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学重点
新媒体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20’)
1、电子化政府
对传统的政治体制而言,“电子化政府”是全新的治理模式。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便利的信息和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率、负责人、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
2、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或称网络社区,并非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而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虚拟社区包含的核心功能一般有公告栏、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等。
3、网络泛传播模式
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模式具有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一体化的重要属性,形成“泛传播”的模式。从传播层级看,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而是非线性;同时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定义的,而是泛化的和未定义的。
4、网络出版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剪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它的领域包括:利用个人电脑在线或下载阅读、按需印刷、电子书等。
5、互联网价值方程
(1)摩尔定律
1965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同时价格则减半。摩尔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学习曲线原
理。学习曲线认为,随着产出的增加,厂商不断改进生产,会导致单一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最初在飞机制造业中发现。在网络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2)梅特卡夫法则
认为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值以指数关系变大。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成
指数形式增长。
(3)马太效应
指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下,人类社会中优、劣势的积累过程是有偏向的,不管优势或劣势都会不断被强化。同样适用于网络事业发展,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时代竞争的一系列重要参数:速度、领先、创新精神。
(4)达维多定律
马太效应在网络的具体体现。认为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所以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达维多定律体现了马太效应中的主流化现象,即由于消费者对于一些网络产品的使用产生习惯性,其消费行为显示出巨大的黏性。(5)吉尔德定律
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每比特传输的价格将呈现出下降的渐进曲线,并无限接近与零。
6、数字鸿沟
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7、德拉吉报道
1998年,美国个体新闻工作者麦特·德拉吉通过自办的邮件列表《德拉吉报道》,抢在传统大众媒介之前,向几万订户发送了有关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报道,掀起美国新闻史上“绯闻报道狂潮”。同年九月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关于此事的报告,也选择在互联网上全文发布的方式向世界公开。这一事件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互联网传播的威力。
二、简答与论述(简答3*10’=30’ , 论述2*20’=40’)
1、公民新闻
与web2.0 的应用发展及其博客形态的崛起直接相关的主要传播议题,还有网络公民新闻的兴起。公民新闻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目前尚无权威性定义。与其类似
的概念还有:公共新闻,共产主义新闻,参与性新闻,社区新闻等等。
“公民新闻”一般有两个类型。
(1)公民式新闻。一般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倾听市民心声,寻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起讨论,以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广泛参与。主体是大众传媒。
(2)公民记者、市民新闻。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博客、播客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主体是非媒介从业的普通人,即网民。
公民新闻最初,是大众媒介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实践。在网络时代、尤其是web2.0 的应用时期,公民新闻从新闻联系公民,演化为公民参与新闻,再演化为公民支配新闻。从早期的“德拉吉报道”的个人实践,演化为如火如荼的以公民新闻为旗帜的网络运动,并因此诞生了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网站。
网络公民新闻的价值在于填补信息的空白,打破信息的垄断,甚至可以抗击某些来自政府力量、传统媒体的压力,自然也足以威慑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如近几年的“孙志刚事件”、“圆明园渗水事件”、“宝马案”、“黄静案”。网络已经在逐步取代传统通讯社的功能,而支持这一变革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网络公民新闻。在社会建构中,网络已经具有了毛细血管的功能,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一组织、细胞的深处,开始变身为全方位、全视角、全功能的社会广场。
2、网络传播特征下的多层面影响
(1)社会层面的影响
经济上,网络传播技术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资源有限性”产生极大冲击。网络信息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进行渗透。信息产业的形成,更使社会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治上,网络技术和知识对社会制度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增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产业化的知识经济,在冲击和动摇现存社会制度结构的组织、框架、秩序的同时,使得现存社会制度逐渐转向一个与未来信息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新制度。
文化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存文化价值规范引发深刻的变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引发人们对以往主流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并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塑造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
系。
同时也带来隐忧,如信息泛滥、负面信息的影响;传播主体多元、虚拟化是否会不利于传统政治、民族国家稳定安全;网络全球化、去中心化是否会隐蔽的推行文化垄断化、同质化等。
(2)个人层面的影响。
惯性逻辑。如网民总以体外信息库的方式保留信息而不是通过大脑的记忆、理解来保存,形成对机器的强依赖性。同时网络互动性的影响,使得网民强化了参与、改变信息的意识。
匿名接触。网络传播支持匿名接触的无限性和开放化,使之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形式。积极方面能使人抛却现实中的障碍顾虑,达成真实的沟通;消极方面是匿名传播往往引发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
全时呈现。网络传播连续式、扩展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时间特征从完整性变化为连贯的非完整性组合,从定时变化为完全不定时。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无效信息等)。
信息局限。网络信息出现浅白化、垄断化、同质化倾向,而面对大量冗余的网络信息,有效信息却相对不足,限制了个人对信息的主动索取。同时,网络传播大大强化了小众化、个人化的传播,可能导致网民对自己兴趣以外的信息知之甚少,造成社会共识的减少,集体意识的淡漠。
(3)媒介层面的影响。
网络提供的各种新信息环境,需要媒介具有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之适应,获得平衡和发展。
适应于全球化、开放性的特征,媒介需要全球性的视野和开放性的交流观念。
适应于广容性、集成性特点,媒介需要开拓大量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如形成信息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信息整合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开辟信息也新市场。
适应于交互式、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开辟更多网上言论场所,形成舆论自发、自由、多元的宽松环境。
适应于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媒介可以创新使用自身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如不再使用强制式的时空独占性广告方式,而是诉诸于伴随阅读页面的声音广告方式等。
3、网络应用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1)传统媒介的信息市场的竞争
网络与传统媒介虽然差异很大,但同属于社会传播领域。网络引起传播领域中的结构调整,新老传播媒介进入激烈竞争的新时期。网络与传统媒介争夺社会信息市场、广告市场。(2)对传统媒介运作观念的影响
传统媒介需要全面认识自身与网络的关系。网络既是传统媒介的竞争者,也为传统媒介提供了网上传播的平台。传统媒介应利用网络优势,扩大传播空间,和服务领域。如ITCP 的产生。
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关系。网络具有跨平台、跨应用、跨层级的泛传播方式,融合了不同类型、规模的传播活动。当印刷媒介和广电媒介都上网后,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传统大众媒介、电讯、电脑等不同信息传播行业,从原先互不相同的服务范畴,聚合为综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合性的传播服务领域,导致跨行业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