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点: 1、新闻学的基本含义; 2、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三、学习难点: 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新闻理论。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
第 一 节 正确认识新闻学 |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产业;二是新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三是新闻学概论是学好新闻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1.1 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世界需要新闻,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地球村”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宏观上看,比如美国的911及以后引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直接与各国的利益挂钩(军备竞赛、石油行情等)。从微观上看,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时刻都离不开新闻信息。因此,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成为人们摄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新闻事业成为信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如广州日报成为广州市五家纳税大户之一);新闻记者成为现代社会很“神气”的职业之一。 1.2 新闻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即新闻有“学”) 1、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新闻学以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完全替代的。新闻表达虽然存在语言、修辞、写作等问题,但文学、语言学、写作学只是触及与新闻仅存的极少量共同点,并不能代替新闻学去研究新闻语言、新闻写作与新闻艺术。当代风行于世的传播学之所以不能代替新闻学,也是因为存在着研究对象的差别。传播学以人类所有信息传播作为研究对象,而新闻学只是以新闻信息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共性与个性可以共存互补,但不能互相替代。 2、它已形成自己多层次的学科体系。按科学学的要求,一门学科同时具备理论、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学科要素,才能称得起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可以从理论、历史、应用三个层次去衡量。新闻学不仅有称为新闻哲学的舆论学和新闻基础理论构成的理论层次,也不仅有中国新闻史这样的史学层次,并且具有许多社会科学难以齐全的技术及其应用层次。比如新闻作品和节目的采编制作和主持演播,都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很强的应用性质。 3、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已成为一种职业。20世纪初,有识之士就提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专业化,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新闻界的共识。就连认为“新闻无学”的人,而今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误解和偏见。1998年5月,国务院学部委员会将新闻学从三级学科一跃晋级为一级学科。学历层次有:中专(湖北广播电视学校)、专科(新高职)、本科、硕士、博士(武汉大学就设有新闻学博士点)。 实践证明,新闻不仅有“学”,而且具有自身独有的规律。新闻工作特有的规律主要有新闻价值规律、新闻真实性规律、新闻的时效性规律、新闻的新闻鲜性规律,等等。只有取得了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有自觉的行动;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那种认为“新闻无学”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1.3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解决“有什么用”的问题) 1、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同法学理论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样,新闻理论也处于新闻学科体系的基础学科地位。 过去人们讥笑“新闻无学”,虽然多出于无知,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新闻理论稍显苍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闻学的学科地位日益提升: 新闻理论回答新闻学的根本问题,对本学科体系中的其他学科起着统领作用,即它不新闻学和“学科之母”。如果说新闻学的其他学科揭示新闻现象的初级本质和新闻活动的具体规律,新闻理论则揭示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比如应用新闻学回答新闻传播中的具体业务总是,新闻理论则回答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问题。 新闻理论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有:新闻的起源和本源,新闻的本质和特性,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新闻事业的不同性质,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等等。 2、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 ①学好新闻理论,才能有产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胜任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新闻工作者是要听“上头”的话的,但只有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政治识别力,才能正确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自觉执行来自上级的正确决定,听话不等于盲从,不等于自己不动脑子。毫无理论思维能力的人, 不可能从大局出发独立判断是非和决定取舍,不适宜从事政治性很强的新闻工作。 ②学好新闻理论,才能深刻理解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全面熟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自觉地按新闻规律办事,既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能从根本上增强业务能力。 ③学好新闻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新闻策划,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学好新闻理论,才能为新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另外,就我们在座的实际情况而言,学好新闻理论,至少还有这样几条好处:一是可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可为提升文凭(考研)打下基础;三是求职应聘的前提。 |
第 二 节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叫新闻学?二是世界新闻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历程;三是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2.1 新闻学的基本含义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见教材第72页。 导论.2.2 世界新闻学形成与发展的简要历程 1、世界新闻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中叶)。 萌芽状态的新闻学,孕育在它的母体——政治学之中。在新兴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向封建制度作斗争时,一方面要拥有贸易自由权,一方面要争取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自由权。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弥尔顿认为,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意见和传播思想,人们靠自己的理性辨别是非,通过意见的自由竞争修正错误,认识真理。