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1期 Vol.43 No.l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教t教嗲岬究2021年1月
Jan.2021
新时代新文科新拔尖
----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张亮,于天禾
[摘要]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南京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实施新时代新文科 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文科教育升级转型,探索构建“中国特、南大风格”的新文科人才培 养新模式,并在“拔尖计划”2.0哲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规划与前期建设上进行实践,取 得了初步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新文科;拔尖2.0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8182(2021)01 - 15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上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 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 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 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m。在即将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南京大学认清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把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 机遇,主动应变、积极求变。自2018年春夏之交,南京大学就开始关注、思考新文科议题,遵循高 等文科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对新时代新 要求,结合“熔炉工程”与“三元四维”人才培养 新体系建设,推动文科教育改革向新时代新文科 全面改革创新发展转变,并在拔尖2.0哲学人才 培养基地等的规划与前期建设上取得系列初步 成果。
一、新时代召唤新文科
新文科究竟是一个口号,还是一种具有必 然性的发展趋势?通过研讨思考,南京大学认识 到,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全 力谋划,推动文科教育的全方位升级转型和结构 性改革,实施新时代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新文科拔尖领军人才。
首先,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 略,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抉 择。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世界正处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 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 积蓄力量,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 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 响12]。面对风起云涌的新工业革命和世界大变革,在过去工业化时代定型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科 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 传统文科教育、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 战略,势在必行!
其次,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 略,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目标的必然抉择。中华民 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发达的自然科学、
[收稿日期]2020-08-13
[作者简介]张亮,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于 天禾,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52—
物质力量和硬实力,也离不开强大的哲学社会科 学、精神力量和软实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 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我国 高等教育
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问题、新 体系,全方位地推动文科教育的升级转型,为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起来”的宏伟目标提供强 大精神支撑。
再次,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 略,是顺应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推动 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实现从教育大国到 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抉择。新时代全国高等学 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新时代“四新”建设—
—新工科、新医科、新 农科、新文科。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 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是观照理工农医 发展的一盏“灯塔” [3]。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 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人新思想、新元素。通过大力 推进“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未来。当前,我 国文科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某些领 域也开始进人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 复制。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抓住伟大实践和伟大 时代提供的重大机遇,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出有 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讲 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 践,在中国实践中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 现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要立足 中国,放眼世界,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 标中来谋求中国新文科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我 国文科教育的话语权、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打造世界新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新高地,积极推 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变轨超车。
二、新文科必须要有新特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新文科要有新特。根 据我们的理解,新文科应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新文科必须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 眼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拔尖人才。新文 科教育应当面向三个维度,即面向现代社会的全 面发展要求,面向全球化、新工业革命、信息时 代的挑战,面向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 拔尖创新人才,即能够正确认识现代中国、现代世界,完全符合新时代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 有全面卓越的综合素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 等)、创新能力、思想引领力和国际领导力、又红 又专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新文科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当今世界发 展趋势和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 展规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先进性、引领性,体现鲜明的中国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 统文科教育是过去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在新中国文科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风起云涌的新工业革命 和世界大变革,传统文科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 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已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文科必须要与时俱 进,准确反映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充分反映中国特社会主 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
最后,新文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 题、解决新问题。新文科必须要基于世界发展潮 流、时代发展大势和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 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方位地 谋划新理念、
新标准、新方案、新体系、新模式,培 养拔尖创新的时代新人,全面服务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新文科建设的南京大学探索
南京大学全面推进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坚 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在“三元四维”人才培养 新体系中,推动以学生、学术、学科为一体的文 科教育综合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 大会上强调的“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 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4]。
(一)新文科建设理念
南京大学坚持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扎根 中国大地培养新文科拔尖领军人才。传承,即充 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不断汲取各 国文明的长处和精华,培养学生的中国灵魂和世 界眼光;发展,即充分把握时代的要求和科技进 步的深刻影响,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 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扎根中国大地,结 合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炼有 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 成中国学派和学术体系;创新,即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
—153—
任的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新文科建设的五大重点内容
第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教育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实 际,讲清楚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二,当代中国特社会主 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教育部部长陈宝 生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解决“想点 子”问题;要深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 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打造一批有分量的原创性 成果151。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 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建构中国特 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 系和话语体系。第三,科学技术新发展带来文理 交叉融合发展契机研究。系统研究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文理交叉融合发展契机,主动应用新技术,研究新文科教育与新理科、新 工科教育的深度融合。第四,当代科技前沿的人 文反思与治理研究。深刻反思科技快速发展可 能带来的人类有效应对和现代化治理可能带来 的风险挑战,讲清楚科技发展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深刻影响。第五,世界文 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全面理解世界 文明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 民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 为教育内容[6]。
