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史》读后感
——体育新闻教育:“绿眼罩人”与“卡方人”
    花了大概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粗略的读了罗杰斯的《传播学史》。首先,吸引我的是本书用一个独特的传纪式的方法来阐述了整个传播学的发展历史,里面贯穿了个人传纪、历史、理论三种形式。对于我一个体育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我了解传播学发展历史的最佳读物,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新鲜的知识和观点,它更多地让我进一步了地了解了传播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触动,让我懂得了一门学科的产生是需要很多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的推动,而且是需要跨学科的理论支持。
    通过网上查资料,得知罗杰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他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创新-扩散理论”,也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
    罗杰斯通过《传播学史》把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罗杰斯从19世纪的三个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入手,“
19世纪的三大智者都是欧洲人,分别生于英国,奥地利和德国。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其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精神。”这为传播学的诞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第二阶段主要阐述了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罗杰斯认为传播学从1900年以后在美国的崛起,相当程度上受到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些欧洲理论的影响。“1930年左右,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大批的欧洲学者移居美国,学术思想开始跨越大西洋来到一片新鲜的土地上。”这一部分介绍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以及香农、麦克卢汉等传播学学者对传播学做出的贡献。第三阶段主要讲述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领域的建立。在对施拉姆生平的研究过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美国最终艰难建立的事实。罗杰斯更伟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传播学今后发展的方向,他指出了美国主流传播学对于媒体效果研究的狭隘偏向,与此同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新课题。
    通过读《传播学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12章《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中的一小段插文——“绿眼罩人”与“卡方人”之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到目前为止谁也不能说哪一方取得了胜利,但却对美国的新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绿眼罩人”和“卡方人”据说是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麦克杜格尔(C.D.MacDougall)教授发明的两个术语。前者指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因为其中的编辑在编辑文稿时往往带着绿的赛璐珞护目镜(Green—Eyeshades),故名之。后者起初指“施拉姆培养的新的传播学博士”,以后又泛指按照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培养的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成他们为“卡方人”,原因在于“他们受到传播学的教育,具有运用定量方法的极强能力,并且一般来说,都遵循媒体效果的研究方向”,而“卡方”(Chi-Squares,又作X)正是传播研究中意义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美国新闻教育学界对大学新闻教育应该培养“绿眼罩入”还是“卡方人”有不同的意见。主张培养“绿眼罩人”的认为,“新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新闻教育“应以新闻职业为方向, 而不是以传播科学为方向”。主张培养“卡方人”则认为,新闻教育应该以传播科学为方向,并强调定量的研究方法。施拉姆甚至认为,新闻学院首先应该是一所传播学院。于是,“绿眼罩人”和“卡方人”就成了美国新闻教育两种办学思想的代名词。
    目前,美国新闻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分为“研究型”培养和“职业型”培养两种模式。“研究型”新闻硕士生的培养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向学者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向努力,也为他们读博和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职业型”硕士的培养
注重实践业务能力的提高,以为媒体提供高水平的媒体从业人员为目标。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有了方向,成绩也容易显现。早在2005年,美国纽约卡内基基金会总裁和耐特基金会总裁就与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等5校的代表,共同宣布启动了“卡内基-耐特未来新闻学教育计划”。这份计划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美国的新闻学院不要再从理论到理论、从写作到写作,而要将课堂联系国家和世界、将书本联系实际、将理论结合实践,培养新一代能应付各种挑战的新闻人才。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些人才既要有全面眼光,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新型传播技能,可以成为未来掌控美国新闻传播某一领域的专家和领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孕育而生。进入21世纪,为适应社会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一些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兴办体育新闻专业,体育新闻传播教育迅速发展,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善待解决。我觉得关于体育新闻专业“绿眼罩人”和“卡方人”之争也是对于我们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实际的一个问题。
根据查阅资料得知,截止到2005年,全国已有16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新闻专业或者方向。(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开展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院校具有地域分布广阔、办学形式多样的基本特点,可谓是全国遍地开花,截止到2005年9月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本科在校学生共计3154人。从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在校学生人数的持续上升来看,这与我们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要求的更加专业化分不开。另据了解,前面十所体育院校都开设有研究生体育新闻专业。
    首先,我来说下大学本科体育新闻专业“绿眼罩人”式的教育模式。针对如此大规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学校是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这里,我就以自身的经历为例来说说吧。本人本科就读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体育新闻系,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开设的专业课大致有:《新闻理论教程》、《新闻写作教程》、《体育广告教程》、《网络传播概论》、《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传播策划导论》、《体育品牌战略概论》、《新闻摄像与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采访学》、《报纸编辑学课程》、《广播电视学概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对我们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新闻采、编、评技能的教育,当然,在理论课的教育中,不能缺少实践,比如说我们上新闻摄像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安排的结课作业就是每个小组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一部短片,并进行后期加工,然后交上去,最后还要进行评论。毫无疑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对新闻摄像、视频剪辑等新闻必备技能就会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的时候,学校还会要求我们去各种媒体实习,真正地把自己在学校的知识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去。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些缺失,比如说我们学习的是体育新闻专业,但是到底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去体育媒体实习或者工作呢?这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据我了解,我们班上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后,与体育媒体打交道的少之又少,更多是进入了一些综合体育媒体,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事了体育新闻没有丝毫关系的工作。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个人觉得,大学本科体育新闻专业的这种“绿眼罩人”式的教育模式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至少让我们了解了新闻媒介的一些实战技能,了解了媒介内部运作程序,让我们至少有能力去从事体育新闻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大家众所周知,想要进入媒体单位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体育新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不是以体育新闻专业而展开,也显得无可厚非了。
    其次,我觉得目前体育新闻研究生的教学模式更多是“卡方人”式的。还是先以我自己为例,说下本人就读体育新闻研究生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传播理论与实务》、《体育新闻摄影》、《新闻理论研究》、《跨文化传播》、《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体育传播学》、《当代媒介研究》。从专业课的设置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在还以新闻理论的学习为主,相比于本科时学习的更多实践性的内容来说,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内容更为理论化,让我们更能了解新闻理论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就拿我现在看的书来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传播学法》、《传播学史》、《默多克自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些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书是我最近看的,这就是研究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经常要求我们自己上讲台就某个话题展开演讲,进行讨论,最后还要自己撰写论文。
    同时,有数据显示,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与本科学生相比并不乐观,有些新闻单位宁肯要实际能力强的本科生而把新闻研究生排除在外。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闻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觉得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我们都知道体育新闻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别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更要有将新闻理论转发为新闻实践工作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可能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今后的研究生阶段中进行实践活动,去体育媒体实习,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同时我觉得就目前而言,我们也是有很多机遇的,比如说马上9月份亚洲男篮亚锦赛就会在武汉举行,还有11月份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更是由我们学校来承办。这要求我们体育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有更多自主实践的主动能动性,做到在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自己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做铺垫。
    最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关于新闻传播历史和很多理论知识还不够丰富,让我懂得了是要读更多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国外著名学者的原著,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内外最新的体育传播事件,以便于更好今后地从事体育新闻实践工作,做一个应用型体育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