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人才培养基于创新、融合、应变、探索的内核精神,提出培养具有独立创新精神、通识应用能力及超前应变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此目标为前提,建立“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分析教学模式元素构成,从教学任务发布、情境设置、任务执行及评估反思四个阶段搭建阶梯式模块体系,建立多维态教学方式及动态化评估反思机制。关键词
新文科;互联网+;模块化;应用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Modulariza⁃tion ”Teaching Model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FAN Yu Abstract “New liberal arts”talents are cultivated in the core spirit of innovation,integration,adaptability,and explor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talents with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ve spirit,general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advanced response consciousness.Based on this goal,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Internet +Modulariza‐tion”teaching model,analyzes the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odel,builds a stepped module system containing the four steps of teaching task release,context setting,task execu‐tion,and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in order to realize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a dynamic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Internet +;modularization;applica‐tion type
“新文科”的内核精神即创新、融合、应变、探索。基于此,“新文科”应培养具有独立创新精神、通识应用能力及超前应变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
应用于应用型独立高校的文科专业课程建设,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1“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1.1独立创新精神
“新文科”行动计划的提出,适应了我国近五年来科技转化、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国科技正在也必须实现从科技复制到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转化。面对美国等欧美科技大国近年来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我国要想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必须在核心科技上实现真独立。光靠投资引进和“复制粘贴”的传统方式是行不通的,中国需要培养一批真正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纯正血统”的中坚科研力量。科技与文化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产出带动了经济发展,而文化产业同样具备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是文化大国,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国文化开始向创新融合、工匠精神的方向发展,传统文化借助新传播方式的优势走上了复兴之路,这一切都是在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的。1.2通识应用能力
基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和知识交互特点,其课程设置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的课程
分类须根据专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体来看,“新文科”通识教育应包括人文基础和现代技术两大块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能力培养和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应用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因此,通识教育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现代人才的需求,应用性要强。
通识教育在文科课程设置中早已存在,但因专业自我认知偏移等问题,通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并不明显,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严重脱
“新文科”视域下“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以应用型独立高校为例
大学文科专业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a.2021.11.01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文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GH20455)。作者简介:范雨(198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2021年第31期总第547期
No.31,2021Sum
No.547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49
节。其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由于专业相关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在设置通识课程时依然按照多年前的老方案执行,缺乏实用性课程的更替,最终导致通识课程沦为“鸡肋”课程。
1.3超前意识和应变意识
信息时代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行业更新换代的速率提升,社会变量增多。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超前意识和应变意识的树立。一方面,行业需求变化远远超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速度,单纯依靠专业学科建设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不断开设新兴专业来迎合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也不太现实。与其全力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人才,不如培养人才的超前意识与应变意识,使其能够预判职业发展方向,主动超前学习与吸收专业技能与知识,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
2“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文科类课程中的构建
模块化教学模式起源于职业教育,应用型独立院校在进行“新文科”课程转型时,可将模块化教学模式看作课程改革中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之一,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创建符合自身教育需求的体系。
2.1“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元素构成
不同学科“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模块设置不同,总体上包括任务、情境和工具三大元素。以任务元素为基础,情境元素与工具元素辅助任务元素的完成。
2.1.1任务
任务是“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三大元素的基础,“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任务大体分为学习任务和知能任务两类。
学习任务,即学生通过学习行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任务包括理论学习和实操学习,理论学习是基础,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通过原理指导实际操作,才能达到更具拓展性的学习效果。实操学习就是学生在虚拟或真实的岗位与技能场景中,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实操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升华理论,实现再创造。
