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抄报内容精选
离中秋只剩短短两周时间,很多⽼师会给学⽣布置⼀份假期作业,那便是做⼀份关于中秋的⼿抄报,⽽这样⼀份⼿抄报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下⾯就是店铺⼿抄报栏⽬⼩编为各位带来的中秋⼿抄报内容精选,欢迎参考。更多⼿抄报的信息敬请关注店铺。
中秋节⼿抄报内容精选
1、关于中秋的古词精选
[念奴娇]中秋对⽉明⽂征明
桂花浮⽟,正⽉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寒,⼈在⽔晶宫⾥。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记得去年今⼣,酾酒溪亭。
苏轼《⽔调歌头》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世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酸甜苦辣,⽉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久长,千⾥共婵娟。
⼗⼆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秋思。渐⼊微寒⽓象。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万感并⽣,都在离⼈愁⽿。
天怎知、当时⼀句,做得⾮常萦系。夜永有时,明显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是梦⾥。
睡觉来、披⾐独坐,万种⽆?情义。怎得伊来,重谐云⾬,再整馀⾹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摈弃。
⾏⾹⼦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英知近重阳。薄⾐初试,绿蚁新尝。 渐⼀番风,⼀番⾬,⼀番凉。
傍晚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旧事愁肠。何堪长夜,明⽉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苏轼《西江⽉》
顷在黄州,春夜⾏蕲⽔中。过酒家喝酒,醉。乘⽉⾄⼀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攒拥,流⽔铿然,疑⾮⼈间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惋惜⼀溪风⽉,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声春晓。
秋夜⽉
吃什么去湿气 当初聚散。便唤作、⽆由再逢伊⾯。近⽇来、不期⽽会重欢宴。向尊前、空闲⾥,敛著眉⼉长叹。引起旧愁⽆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宋⽂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约明⽉之浮槎。风⾬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河如画,尚从前⾚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宋⾟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但唤取、⽟纤横笛,⼀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斧修季节。问嫦娥、孤冷有愁⽆,应华发。
⽟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常⼋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斯夜,⼈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引
留不得。时间督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刹那。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真个。风⽉夜,多少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新闻。
长相思(京妓)
画⿎喧街,兰灯满市,皎⽉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ソ鹁?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家、未掩⾹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雅态轻巧。娇波艳冶,巧笑仍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
明⽉明⽉明⽉。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暂欢会、依前告别。
⼩楼凭槛处,恰是去年时节。千⾥清光⼜仍旧,奈夜永、厌厌⼈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天⿊风。⼀轩明⽉上帘栊。因惊路远⼈还远,纵得⼼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踪。只应曾向前⽣⾥,爱把鸳鸯两处笼。
2、中秋节的意义饶威个人资料
电脑自动关机原因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中,中秋节被看做中国⼈的第⼆⼤节⽇。春节是第⼀⼤节⽇,春节也被中国⼈俗称“过年”,有“百节年为⾸”之意,也有⼈把中国春节称作“年节”,以⽰“年”与“节”位置的不同,树⽴“年”⾼⾼在上的地位。“节”很多,“年”只有⼀个,在处处讲次序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这⼀点显得⼗分重要。这样看来,中秋节在除去“春节”这个“年”之外,就⼜上了⼀个台阶,可以看作中国⼈最喜爱的传统节⽇了。
当然,排位并不是衡量⼀个节⽇重要性的唯⼀尺度,何况也没有哪⼀个权威的部门做过统计数字。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如此喜欢中秋节?中秋节究竟寄寓了中国⼈怎样⼀种情感?中秋节对于今天的新⼀代中国⼈有哪些值得吸收的东西?我们恢复了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应该怎样过中秋节?