列宁曾赞誉新闻自由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这一口号不仅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面旗帜,后来也曾被工人阶级接过来反抗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新闻自由理论,一直是几百间资产阶级新闻学的核心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提示:其实,自古至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资产阶级也是如此。而“观点的自由市场”也做不到,普通人与记者比,显然不可能“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后话。)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新闻学开始脱离它的母体——政治学,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构架,以报纸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早期新闻学又称“报学”。报学最初侧重于业务技术探讨,直接为培训从业人员服务。在从“术”的研究向“学”的研究进展中,新闻史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滋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 2、世界新闻学的成熟时期。 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1922年出版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的《舆论学》和1924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经典之作。 李普曼在书中论述了舆论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认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它靠新闻宣传的“刺激—反映”过程所积淀在人脑中的“固定意见”,进而形成社会公众的看法即舆论。他首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舆论学因此被称为新闻哲学。 约斯特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新闻的起源和特征,论述了新闻的真实性、选择性及其工作原则,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3、世界新闻学的发展时期。 大众传播学诞生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20至40年代,最初用于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效果进行检测与研究。对早期传播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四位学者,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他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即信息首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到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传向社会公众。 ②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他提出影响深远的“五W模式”,即任何传播过程都由“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等五个要素构成。 ③心理学家卢因,他创立了著名的“团体动力说”,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仅要考虑到他的个人因素,还要考虑到团体与个人的关系。 ④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对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美国学者施拉姆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业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被称为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最先综合运用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传播学的理论家。 2.3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现象就是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和新闻事业。 新闻传播活动就是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乃至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 2、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一般把新闻学划为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三个层次,也有人主张加上管理新闻学作为第四个层次。 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以原理、原则和方法论为主要内涵。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 历史新闻学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主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名记者研究。 实用新闻学既含应用理论,也含应用技术,它所研究的是新闻传播业务过程的操作方法和一般规律。主干课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像)、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编排等。属于新闻实务范畴。 管理新闻学,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专门学科。主干课程:媒介管理学。它是研究媒介经营管理(广告、发行等)的策略、方法与技巧的一门学科。 3、新闻学的学习方法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新闻学,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实施“手”、“脑”工程。即既要学好新闻的十八般武艺,又要勤于动手多写多练,边学习边实践,手脑并用。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院内有院报、院台,中文系除了拥有新闻实验设备(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电脑排版系统等)外,还专门创办了一报(《教院生活导报》)一刊(《晨钟》)。此外,鼓励大家课余时间积极向各媒体投稿,利用假期到媒体实习。前几届学生中,出现了一大批佼佼者。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文史哲以及现代学科的相关边缘知识。 |
第 三 节 西方国家的新闻理论 | 本节要弄清五个问题:一是集权主义理论;二是自由主义理论;三是社会责任理论;四是批判学派和民主参与理论;五是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关系理论。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五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得失。 3.1 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显然,这种理论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报纸是政府的“传声筒”。正如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有的译为韦尔伯·施拉姆)在其专著《报刊的四种理论》(第2页)一书中指出:“在那个社会里,真理不是人民大众的创造,而是几个处在指导地位上领导别人的聪明人的产物。因此,真理是聚集在权力中心近旁的东西。”报刊只要把“封建统治者认为人民所应知道的事情和他们坚认人民应当支持的政策”报道给人民就行了。 3.2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自由主义理论作了这样一些设想(构想):“1、人们想认识真理,并且愿意受真理的指导;2、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而获得的;3、既然各种意见有分岐,就必须允许每一个人自由地、甚至强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只要他同时给别人以同样的权利;4、通过这种互相容忍不同意见的比较,看起来最合理的一种意见就会出现而被人普遍接受。”(同上书,第50页) 自由主义理论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有的译为弥尔顿)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其《论出版自由》中大声疾呼:“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已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显而易见,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相对集权主义理论而言,是一大进步。