知能任务。学生通过完成知能任务掌握能力和技能,包括创生性技能和再生性技能。荷兰学者杰伦•J.G.范梅里恩伯尔认为,创生性技能通过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推理过程,最终建立认知图式。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创生性技能的掌握,将已存储的信息与新接收的信息进行意义关联,丰富认知图式。再生性技能对应的是实操学习,学习者通过反复操练“如何做”的程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再生性层面的感知动
作掌握形成熟练图式,完成再生性技能学习。[1]
2.1.2情境
情境是设置任务时必须具备的辅助性元素。教学任务的设置首先要依托具体行业或岗位,具体到某一项或多项技能的掌握上。对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在与技能相对应的执行环境中进行,教师要针对任务创设情境。情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情境,模拟真实岗位或技能执行的环境;另一种是真实情境,即真正的岗位或技能执行环境,如工厂、企业等。“互联网+模块化”教学建立的情境,具有虚拟性和真实性的双重特点,如互联网虚拟平台、网络工作室等。
2.1.3工具
这里的工具指辅助完成“互联网+模块化”教学的手段,根据工具的实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技术工具,另一类是认知工具。
技术工具,指支持“互联网+模块化”教学的现代化技术,诸如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平台、应用软件等,其功能是信息资源的提供、传输和存储。在“互联网+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技术工具可以整合教学资源、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及相关技能培养资源。
认知工具,可以被看作是引导思维能力转化的辅助性工具。乔纳森(D.H.Jonassen)将认知工具定义为帮助大脑构建认知图式、促进知识同化与顺应的手段。[2]引导思维能力转化,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
相应技能认知的图式体系,利用诸如指南、说明类文件、教材等认知工具,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导向和建立认知。
2.2“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体系设计
应用型独立院校,结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资源储备情况,将“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文科课程相融合,建立的教学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2.2.1阶梯式模块体系搭建
“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体系的搭建可以与传统课程相融合,呈阶梯式分布。基层模块体系可以应用于某一门独立课程,将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分解为几个单元,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形式完成各单元的理论教学任务,再在单元教学结束前执行学生操练模块。中层模块体系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进行设计,首先根据专业技能分解任务,结合任务内容将课程分类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根据教学资源情况选择线上或线下教学形式。其次,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学习后,针对不同专业技能设置虚拟技能情境,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模拟软件完成任务实训。最后,学生展示实训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经验总结。教师结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态度、成果质量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并反思教学效果。高层模块体系可设置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该层模块设计也是将中层模块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结合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
教改教法50
向,划分具体岗位,根据岗位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模块,通过短期的线上或线下教学和培训,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迅速了解岗位职能,掌握相关技能。实习场景均为真实场景,可对接学校自有工作室或校企合作企业等。学生最终将实习经历形成实习报告,完成“互联网+模块化”教学的最后一阶段。2.2.2“多维态”教学方式组合
“多维态”的教学方式首先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从空间上看,“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场地限制,线上精品课程可采用“必修+选修”的形式,学生无须集体出现在固定教室,可在网络上随时随地学习。从时间上看,线上精品课程无须实时授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即可,学生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最后,在学习方式上,应摆脱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将团队任务学习法、小组学习法及学生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2.3“动态化”评估反思机制
评估与反思是整个教学模式中推进教学升级、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评估与反思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评估手段更加灵活,反应速度更加及时,机制设置呈“动态化”形态。从学生角度看,在专业技能模块阶段,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及展示学习成果,在最终考核评估环节通过虚拟形态实现成果转化,总结学习经验,分享学习心得。在岗位职能模块阶段,学生可将岗位实习报告上传至相关学习系统,实现教学信息存储与备份。从教师角度看,在专业技能模块阶段,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过程化考核,针对学生的各阶段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果展示效果等设置分值比例。在岗位职能模块阶段,教师可结合工作室与合作企业实际情况,与相关带队培训人员或企业实习负责人协同评估学生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时了解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
具体掌握情况,从岗位负责人评价、学生自身评价、考核成果等多方面出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等级。无论是在专业技能模块阶段,还是岗位职能模块阶段,教师都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现有技术资源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岗位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模块任务设置,体现“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评估
反思机制在反应速度和执行环节上的动态化特征。
3结语
面对“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可以发挥巨大
作用。应用型独立院校在师资力量和企业资源等方面存在不足,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优势进行弥补。“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可以充分合理地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路径,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依然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不断摸索改进。相关部门要从“管理大学”向“服务大学”的本位思想转变[3],使独立院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避免过分的商业化办学,建立真正优秀的应用型大学品牌。
参考文献
[1]杰伦•J.G.范梅里恩伯尔,盛力.四元教学设计模式主要设
计原理[J].开放教育研究,2020(3):36-37.
[2]D H JONASSEN.What are cognitive tools?[M].Hei-del‐
berg: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1992:1-2.
[3]付八军,陈江.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最佳实践形
式——中西创业型大学南橘北枳现象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5):41-47,57.
编辑
李前锋
图1“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体系图
教改教法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