在我的印象⾥,中秋节是很温馨的节⽇。
我把中国传统节⽇分为⽩天的节⽇和晚上的节⽇,⽩天的节⽇,如清明节,要清晨到祖先坟上祭扫;端午节要在⽩天划龙⾈;重阳节也要⽩天去登⾼。⽽晚上的节⽇有元宵节,集中在华灯初上放烟花、游灯会;七⼣节,晚上⼩姑娘们在⽉下“赛巧”;中秋节也是夜幕降临时,⼀轮明⽉下,全家团圆在⼀起,吃⽉饼,寄相思。只有春节是⽩天晚上⼀起⽤的,晚上要守岁、祭祖,⽩天放鞭炮,迎财神,发压岁钱,拜年。。。。。全⽅位、⼀条龙进⾏,长达15天。
从节⽇⽓氛来看,⽩天要热闹,晚上要浪漫。由于儒家伦理⽂化的影响,中国⼈相对⽽⾔,热闹与浪漫的程度要⽐西⽅⼈弱些。节⽇在西⽅⼈眼⾥核⼼是欢乐、开⼼、聚会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欢”是西⽅⼈的节⽇精神。⽽中国⼈的欢乐、开⼼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国家很重⼤的⽇⼦⾥,或者是皇帝的⼀个⼤喜之⽇,才会有“君民同乐”的盛⼤节⽇场⾯。⼤部分中国的节⽇⾥,对于⼀个东⽅农业⼤国来说,⼀直是提倡勤俭过节的,不提倡节⽇⾥的⼤肆喧闹,反对节⽇铺张浪费。我看到西⽅⼈的
西红柿节,狂欢之中,⼈们把西红柿砸的满街满地都是,那种欢乐的情景是中国⼈不能接受的,这不是糟蹋东西吗?在⼀个珍惜每⼀粒粮⾷的中国⼈⾝上,怎么能容忍这样不把农民的劳动成果当回事的“败家⼦”⾏为呢?可我们没有想到,如此狂欢
的“败家⼦”正是那些种植西红柿⾟勤劳动的农民,他们是如此地浪费“狂欢”庆祝西红柿丰收节庆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为体现了⾃⼰的劳动价值。显然,西⽅的农民观念与我们的观念也有很⼤的不同。历史上,我们发现节⽇活动最热闹的朝代,⼤都是经济发达、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节⽇也要国富民强才兴盛。
中秋节是浪漫的、温馨的,同时,也是家庭性的。严格说来,中国⼈的结构形态是以家庭、家族、⾎缘为牢固的社会纽带,这种绵延⼏千年的社会细胞,⼗分稳定地积淀在每⼀个中国⼈的⾎液⾥。这⼀点和西⽅⼈不⼀样,西⽅⼈靠社区⽣活,社会结构是⼀个以法律维护、以⼈性和宗教呵护为主体的个体社会结构,家庭的观念相对淡漠。节⽇⾥,西⽅⼈更注重与社区、与体聚在⼀起,共同欢庆。⽽中国⼈⼏千年是靠家庭、家族、⾎缘来维护⾃⼰的⽣存与发展的,来抵御⼈⽣遭遇的各种风险的。所以,节⽇⾥,中国⼈更多的是想与家⼈⼀起欢乐,呵护家庭的温情,得到家⼈的祝福,这是中国⼈的欢乐观和幸福观。中国⼈过节,⼏代不同年龄的⼈聚在⼀起的家中度过的,要想“狂欢”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节⽇⾥体现的是⼀家⼈能够团圆,温馨地围坐在⼀起,共叙家常,这就是中国⼈最⼤的快乐与幸福,中国⼈享受到的节⽇欢乐就是“⼏代同堂”的幸福,不喜欢外⼈进⼊,狂欢会打破节⽇的温馨,
所以不赞成“狂欢”,相反有很多节⽇的禁忌,这⼀点⼩孩⼦或者青春期的青年男⼥们会感到有些“闷”,不过瘾,不像西⽅⼈那样可以“嗨”。
但中秋节不是专为年轻⼈过的,它是为⼀个家庭、⼀个家族过的。它的核⼼主题就是寄托中国⼈的期盼团圆的家庭情感和民族情感。
从时间上看,⼀年之中,中秋节是“农历⼋⽉⼗五”,已经过去了⼀年中的⼤半年,夏收完了,秋收也完了,在农业社会中,漫长的⼀年时光终于到了该歇歇了。这时,恰恰到了⼀年明⽉最圆的时候,触⽉思⼈,情感油然⽽⽣。我没有确切地看到有关典籍⾥,关于中秋节真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是源于哪个朝代?有学者说是唐代,也有说宋代,更有说周代的。节⽇起源的研究⼗分复杂,节⽇习俗也是不断发⽣变化的,⼀个节⽇的热与凉,也和时代的经济与⽂化风俗时尚有关。不过,中秋节是中国⼀年中最好的季节,尤其是在北⽅,天⾼云淡、景⾊怡⼈,也是⼀年中⽉亮最皎洁的季节。
