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看客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愚昧、麻木、奴性、好伪、无聊、冷漠,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不仅漠不关心,反而将其视为游戏和娱乐的材料。最早提及看客这个概念的是梁启超,他在《呵旁观者文》中将其称为“旁观者”。而准确、传神地将这一体命名为看客的,当推鲁迅。鲁迅自觉将看客作为贯穿自己所有文学创作的核心形象。经过鲁迅的用力、反复书写,看客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愚弱国民性的标识性形象。
沈从文是以书写“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享誉文坛,但他的艺术文本确实没有放过对众多看客形象的犀利审视。沈从文对看客的书写,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蕴涵着他对生命悲剧的深刻体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本我追求快乐,自我寻求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超我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在沈从文笔下,看客心理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理性意识,而是一种潜意识中的精神暴力欲望。看客在“看”的过程中,已深深地沉入到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本我”之中。文化价值或者完全淹没在暴力欲望之中,或者成为精神暴力“本我”的伪装和实施精神暴力的工具。看客的外部表情看似僵硬、平静,但其内心却是躁动的,甚至是波涛汹涌般的沸腾,有着如愿以偿般的精神满足。被看者受到的痛苦越深重,他们得到的满足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文化理性只是满足看客内心欲望的一块招牌而已,与看客的内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看客正是由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支配着。《夫妇》中的“好事者”,有的主张对被看者鞭挞一顿,有的以沉潭相恐吓,更有甚者打算以喂尿、吃牛粪相惩罚。名义上都是为了让被看者得到胡来乱来的教训,从而达到“维持风纪”之目的。但实际上他们对“风纪”毫无兴趣,这不过是向被看者施加精神暴力的借口而已。而《从文自传》《我的教育》《黄昏》《新与旧》《渔》等作品中,那些杀人场面围观者的内心又是何其丰富:有的渴望杀人时刻的早点到来,有的因看到了杀人场景而兴奋无比,有的就是在杀人后仍念念不忘。透过作品中那若无其事的平静的描述笔调,分明可以感受到看客心中充满着贪婪的精神暴力。而这种暴力的源头又是人类心中那无边的欲望海洋。也就是说,沈从文揭示的
看客精神暴力欲望不仅仅存在于看客之内心,同样普遍存在于人的内心。这样,沈从文的看客书写自然就引发了读者对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悲剧的思考。
沈从文对看客生命悲剧的揭示,是作者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生命悲剧的体验是根植于现代生命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认识。
(摘编自洪耀辉《生命悲剧隐喻与文化启蒙符码的合一——沈从文笔下看客形象解读》)
材料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被管理这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
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客是一类思想病态的旁观者形象,这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及,而准确、传神地将其命名的是鲁迅。
B.看客是现代文学中愚弱国民性的标识性形象,这一形象的书写渗透着作家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悲剧的思考。
C.“看客正是由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支配着”指看客们内心被精神暴力欲望控制,期望从被看者的痛苦中收获精神满足。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的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妇》一例中的看客,他们在“看”的过程中所谓的“维持风纪”主张可能只是其精神本我的伪装和实施精神暴力的工具。
B.沈从文认为,看客贪婪的精神暴力来源于人内心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具有普遍性。因而他的看客书写能引发人们关于生命悲剧的思考。
C.鲁迅等现代作家通过塑造“看客”这一类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D.只要人们能改变思想,将道德提升上来,就能懂得爱别人,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国家社会也就会更加美好。
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我”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B.《风波》中听说“皇帝做了龙庭”,村民们认为剪了辫子的七斤要丢性命,赵老太爷又放下了辫子,穿起了长衫。
C.《狂人日记》中昆仲弟弟患“迫害狂”症,言行荒诞,经家人的照顾和后病愈,赴某地候补去了。
D.《社戏》中“我”想去看社戏,却不到船,双喜便借来了八叔的船,村里的十几个少年特地陪我去看戏。 
4.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避免自己堕入“庸众”的一员成为“看客”?(6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文本一: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这时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路线记住了没有?”村长站在山坡问。
“记下了,记下了!”女孩子嚷着。
“别这么大声怪叫嘛!”村长说。
在路上,她走的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今年闰几月2023“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他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他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