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书读书心得大学论文五篇
新闻专业书读书心得高校论文1
《新闻理论十讲》是陈丹力教授抱负状态下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摒弃抽象的概念用第一人称,直白生动深化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在浅显易懂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础学问,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十讲,分别从新闻与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宣扬学、舆论学。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新闻报道的内涵相关法律规定。是一本布满才智、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同时是了解新闻专业的基础读本。
第一.为我们明晰新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如第一讲新闻与叙述事实为我们区分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扬的概念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定义,而我国则是以陆定一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其中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最早消失“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
以符有闻必录之例”。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细致的区分更是体现了他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用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来佐证舆论的意义。对引证的例子、名人言论不是单一的截取出某个字词、某句话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现原作者的原意,这样审慎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
其次.结构、观点和表达的新奇性。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开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汲取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化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加了阅读上的欢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第三.图片和案例的穿插运用增加读者的阅读爱好,便于读者理解。书中穿插的报纸原样和合单纯新闻图片,不但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增加读者的阅读爱好。解说穿插于案例之间既一针见血也便利读者更好的理解达到透彻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达到新闻的传播与互动效果。
第四.评论既犀利又和气,从中寻求平衡点。对中心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分析、和当下传媒“紧跟快转”的新闻的剖析时,作者写道“学习能够立竿见影,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谁也不信任。但我们常常有这种状况昨天公布了一个很长的讲话, 其次天传媒上就说某个地方学习这个讲话如何见了行动。” 这类情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谁这样公开提出批判了呢? 很少,批判是为了警醒,
也是为抱负的坚守。另一方面,在冲突性大事的报道过程中对报道双方态度、立场的平衡。这一理论在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中得到明确的阐释。如作者所言,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这个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在于要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和客观的报道方式,为涉事各方供应应答机会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同时传媒身兼的两种职能即文化产业和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之间的平衡。在提到传媒与政治的关系时指出我国的新闻通常是有组织的和一元的带有国家的意识形态印记。在对新闻的整体进行分析时缺失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痕迹。如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受多种无形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力气之约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要求与中心权力组织的观点全都,作者既看到了宏观上的意识形态印记又看到了微观层面,因此需要一个平衡点来协调各方面之间
的关系。
通过对陈力丹教授的新闻理论十讲,我对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的对以前一些混淆的概念有了更清楚的理解,明白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要敬重事实遵守职业道德和新闻法规,更要学习陈教授对学问一丝不苟的讨论精神和探究精神。
新闻专业书读书心得高校论文2
读完整本《观察》,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不是我平常在电视上面看到的采访,这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她的那些值得牢记的采访与经受呈现给了我们,给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力气;但最多的,是鞭策着我们去思索。
我曾经以为,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简简洁单的惩恶扬善的职业。作为记者,就是当重大大事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大事报道出来使公众知晓。记者,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与真相,无需夹杂着我们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究竟,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并且我始终认为如果日后我从事了新闻传播行业,客观公正将是我报道的准则。但是,在《观察》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
报道。柴静在“缄默在尖叫”一章中这样定义采访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熟悉自己越深,熟悉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并且柴静的一句话深切地诠释了这肯定义: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在这里,我好像看到了采访中的人文关怀。记者这一职业开头在我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作为采访者,如果不以公平的地位与受访者进行沟通的话,唯恐很难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我们在采访中倾注了我们的感情,把受访者当成我们的伴侣(无论受访者是何种地位何种阶层),我们和受访者才能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就像柴静老师在采访那些在监狱中的人一样,尽管他们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采访中你要得到他们的真实情感,你就必需公平的看待他们,公平的进行沟通。但是,人文关怀如果过了度,便会变成感情泛滥。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柴静老师是这样说的:“泪水和生气是人之常情,但我渐渐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而柴静还写出了一位观众对她的批判:“精确 是这一种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精确 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所以,在从事这一职业时,我们必需得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的问题,不能硬邦邦的去采访受访者,也不能让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头脑。
最让我受益非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困难,你要付出
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需在真相面前放下一般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倾尽全部,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担心。”作为一个将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子,我不能不为我将要从事的这一职业付出努力。记者,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你要做一名好的记者,除了你的职业操守要遵循之外,你还要经受更多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需付出自己的真心。新闻,不仅仅是靠风里来雨里去做出来的;新闻,更多的是专心去采访,专心去编辑,专心去体会。既然我已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应当专心去面对这条道路上的全部挑战与感动。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这一路上,我要做的是专心感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