中国⼈强调“天⼈合⼀”的思想,所谓“⽉有阴晴圆缺,⼈有悲欢离合”,我总觉得,对⽉亮中国⼈有⼀种特别的喜爱。西⽅⼈也喜欢⽉神,但更喜欢⽇神和酒神;⽽我们更喜欢⽉神和酒神,仰⾸望⽉,古代多少⽂⼈雅⼠都对酒当歌,写下了流传万世的名篇佳作。李⽩的“长安⼀⽚⽉,万户捣⾐声”,“举杯望明⽉,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长久,千⾥共婵娟”。还有“海上升明⽉,天涯共此时”。。。。。。太多太多的诗歌是源于中秋佳节创作出来的,中秋节给了⽂学艺术创造
多⼤的动⼒啊,同样,这些歌颂中秋节的灿烂诗篇也传承了节⽇的丰富情感内涵,推动了节⽇的美誉度传播。
我⼀直认为⽉亮崇拜是中国美学的根基,从⽂化深层折射着中国艺术的迷⼈光辉。⽉亮崇拜也是⼥姓崇拜,我曾研究
过“嫦娥奔⽉”对中国⽂学的影响。⼈们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咏⽉的作品中感受到⼀种莫名的感伤,这种感伤来⾃何处呢?如果从⽂化⼈类学“原型”视⾓来追寻,我认为就是神话母题“嫦娥奔⽉”的复活延续,中国⽉神就是“嫦娥”,这位因为犯戒⽽被罚在⽉宫中的美丽⼥⼈,被⽉亮的迷⼈皎洁笼罩着,影响了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伤痛,写起⽉亮时,就把这种“痛”隐在了⽉亮的诗篇中,感伤就难免了。
当然,这种咏⽉的感伤中,也更有⼀种期盼团圆⽽不得的思念伤感。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个抚慰⼼灵的良药。
我再⼀次想到,中秋最早是要祭祀⽉神的。这⼏年,我们与⼤唐芙蓉园举⾏“西安万⼈祭⽉盛典”,⽬的,是通过恢复古代祭⽉的传统习俗,弘扬中华传统节⽇⽂化。在中秋节,中秋赏⽉的活动很多,中秋诗会、中秋⽂艺晚会、中秋游园会都有,但是,举⾏中秋祭⽉的、有如此唐⽂化特⾊和规模的,很少。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进⾏了报道。在“祭⽉”中,我们碰到的第⼀个问题就是,古代⼈
是怎样祭的?谁在祭?意义何在?在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先有“祭⽉”后有“赏⽉”。古代祭祀⽉神是⼀年重要的仪式,“天下⼤事,惟祀与戎”,是皇帝亲⾃祭祀的。当时场⾯宏⼤。古代的⽉坛就是为祭祀⽉神⽽设定的。这⼀⽅⾯,说明古代⼈对⼤⾃然的畏惧,期望靠祭祀天地达到国运平安,追求⼼灵的慰籍。但同时,也表达出我们的祖先,对⼤⾃然是有敬畏之⼼的,是尊重⾃然界的。今天,我们举⾏祭⽉活动,就是要追求与⼤⾃然“和谐”的精神,要对⾃然有⼀种敬畏之⼼,保护我们⾝边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也是祈福万家团圆的中秋节精神。
在⽇益世界⼀体化的今天,物欲横流、⼈类的贪婪,使我们的家园和⽣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明的副作⽤正⽇益表现出来,祭祀⽉神,表达⼀点对⼤⾃然的敬畏之⼼,这就是古代先哲给我们的最⼤启⽰,⽽我们以前却⽤迷信来否定⼀切,结果我们变得肆⽆忌惮,把地球搞得满⽬疮痍,最后得到了惩罚。
同时,中国融⼊了世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裂变,靠家庭⾎缘为纽带凝固的社会结构已经受到挑
战,家庭越来越⼩,⼈们疯狂地涌到城市⾥被各种⽔泥建筑物所封闭,再也不到⼀家⼀户的⼩院⾥,摆⼀张⼩桌,放⼏块⽉饼,⼏盏酒杯,⼀轮明⽉下共叙亲情了。青年⼀代,为了打拼事业,远⾛他乡,更没有⼀个家的港湾来慰籍⼼灵。中秋节,⾯临着多⼤的挑战,⼜有着多⼤的⼼灵需求啊!