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办报(刊)的自由市场””的观点在实践中行不通。 首先,这一理论以抽象的“人性”、“理性”为出发点,因而连资产阶级新闻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也认为,它在理论上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它的最大缺点,就是对公众通讯工具的逐日进行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见《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其二,按照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只有放手让私人自由办报,不受政府干预,才能保证新闻自由和发挥报刊对政府的监督作用。但是实际生活并非如此美妙。办报需要资金(纸张、印刷设备、办公用品、人员开支等),没有资金的支持,报纸无法运转。为了生存和发展,报刊作为私人企业和作为社会工具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其三,自由主义理论提倡观点的自由市场,但现实却是报业的自由发展造成了观点自由市场的消灭。这是因为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与大报竞争,最后只能被淘汰或兼并。 3.3 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产生于20世纪中叶。 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正如《报刊的四种理论》所描述的:“如果他反而运用言论自由去煽动仇恨、诽谤、说谎,如果他故意利用言论自由来玷污真理的源泉,那么他就没有要求言论自由的权利。只有在他负起相伴随的道德义务时,他才有道德权利。”(第116页)。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正如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02页)一文中指出:“它们空谈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可是忘记了,既然工人阶级不可能拥有适当的会场、良好的印刷厂、充分的印刷纸张等等,那么这些自由对于工人阶级就会变成空话。” 导论.3.4 批判学派和民主参与理论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在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出现的批判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全球战略和美国的新闻传播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掌握了多种文化工具,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体制,将物质产品、服务技能和脑力劳动成果全部当做商品销售。新闻媒介只要在商业体系内进行传播,就不可能对社会负责。 批判学派指出,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是一个含义不清的理想模式,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因为媒介是垄断资本所利用的工具。因此提出了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反对新闻媒介的集中垄断和政府控制,主张受众和社会团体民主参与,共同享有使用新闻媒介的权利;主张将大规模的、单向的、专业化的、集中控制的新闻媒介变为小规模的、双向的、社区化的、受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媒介。显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新闻理论在实践中更难行得通。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垄断经营是其最大的特。 导论.3.5 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关系理论 这一理论是在对亚非拉独立的一大批新兴的国家,在对西方的传统新闻理论经历了学习、模仿、质疑和失望后而产生了。 这一理论认为,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必须伴随新闻事业的独立自主;要使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实现,就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种关于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关系的理论,又称为发展传播学。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题为《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的研究报告促进了发展传播学理论的丰富的完善。这理论特别强调:新闻媒介要为办家利益服务,要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新闻媒介的自由应当以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为前提;为了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政府有权规范新闻媒介的活动直至实行检查和管制。 显然,这一新闻传播理论适应了当今世界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情况。 |
第 四 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新闻学理论的产生历程;二是陆定一、、刘少奇、和的主要新闻观;三是改革开放后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4.1 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 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和敌我斗争及其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方面的改革和探讨很快就中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了对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4.2 陆定一、、刘少奇、和的主要新闻观 一、陆定一的主要新闻观。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1)新闻本源问题。文章论述:“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2)新闻如何才能真实。文章认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文章针对当时的实际,提出了保证新闻真实的三点意见:①要把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与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起来,发动组织和教育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非专业记者,积极为报纸工作;②专业记者必须时刻勉励自己做人民的公仆,不能以为有了一些新闻技术而自满。在报道时,一定要向那些亲自参加或领导这件工作的人请教,以便真正求得忠于事实;③办党报的人千万要有众观点,不要有“报阀”观点。 二、的主要新闻观。 1948年4月2日,对中共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工作人员作了一次谈话。这个谈话整理成文以后,收入《选集》第4卷,题为《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在这次谈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学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关于党报的作用和任务。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众见面。”他还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的这些论述,鲜明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和任务。 (2)关于全党办报思想。提出了全党办报、众办报的办报路线。1944年,在《解放日报》总结改版后的工作经验时就说过:“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由于实行了这个方针,报纸的脉搏就能与党的脉搏呼吸相关了,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与集体组织者的作用。” 在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不仅重申了“全党办报”的主张,而且提出了“众办报”的路线。