(三) 确立并不断完善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举措
南京大学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从研究性、人文性、交叉性、实践性全面推进,通过深化文科专 业建设,建设基于新文科思维的多元育人平台,探索多层次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 动校、企、地和科研平台的深度合作实践育人。
第一,深化文科专业建设。一是推进以研究 型教学为核心的文科专业升级,大力推广“问题 导向、主动探究”的研究型教学,结合“拔尖计 划”“强基计划”、国家级省级“双万计划”一流 专业建设等,适时启动校级新文科专业综合改革 教改项目申报,鼓励文科专业全面提质升级。二 是启动实施文科专业课程升级,聚焦文科专业核 心课,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努力打造专 业课“金课”,组织名师大家带领骨干教师,重点 投人本科教学,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案整体改 进提升,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推进“学习革命”,加强学生批判 性思维、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深度学习方法的 训练,实施以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成果为导向的 学业评价,推动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 范式的转变。三是深人推进文科专业教材建设,构建具有南大特并蕴含思想性、科学性和前沿 性的文科教材体系,建设与课程内容有相关梯度 性或交叉性、拓展课程深度及边界、线上线下结 合的数字化扩展教材。四是启动实施文科青年 教学名师培育计划,设置文科教学青年拔尖人才 项目,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建设结构多元、德厚 学高的教师队伍。
第二,建设基于新文科思维的多元育人平 台。一是实施依托经典开展“悦读经典计划”,将 经典阅读能力和习惯培养作为基本文科素养能 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经典 书籍师生研读与交
流,推动广大学生接触经典、研读经典、读好经典,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文化修养、全球化的视 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二是推进以人文精神 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改革,启动通识教育十年 经验总结和通识教育改革,构建系统化、整合性、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历史性、发展性、世界性的学术眼光,探寻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中最 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知识领域。三是全 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文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 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文科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 政教育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 养中,发挥文科教育天然的价值引领、品格培养、道德修炼作用,围绕人、自然、社会的基本关系,建立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 授与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推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 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围绕政治认同、爱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系统进 行中国特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第三,探索多层次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 养模式。一是探索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促 进文理丁.融合,将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信息技术 融人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中,试点 多个文科交叉复合“微专业”,探索实施“文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不断加强文 科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融合,深度探索文科与理工 科的融合发展规律。二是探索本研衔接拔尖创
—154—
新人才培养,推动本研衔接,通过课程、培养路径 的衔接,建立师资、科研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 资源共享机制和教学管理对接机制,实现人才培 养全链条的系统联动和互动衔接。三是探索科 教融合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高 级研究院等文科科研交流平台,探索“本科生驻 院研修项目”、辅修学位、第二专业学位等多样化 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学术体验,推行“导师+青年研修小组”的模式,让兴趣相投、背景多元的青年学子组成学习小组,由导师带领开展跨 学科研究。
第四,推进校、企、地深度合作实践育人。一是建设文科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通过加 强实践教学的内涵、条件、队伍和制度四个方面 的建设,构建和完善具有特的文科实践教学体 系,着力培养学生“四个实践能力”,即: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基本的创新实践能力、扎实的专业 实践能力、灵活的跨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实 践能力。二是建设文科创新实践平台,围绕文化 产业创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中国文化走出 去战略,校企协同共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积极探索实践,为社会和行 业培养、输送文创产业精英,培育孵化文创成果。三是建设文科实验室,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等科 学技术融入文科教育,全面提升南京大学人文社 会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四是建设 文科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鼓励文科学生 “走出去”,实施国际交流、国际科考、国际组织 实习等国际化实践实习项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和 格局,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为理 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直接的 经验材料。
四、拔尖2.0人才培养模式的"南哲”方案
教育部在总结拔尖计划10年工作基础上,发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 知m,新增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等文科基础学科基地建设范围。南京大学哲学 系在20多年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基础上,面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2.0的申报,结合新时代新文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培养方向正、培养模式优、培养效果强的 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拔尖2.0人才培养模式的“南哲”方案包括 以下内容:
第一,按照新文科特点创建爱智书院,书院自上而下施行院长、学术委员会、导师三级管理 体制,其中学术委员会聘请四位书院首席教授担 任校内委员、三位校外知名专家担任校外委员,导师按照学术导师、学业导师、思政导师进行配置。
第二,创新科学选才、鉴才机制,面向全校 本科新生按照初选、笔试、面试三个环节,以学生的政治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三个维度为 考察重点,进行二次选拔,创建拔尖班。
第三,按照“两性一度”要求设定学生培养 流程,注重对拔尖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实行动态分流机制,同时,通过开设荣誉课程打 造金课体系,通过此课程遴选的学生授予哲学荣 誉学位。
第四,实行首席教授引领、头衔教授主讲、青年骨干教师助教三级教学体制,同时,设立“刘伯明讲座
大学文科专业教授”席位,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开设 课程。
第五,革新现有课程体系,在哲学专业传统 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工作者、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与引领 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者、新时代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反思者四个方向,设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 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当代科技 前沿问题的哲学反思四个高级选修课程模块,创新新时代新文科课程体系[8]。
第六,强调拔尖学生培养的科研能力和创新 潜力导向,针对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设立“书院培育基金”“基地开放基金”,实行书院方向引 领、三个省部级以上基地培养主导、导师具体负 责的三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科研项目制 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潜力。
第七,通过“刘伯明讲座教授”制度和国际 化教学实习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 际适应能力。
第八,在质量监控方面,实行导师和学术委 员会教学评价、第三方评估和毕业生长期追踪相 结合的学业评级两级机制,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持续提升拔尖学生培养效果。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的“南哲”方案具有目标定位“高”、课程结构“新”、国际化程度“强”、
育人机制“优”等鲜明特点,经初步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2020年是南京大 学哲学系成立百年之际,百年来,南京大学哲学
—155—
系对我国哲学人才培养和学术进步作出了卓越 贡献,逐步建成既注重基础研究、又关注社会现 实的哲学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入选“拔尖计 划”2.0基地,是南京大学哲学系在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方面的新起点、再出发,我们力争为繁荣中 国特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更多能够肩负民族复 兴伟大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6-05- 19(1).
[2】习近平.在亚大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11 - 19(1).
[3]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
沿,2019(2): 3-7,90.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杜会主义
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 11(1).
[5]陈宝生.写好“奋进之笔”新篇章迈出高教强国建设新
步伐—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 高等教育,2019(8):4-8.
[6]郭明姬,张亮.新时代高校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149- 153.
[7]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
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9 - 08 -
23)[2020 -09 -21].http://v/srcsite/A08/
S7056/201908/t20190829_396469.html.
[8]张亮.国际比较视野下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35 -38.
(责任编辑:胡春燕>
—15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