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文/宋扬 李岭涛 邱珂
2004 年,张江南等学者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明确提出“体育新闻传播学”的概念,并将其定位为“专
业新闻传播学”[1]
。体育新闻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与体育
学的交叉学科,当前正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构建学科体系:从话语分析视角和关系视角建构学科研究范式,持续拓展研究内涵;通过在新闻传播学或体育学这两个一级学科下设置学科方向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注重与国际接轨,在体育国际传播与国家体育形象的构建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2]。可以说,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正在路上,新文科建设的全新语境为该学科的发展
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一、特与主流的博弈: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
展中的问题
1.学科边缘化:难以融入母学科的主流体系体育新闻传播学作为体育学和新闻传播学中的其他学
【摘 要】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发展中存在学科边缘化与难以彰显特两方面的问题。在新文科的全新语境下,体育新
闻传播学学科应抓住机遇,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秉持传承主流与彰显特并行不悖的新思路,在积极融入主流发展渠道的同时坚守专业特,在发展实践中凸显学科价值以提高学科地位,在深度探究中构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特学科体系,谋求学科新发展。
【关 键 词】新文科;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守正创新
【作者单位】宋扬,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岭涛,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邱珂,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图分类号】G210-4;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ki45-1216/g2.2021.06.008
任务,为传媒人才搭建全方位的知识图谱,尤其要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平台上,传媒院校应与企业、
媒体等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共建人才基地,进行课题合作,从而实现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总之,传媒人才的培养应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理
解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价值主导、技术支撑、内容为本、用户为要的行业发展趋势,加快传媒专业教学必革,摒弃旧有的教育理念,将传媒技术、传媒理论与传媒实践相融合,推进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媒体
|参考文献|
[1]彭兰. 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 国际新闻界,2018(6):88-109.
[2]孟建,赵元珂. 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
社会[J]. 国际新闻界,2006(6):24-27+54.
[3]廖祥忠:新传专业设置不在多少,关键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EB/OL]. (2020-07-11)[2020-12-28]. http://w ww. cuc. edu. cn/2020/0711/c1383a171785/pagem. htm. [4]新闻自由委员会.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 展江,王征,王涛,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阿尔文·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M]. 黄锦桂,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戴维·温伯格. 知识的边界[M]. 胡泳,高美,译.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7]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言出版社,2010.
[9]崔林. 智能融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J]. 现代出版,2019(3):10-12.
32
科,在体育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边缘地位,在新闻传播学中也常常处于缺席的状态[3]。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才的孤立化培养,在学科研究中则体现为研究方向的窄化。
反思体育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实践,高校人才供给与媒
介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新闻传播专业是文科中的“工科”,是重装备的行业[4],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条件,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建设新学科却忽视自身条件,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教学实际而言,体育新闻传播学需要以媒体前沿与行业最新动态为基础,对接理论与实践,而两者的脱节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其次,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知识的广博性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体育传播的国际化要求我国体育传播从业者具有正
确的价值导向。这表明,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主动求变,培养实用性人才,体现学科价值。
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存在研究方向窄化的问题,研
究局限在体育新闻、体育大众传播领域,难以融入母学科主流体系。早在2008年,郝勤就曾指出,体育新闻传播学科在研究发展中的关键矛盾:一是忽视、轻视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和学习,研究缺乏深厚的基础理论支撑,无法深入探究,也很难获得母学科的认可;二是对体育传播规律及特点的研究仅停留在“体育+新闻”或“体育+传播”层面,不能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无法确立学科的学术价值和意义[5]。就研究方向而言,体育新闻传播学需要加强与母学科的联系,在学科深度融合中不断探索、
拓展研究方向,丰富研究内涵,提升研究的应用性,进一步体现责任与价值。
2.深度不足:难以彰显交叉学科的特
就专业结构而言,体育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设置存在同
质化问题。作为交叉学科,在专业结构上,新闻传播学学
科下的体育特、体育学学科下的新闻传播特以及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下的学校特仍不够明确。这主要归结于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不足,未能有效地互融互通、互学互鉴,对学科特的探索不够深入。
近些年,学科研究范式从学理诠释、本体叙事向实用
主义回归,研究者主动寻新视角,构建新范式,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科的研究内涵,但从未来学科发展角度而言,仍有研究范式固化的风险。如体育大众传播研究主要固化为“体育+传播类型”和“体育+传播过程”两种范式[6]。对此,有研究者提出要打破传统研究范式的束缚,注重在
学科思维的碰撞中汲取研究新思路,如大数据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范式在体育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3.守正创新:新文科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原则
从2019 年 4 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大
会,到2020 年 11 月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战略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界聚焦的重要话题。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高等教育文科发展面对时代变局的有力回应,同时也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进路[7]。
新文科语境下破解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地位边缘化与
特不明晰两方面问题,需要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传统、主流、精华的部分仍然要坚守并传承,在此基础上准特发展思路,寻学科建设空白,抢占制高点,大胆创新并深入扎实地坚持下去,实现特发展。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没有守正,不知来路;没有创新,没有出路。”如何守正创新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破解困境、
谋求发展所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二、知来路:传承主流,实践中体现学科价值
1.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实用性人才
吴岩在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论文中提出,高校需
要以人才产出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此为依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切
实培养能够在新闻传播等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党政宣传部门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因此,体育新闻传播学科教学
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内要注重搭建实践平台,校外
要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体育新闻传播学科有较高的实践性,高校应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营造工作场景、技术场景,开展场景化教学;搭建校内外教学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体育新闻传播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广播、微博、短视频等校内媒体,由专业老师引导,以体育赛事播报等实践带动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开展实践活动[9]。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北体传媒,作为产
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跨界合作机构,其为体育传播人才的培