今天的⼈们,在中秋节更需要关爱,更需要家⼈的亲情,更需要对着⼀轮明⽉说些什么,但很难做到。我们需要在这个节⽇⾥,⼤⼤地打⼀张中国⼈的亲情牌,⼀张团圆万家的和谐牌,⼀张中华⼤家庭的温情牌,这个节⽇对凝聚中国⼈的情感和精神太重要了,没有了中秋节,我们会缺失很⼤⼀块民族⼼理的重量。这就是⽉饼尽管不是那么好吃,也没有了当年的“美味”,但它传递着中国⼈的中秋情怀,传递着中国⼈寄托团圆的美好祝愿,因此,它仍然⼤兴于世,还有很⼤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遍世界各地,⽉饼也会带到世界各地,中秋的⽉亮也会在世界各地圆起来、升起来,就像中国⼈⼼灵⾥的⼀轮明⽉,⼀到了⼋⽉⼗五那⼀个晚上,就会从天涯海⾓升起来,寄托者中国⼈的思念和期盼。
对中秋节这个⽼节⽇,中国⼈太有感情了。中华⽂化的软实⼒,在这个⽼节⽇⾥体现的格外有意义。
3、中秋节的风俗
观潮:
在古代,浙江⼀带,观潮可谓是⼜⼀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竿之上,⽡檐上、露台上等⾼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泥,⾝施彩绘,或坐或⽴,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中的⽟兔称做太阴君的。然⽽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爷,显得更为亲切。⽽在北京⼀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爷实是庄重不⾜⽽游戏有余。宝宝起名字大全
赏⽉:
这是古⼈雅俗同好的⼀件快事。富⼈多⾃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或泛于⽔,⽽⼜必备核肴酒浆,⽂⼈赋诗,俗⼠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她将来会遇到⼀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天买饼⼦,杀鸭⼦。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到,拎⼀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螺:
民间认为,中秋⽥螺,可以明⽬。后经查,螺⾁所含的维⽣素A⼜是眼睛视⾊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之有理。但为什么⼀定要在中秋节⾷之呢?有⼈指出,中秋前后,是⽥螺空怀的时候,腹内⽆⼩螺,因此,⾁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中秋玩⽉,剥芋头⾷之,谓之剥⿁⽪”。所以,中秋⾷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拜“⽉娘妈”
拜⽉⼀般是妇⼥的活动。泉州将⽉亮称为“⽉娘妈”,表⽰对⽉亮⼗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有拜⽉习俗。传说嫦娥偷灵药,奔⽉⽽去,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使⽉宫仙⼦受到凡⼈的尊崇,尤其是⼀般劳动妇⼥,以为⼥性当上⽉中之王,更是顶礼膜拜。因⽽便在每年的中秋⽉下,摆⾹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果和⽉饼,虔诚祭
拜“⽉娘妈”,焚⾹祈祝,祈求称⼼如愿。
赏⽉“博饼”
陆展元为什么抛弃李莫愁 赏⽉是由古⽽今、最具⼤众化的习俗。⽉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饼,沏上⼀壶⾹茗,对⽉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博饼是赏⽉活动中的⼀种有趣的游戏。博饼有⼀套游戏规则,即在⽉饼中分状元、榜眼、探花、进⼠、举⼈、秀才,⽤轮流掷骰⼦的办法,按骰⼦的点数去博,⽓氛⼗分热烈,平添节⽇的欢乐和情趣。
共享⽉饼
中秋⽉饼是中秋节的特别⾷品,各种⽉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家⾷⽤。合家团圆、⽼少⼀起品尝⽉饼,实为天伦之乐。除了⾃家尝饼之外,亲友间还相互馈赠,以⽰友好和关爱。
据说,送⽉饼的习俗始于明代。元末,雄四起,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他与元兵厮杀之初,屡遭败仗,其军师刘基献上⼀计:在中秋节之前命兵⼠化妆成道⼠分赴各地,扬⾔天将降灾,要⼈们于⼋⽉⼗五挂同⼀种旗——明旗;因恐⼝头传播泄密,便把所传消息写在纸上藏于饼中,分送亲友。⼤家如法炮制,相互传递信息。元兵⼀看见家家户户挂着明旗,闻风丧胆,慌乱中溃败⽽逃。朱元璋即位之后,想起了送饼取胜的妙计,便下旨民间年年中秋举⾏送饼活动,以作纪念。
2017年开学第一课 夜游笋江
这是成年⼈的娱乐。过去中秋⽉夜,泉州⼈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是旧时泉州⼋景之⼀。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个桥坎都能映出⼀轮皓⽉;⽽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中映出清源和紫帽⼆⼭的倒影。于是,⼈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丝⽵余韵,三五成,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个好⼼情,⼜期盼亲眼⽬睹笋江⽉奇观。
烧“塔仔”
此乃孩⼦们的乐趣,是⼀项充满乡⼟⽓息和童趣的活动。
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们便到处拾砖头⽡⽚,在旷野中叠成⼀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不⼀,⼀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纸。塔仔还供奉孩⼦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们事先成结队到各处捡来⼲柴⽲,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从农历⼋⽉⼗四到⼗六连续三天,孩⼦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光在⽉⾊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落。孩⼦们还相邀互相参观,⽐“烧塔仔”的壮观场⾯,沉浸在⼀⽚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元末刘伯温于⽉饼⾥藏字条,约以⼋⽉⼗五举⽕为号,实⾏武装起义,⾄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元,⼀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来,⽽烧塔仔举⽕为号,也传衍⾄今⽽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场上,⽤两条长板椅垫⾜,四⼈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四个⾓,另⼏个⼈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升起的热⽓和浓烟,把孔明灯⾼⾼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后放⼿,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度,与明⽉争晖。
敬“⽥头”
这是⼀种充满⽥园风情的节⽇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两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