他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从此,“全党办报,众办报”就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办报路线。 (3)关于办报人员的思想学习问题。指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众,首先要向众学习。”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告诫党报工作者不要脱离众,而要善于从众中吸取养料。这是党报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原则之一。 (4)关于党报的战斗风格问题。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主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这种战斗风格是由无产阶级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具体表现。 二、刘少奇的主要新闻观。 1948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为了改进和加强新闻工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人民日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在这个学习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的这个谈话提出了许多很重要的新闻思想: (1)提出了报纸作用的两重性问题。刘少奇说:报纸“出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向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散布落后的东西、错误的东西,而且会引导他们分裂,引导他们斗争,引导他们互相磨擦。因此,新闻事业,新闻工作,它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是平常的一件事情。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就很好,做得不好,就很不好,就要受历史的惩罚。” (2)提出新闻工作是党联系众的最重要的办法。刘少奇说:“我们要经过千百条线索和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即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它是千百条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每天和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众。……人民代表会议也是党联系众的桥梁,……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刘少奇的这个论述,阐明了党的新闻事业在党的整体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提出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而且要考察党的政策的思想。宣传党的政策,是对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一贯要求。到众的实际中考察党的政策,则是刘少奇首次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来的。刘少奇对记者说:“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根据众的实际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的,有没有缺点,这里就表现你们的创造性了。”“党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允许你们去考察,允许你们提出问题。如果你们发现党的政策错了,允许你们提出这个问题,你们有这个权利。不仅如此,如果你们看到党的政策大体上是对的,但是还有缺点,也允许提出来。……你们不仅可以这样做,而且你们的任务就是如此——在众中考查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这有你们的自由,没有限制你们的。你们对中央的政策可以怀疑,你们根据许多材料,证明政策需要修改,就提出来,这是好的。” (4)提出了记者修养的四条要求。刘少奇说:“马列主义的记者,要有马列主义的工具,要了解党的政策,有接近劳动人民的本事,有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要不怕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不怕多想,不怕想得几夜睡不着觉,不怕多跑腿。有了这些条件,就能做好工作。这些条件概括起来有四条:①马列主义的修养;②政策路线知识;③正确的基本态度;④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二、的主要新闻观。 1980年1月16日,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二、的主要新闻观。 1996年9月26日,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著名的“祸福论”。他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因此,我们党一贯强调,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动摇。” 与此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必须打好“五个根底”、坚持和发扬“六大作风”的具体要求。“五个根底”是: (1)、“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理论路线根底打好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都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2)、“要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要牢牢掌握中央的方针政策,牢牢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新闻工作纪律。新闻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懂不熟悉,那就宣传不好,甚至出现误导,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要打好众观点根底。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众观点,同广大人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听众的心声,多写出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作品来。 (4)、“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博览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多出一些既懂政治、学识又渊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5)、“要打好新闻业务根底。新闻工作,无论编辑、采访,都需要有业务能力,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现在,报纸上刊登的许多报道,主题好,内容好,语言也很精彩,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的,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要大力提倡新闻工作者苦练基本功。” 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一是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不怕牺牲。四是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恪守职业道德,坚决反对搞有偿新闻。五是严谨细致的作风,—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六是勇于创新的作风,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是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 4.3 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 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总目标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管和管理体制,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
第 一 章 新 闻 |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定 义,新闻的基本特点和新闻基本要素。 二、学习重点: 1、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2、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3、新闻的基本含义; 4、新闻的特点和要素。 三、学习难点: 新闻的本源、比较中西方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的异同。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
