他志愿参加新生接待服务,帮忙十几名新
生报名排队,提行李,做向导,却只收到五句“谢谢”,而且都是新生家长说的。王嘉的热情受到了冷遇,虽然他参加志愿者服务不是为图那句“谢谢”,但很多新生和家长的态度让他感到有些吃惊。
王嘉告知记者,他帮忙苍南一新生排队报名,又带他去学生宿舍,帮他提一大包的行李,他因为放行李时动作重了点,砸到了那新生的脚后跟,那新生转头竟是一个白眼,他父亲竟还责问王嘉说:“你一个大学生这点包都提不动。”那轻蔑的神情让王嘉超级心寒。
在200份问卷调查中,有51%的同窗以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知道言谢。现实中的普遍情况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在与同窗交往中因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沟通,不知道感恩和自擅自利的人逐渐被同窗边缘化。
感恩节是哪个国家的不会做家务何孝之有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孝心不尽如人意,有2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1%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生日。当问及平时在家有否做家务活、会干几项家务活时,有11%大学生称
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一个连自己父母生日都不知道、从来没帮父母做过家务的青年人,可以看出孝心的缺失。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专业的胡杰俊自幼因一场车祸不幸失去右手,他曾一度很自卑,持续两次中考失利,是父母一直在背后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才使他继续发奋念书,第三次顺利通过中考。那以后,他变得加倍勇敢和顽强,也变得加倍懂事。
今年年初,胡杰俊被学校评为“感动温职”十大人物。他告知记者,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金华开一饮食小店,天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劳作,超级辛苦,他每一个月都要回家看望一次,帮妈妈洗洗碗,烧壶开水,整理整理房间,尽自己所能地承担一些家务,以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对父母心存感恩的胡杰俊显得比其他同窗更成熟更稳重,他知道父母供他念书超级不容易,因此他倍加珍惜在学校的日子,一有闲暇就去图书馆看书,还常常跑到其他年级的课堂旁听。记者碰到他时,他因为下午没课,跑到低一年级的课堂听课。
感恩意识普遍存误区
近期,电影明星成龙向媒体透露,他在父亲节那天收到儿子房祖民的,结果他把儿子给痛骂了一顿,警告他以后平日里多打,父亲节不要打。此刻许多大学生也像房祖民一样,只有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才想起给父母打个问候,平时很少给家打。这次问卷调查显示,有12%的同窗从来不给家里打,46%的同窗平均每个月仅给家里打一次。
记者采访这些同窗时,一名同窗告知记者,只要心里想着父母,打不打都一样。还有同窗称,父亲节打才是最好的表达感恩的机会,平时父亲也根本不需要。另外,当问及你感觉作为子女如何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时?大多数同窗选择“读好书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敬”,少数人材选择“生活上关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
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大力宏扬感恩文化,踊跃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成立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气氛。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宏扬时期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悠长的感恩传统。
“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诗句集中反映了前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感恩文化, 又要结合时代特点,给予其新的内涵。 感恩的内容一应俱全,要感恩的对象很多,不仅对恩人要有感恩之心,报恩之行,还要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对生命、都知道感恩。 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体会感恩是一种做人的责任,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对于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重点要让大学生体会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感恩生命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体悟,使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既关心自己的生命,也关心他人的生命;既爱自己,也爱他人;从而实现人格的提升。 要让学生体会国家、社会、之恩,要知道回报社会之恩, 是社会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自由发展的广漠舞台;回报国家之恩,是国家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宁祥和的秩序,是国家培育了大学生。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刻体会今世大学生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勇于创新,进取,为报效祖国、贡献社会做好准备。
(二)感恩教育要切近生活,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课堂上,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
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 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育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实践。 感恩教育不仅是开一次主题班会或送一份祝愿,也不仅是开展一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要感恩,在不是感恩节的日子里也一样要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教育,而不是感觉感恩教育是在走形式走过场。 因此感恩教育必需重实践、重体验,学生的感恩教育日常化。 要让学生从心里深处感悟人为何要知道感恩,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校应尽力构建一种感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校里养成学会感恩的习惯,而且把好的品行带抵家庭里,带到社会中。
(三)感恩教育需要分阶段、分重点地开展。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大学生受年龄、知识、心里素质、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对感恩教育有各自的理解,接受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更要讲究方式,不能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大学生。 有些教育方式放在小学生身上有效,但放在大学生身上就不适合了。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按照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要有步骤,有重点,层层递进。 在大一感恩教育的重点可以围绕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开展主题系列活
动,让学生知道体谅父母,感激恩人。 在此进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明白自己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尽力成才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大二、大三可开展有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体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学会珍惜友谊,学会宽容,学会和谐地与人相处。 大四可以开展爱心奉献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尤其要在实习、见习环节中将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学生体会回报社会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通过实习,让学生逐渐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转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