养提供了多元化实践平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通过建立“工作坊”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以实践为中心“进行全业务流程的互动式学习”[10]。暨南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南方准记者训练”课程,注重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的一体化培养。
当前,社会、行业和公众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从业者,尤其是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传统体育媒体面临着媒体融合转型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新兴的电子竞技等产业也对专业的体育传播人才有着巨大需求的局面。对此,体育新闻传播教育要与行业需求相联系,做出相应调整。《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的重点举措,强调学界和业界协同育人。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培养可以通过院校间和院校内的多学科、多领域教师交叉指导,突破地域、行业因素制约,创新部校共建、校企合作、国际项目等模式来实现。
新文科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将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学术研究与行业趋势接轨,协同培养能力全面、技能扎实的专业化、实用性人才,避免人才培养的孤立化和封闭化,增强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科价值。2.在学科深度融合中拓展研究内涵
新闻传播学与体育学的交叉融合带来的是知识体系的优化重组,这表明学科内部的融合需要打破专业
壁垒。体育新闻传播学这一学科概念,既是新闻传播学在体育报道领域的体现与拓展,又是体育活动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渗透与延伸。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大类下相近学科的基础课程,开设通识课、博雅课等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11]。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初期,学科融合流于表面,研究面向狭窄。目前,学科融合更加深入,学科知识体系里不仅包括传统的体育新闻学、体育传播学、体育影视与体育解说,还加入新媒介环境下体育新媒体、体育媒介经营、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等研究方向。未来,伴随媒体技术的迭代和传播业态的变迁,学科内部需要更加深入的融合,才能不断拓展研究方向,丰富学科内涵。
就学科之间的融合而言,体育新闻传播学需要与文学、脑科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互融互通,协同完成对体育新闻传播领域问题的回应、分析与解答。但是融合并非只是学科之间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学科思维的“融合应用、融会贯通”和学科体系的“互鉴共进、协同发展”。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激发新的研究问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为学科拓展研究内涵提供新动力,避免研究浅层化和方向窄化,丰富学科内涵。
三、寻出路:立破并举,构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特学科体系
新文科建设首先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中国特,即从中国出发再回归中国,寻中国特方式。从中国问题的提出到中国问题的破解[12],这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必然轨迹。
1.培养精细化人才
体育新闻传播教育是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特需要通过教育来体现。就学校内部专业方向设置而言,各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多细分方向的教学,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泛中有细、细中有异;就学校之间的特打造而言,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开设学科方向。如北京体育大学以体育特为基础,主攻科技传媒与体育相融合的方向,通过开设特课程、实验班的形式培养人才,形成了特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市场的较大缺口,高校需要细分专业,精准施教,以避免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针对研究范式固化与学科基础薄弱的困境,高校需要依托论坛、协会等多个平台建立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学互鉴。新学科的建设本就是创新探索的过程,新文科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需要与其他学科文文互鉴、文理交叉,也需要高校之间交叉互鉴,学术资源共享,研究方法融合创新。如举办国际性体育传播论坛,通过高峰论坛将前沿的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时引进来;通过举办青年学者论坛,为年轻人才创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博士生、硕士生论坛,为青年学子创造开
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机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的正式成立可以追溯到2004年,该协会不仅为体育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提供了对话、交流、研讨的平台,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13]。未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相关单位可成立中国体育传播协会,进一步联合学界和业界,在对体育竞赛等实践领域的探索中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不断拓展研究视域与研究方法,丰富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范式。3.学科建设“走出去”
在2019 年 4 月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大会上,吴岩指出,国家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就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4]。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使命便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引领先进文化[15]。在新闻传播领域,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新闻传播具有全球性、具身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因而更容易在国际传播中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高校应多层次参加国际合作与
33
34
交流,高强度输出国际化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以国际化视野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输出中国体育精神,弘扬中国体育文化。
学科建设“走出去”需要适应时代潮流与国际形势。
如北京体育大学在北京申奥成功的2000年,率先进行特办学,在北京奥运会开办前两年就针对性地创办体育公关
实验班。在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背景下,北京体育大学又增设体育赛事解说、体育赛事制作实验班,并进行一年
的国际化培养,顺应体育赛事形势,开办特专业,培养特人才,形成特学科体系。
当下,我国新文科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和落实,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并为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实践提供了世界级舞台。体育新闻传播学需要把握全球体育传播机理,传承并融入主流,彰显并坚守特,构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特学科体系,也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话语权思维、隐性传播思维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打通对外传播意义空间,提
|参考文献|
[1]张江南,胡乔. 我国体育新闻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走向[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2004:602-603.
[2]杨桦,仇军,陈琦,等.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体育科学,2020 (8):3-26.
[3]魏伟. 重访体育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特性[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1): 21-27+41.
[4]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在纪
念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成立 20 周年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EB/OL].(2020-11-26)[2021-02-27].www.bsu.edu/xyyw/371eaabea2504fb-da74a0e53f184e11f.htm.
[5]郝勤.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 289-291. [6]郭晴,王宏江. 体育传播研究范式转换:基于话语分析的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 (6):66-71+77. [7]强月新,孔钰钦. 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58-64.
[8]吴岩. 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9]白贵,杨强.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J]. 出版广角,2019(9):2
9-32.
[10]朱秀凌.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 传媒,2018(20):85-87.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EB/ OL].(2015-05-13)[2020-02-27]. v/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12]童兵. 新文科建设和新闻教育改革路径的拓展[J].中国编辑,2021(2):4-7.
大学文科专业[13]薛文婷.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6):20-34.[14]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掀起一次中国高教“质量革命”[EB/OL].(2019-04-30)[2020-02-27]. ww w. v/fbh/live/2019/50601/mtbd/ 201904/ t20190430_
380196.html.
[15]王仕勇.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