第 一 节 新 闻 的 起 源 | 本节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二是新闻的起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1.1.1 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 新闻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人类出现之前,我们这个星球上是没有新闻这种现象存在的。那时的地球上,各类自然现象生生灭灭,变动不居。对这些变动,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虽然也会产生某种反映,但那还不是有意识的传播和反馈。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受传给外界,又有意识地接受外界的情况传递,只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发生。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彼此结成简单的生产关系,以此来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威胁。这样,互相联络,沟通情况,不断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的新信息,以便相应地采取行动。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就是最早的新闻现象。 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口头传播(新闻): 口头传播,又叫口传新闻,是人类最早运用的新闻传播手段之一。在文字出现之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了满足劳动集体共同协作从事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了满足交流思想,图生存求进步的需要,人们创造了口头新闻传播方式。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材料可以证明人类最初的口头新闻的存在,所以关于最早的口头新闻的看法只是一种推论,甚至可能是一种假设。 一些新闻学者认为,原始社会人们的一项主要生产活动是打猎。当一个猎人发现了野兽,通过喊叫或回去报信招呼同伴,或者打猎回来互相叙述打猎的收获和见闻,这就是典型的口头传播新闻。 据史料记载,口头新闻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报告马拉松战役胜利的故事。公元前490年波希战争时期,在希腊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希腊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进犯的波斯军队后。希腊军队的一个名叫斐迪辟的士兵不停顿地从马拉松平原跑到希腊首都雅典报捷,他跑到目的地报喜后就因精疲力尽而死去了。他全程跑了42.195公里。 口头新闻的长处是灵活、简便。消息不胫而走,有广泛的适应性。 2、信号传播(新闻): 信号传播,又叫信号新闻,是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新闻)。这些信号包括烽烟、信号架、敲锣、打鼓等传递方式。 信号新闻较有代表性的是用烽火报信。中国古代用烽火传递消息,可以达到一天传几千里的速度。 敲锣打鼓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方法。在交通、通讯很不方便的山区、农村,这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信号新闻的长处是,传送消息比口头新闻传播方式迅速。但一般只能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报道复杂的内容比较困难。 3、符号传播(新闻): 所谓符号传播,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 以上三种古老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没有过时。 比如:口头传播。直到今天,由于人们需要的新闻信息千差万别,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不能完全满足受众要求,所以口头新闻依然存在。它与其它新闻传播手段并存,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人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大多是指口头传播的新闻。日常生活中的茶馆、旅店、火车、市场等公共场所,都是口头新闻的传播场所。 口头新闻失真度大,容易以讹传讹,人们常以“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对待它,而且在短时期内,传播范围不大,因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小。 信号传播:比如打铃上下课。 符号传播:比如交通标志。 4、文字传播(新闻): 即采用文字作为手段,传递信息。 与上述三种传播手段比较而言,文字传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拓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 由此可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1.1.2 坚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新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脑制造出来的?弄清新闻的起源,对于认清新闻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认为,人类为了及时获取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有效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总之,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与唯物主义新闻起源观相对立,存在着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有两类说法: 一、是“本能说”,他们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是好奇心对远近发生的变化产生无限的兴趣,才有追求、采集和传播新闻的欲望与动力。 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成熟的新闻没有发生在古代,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初期。 二、是“意志说”。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非本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新闻这种现象由意志这种本质的“外化”而产生。 这种“意志说”影响深远,直到我国“”和“”时期,特别是“四人帮”横行时期,就无限夸大新闻的意志作用,鼓吹决定“事实为政治服务”。 |
第 二 节 新 闻 的 本 原 源 |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新闻的本源;二是为什么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含义。 1.2.1 新闻的本源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文章论述:“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1.2.2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陆定一关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向壁虚构,更不能搞“合理想象”。 二、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做到整体上不走样,也做到细节上不掺假。不能因为传播者的好恶而任意删减或增加,更不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中的浮夸新闻,往往是用美好理想代替严酷的现实,起了祸国殃民的负作用。 三、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观众误认为是外星人真的向地球发动进攻,顿时造成社会一片恐慌。1958年我国传媒频频宣传粮食亩产数千斤、上万斤的人间神话,导致人们产生错觉,产生“放开肚皮吃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举动。这些都是将幻想当作事实加以宣传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和可怕恶果。 由此可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
第 三 节 新 闻 的 定 义 |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新闻的定义及其含义;二是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的新闻定义;三是新闻的特点。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辨析中、西方不同的新闻定义,帮助学生正确取其精华。 1.3.1 国内外最有影响的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 国内外的专家对其定义五花八门、形形,至今莫衷一是。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实务派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强调的是“趣味性”和“刺激性”。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博加特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条“定义”,很明显,强调的是“反常”和“剌激”。 紧步博加特后尘的另一个著名的定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瓦利克尔提出:“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对这个定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评论说:“瓦利克尔所以这样强调,因为性、金钱和犯罪——这些是人们(诚然是男子)遮遮掩掩想知道的东西。” 与此类似的还有: 美国康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说:“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美国赫斯特报系记者莱特:“新闻就是要使读者叫‘我的天呀’的东西。” 美国《纽约太阳报》主编查理德纳:“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另一类是新闻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定义。强调的是“时效性”和内容上的“新鲜性”。它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片面夸大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提出的:“新闻就是编辑说是就是的一切事物。”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提出:“东西一进入报业就是新闻,其他未进入的就不是新闻。”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罗尔德?约翰逊说:“凡是报纸印刷的都叫做新闻。”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史密斯说得更露骨:“凡是市新闻组长认为新闻的东西,就是新闻。” 显然,这类定义否定事实的决定性作用,把新闻看成是一种完全按照从业者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解释的东西。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新闻观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反映。 2、认为新闻就是事实。 代表性的说法有: 美国新闻史学家福兰克卢德莫特:“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实。” 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丽耶纳:“新闻是刚发生的和刚发现的事物。” 前苏联新闻学家科尔尼洛夫:“新闻是值得社会重视的新闻事实。” 我国上世纪初著名新闻学家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些说法,强调了新闻的本源,但忽视了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因为客观事物中,并非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 3、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美国新闻学者乔治穆脱:“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后及时的事实报道。”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陆定一的定义。 4、认为新闻是信息的传播。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提出的:“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 1.3.2 国内普遍认可的新闻定义 在我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也是至今普遍认可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理解这个定义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人类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所发生的各种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如果没有事实,就不是新闻;如果背离了事实,那就是谣言。 (2)报道和传播是新闻能够成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值得报道传播的事实,并不等于有了新闻。如果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自然现象的变化,由于不被人知道,没有人了解到真相,更没有人把这个事实传播开来,这件事自然成不了新闻。如果有些事实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很有报道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加以保密,成为不能泄露的情报,除了少数人知道外,其余大多数人一概不知,这类事当然也成不了新闻。 (3)新闻必须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人们每天吃饭这是事实,但不是新闻。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吃饭,这就是新闻。可见新意是使某个信息成为新闻的重要因素。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包括新情况、新动态、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等等。 (4)新闻必须及时。就是说必须注意时效。这是与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那么时效对于新闻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失去时效,新闻就变成了旧闻。 1.3.3 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
第 四 节 新 闻 的 要 素 与 类 别 |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新闻的要素;二是新闻的类别。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诸要素中的必备要素。 1.4.1 新闻的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人们将新闻要素归纳为“五个W”:Who(谁)、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 在这五个要素中,前三个是每条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 1.4.2 新闻类别 新闻的种类划分方法有多种。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按照新闻写作标准来分; 1.4.3 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
第 五 节 真 实 |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新闻为什么要真实;二、坚持新闻真实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必须真实。 1.5.1 新闻必须真实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 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④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1.5.2 真实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职责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
第 二 章 新 闻 传 播 |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传播的三阶段;新闻倾向性的含义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表现;新闻价值的含义和要素;新闻敏感的含义和特点。 二、学习重点: 1新闻的倾向性; 2、新闻价值的含义与要素; 3、新闻敏感的含义和特点。 三、学习难点: 新闻倾向性和客观性 四、授课学时: 10个学时,分为五个教学单元。 |
第 一 节 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二是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三是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传播效果反馈。 2.1.1 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 (一)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二)新闻传媒 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的作用。有传媒,事实才成为新闻并为新闻受众所接受。传媒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 ,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三)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选择,反馈。 2.1.2 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一)选择事实阶段 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 (二)事实转换阶段 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 (三)信息接受阶段 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最后完成。 2.1.3 新闻传播效果反馈 事实能否够成新闻,一个重要标志取决于事实能否作为信息被传播出去。 事实转化成新闻,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它就是新闻报道者及其载体。 其社会流程: |
第 二 节 新闻的倾向性 |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新闻倾向性的含义;二是新闻倾向性的内涵;三是新闻倾向性的表现形式。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倾向性和客观性。 2.2.1 新闻倾向性的含义与内涵 所谓新闻的倾向性,就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性从下面两方面来理解: 一、从报道者(记者)个人来说,新闻是事实通过报道者的头脑所作出的反映。带头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 二、从新闻事业来说,新闻事业受所性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制约,必然带有倾向性。 2.2.2 新闻倾向性的表现形式 在新闻实务中,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制作新闻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 (1)、选择事实。 (2)描述事实。 2.2.3 新闻倾向性与客观性 (一)新闻客观性的含义 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的制约 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客观性决定倾向性,制约倾向性。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与主张,不能脱离事实的性质和含义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不论什么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义的传述和阐发。 [案例] 中国政府对恢复行使主权时的报道 新华社: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大公报》: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专为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新建的大会堂里,英国的米字旗于6月30日午夜24时最后时刻落下之后,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旗升起到杆顶飘扬。压在中国肩头156年的奇耻大辱,此刻,在整个世界的注目之下得以洗雪,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路透社: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史。 美联社: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显然,新华社和大公报的报道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喜悦之情;而路透社和美联社则透露出无奈和不甘。 |
第 三 节 新闻价值 |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价值的含义;二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三是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价值的含义与要素。 2.3.1 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2.3.2 新闻要素 (1)时新性。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内容越新,新闻价值也越高。人们的欣赏习惯是“喜新厌旧”,新闻更是如此。 (2)重要性。指事实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比如:神舟五号飞船、三峡工程。许多获奖新闻,就是其事件本身意义重大。 (3)显著性。指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社会公众人物(歌星、影星、舞星、球星等)——普通人的恋爱和婚姻,不是新闻,但公众人物的恋爱和婚姻则是新闻。 (4)接近性。指事实在地理、心理、职业、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与受众接近。越接近,则新闻价值越大。人们日常读书、看报、看电视,首先关心的是当地的事,熟人的事,或同职业、同年龄、同兴趣的事。 (5)趣味性(包括人情味)。指事实因为新奇,为人们所未料及;或富有戏剧性,情节曲折跌宕;或极具人情味,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因而这类事实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比如:奇闻趣事、社会新闻、曲折遭遇、感情纠葛,等等。 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五个要素中,时新性是不变要素,即每条新闻都必须具备。另四个要素可多可少,但所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的叠加信息量也就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高。 2.3.3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1)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是客观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 这里的客观,一是指事实本身确实包含有这些素质;二是指它能否成为新闻并为受众所关注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2)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 新闻价值要通过传播才能得以证实。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检验。 (3)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
第 四 节 新闻敏感 | 本节要弄清四个问题:一是新闻的敏感的含义;二是新闻敏感的特点;三是新闻敏感的判断标准;四是新闻敏感的作用。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敏感的含义;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2.4.1 新闻敏感的含义 所谓新闻敏感,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2.4.2 新闻敏感的主要特点 (1)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2)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既不因一般人的熟视 无睹、司空见惯而忽略事物变化的真正意义,也不因某些人的过分好奇而表现出“过敏 ”反应,把普通事实当做新闻事实。 (3)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能够随时根据所观察到的事物变化 调整思路,打破定见从事物细微的“风吹草动”中敏脱地推断出事物潜在的重大变化。 2.4.3 新闻敏感的判断标准 (1)看某个事件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2)看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重要程度的大小; (3)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大新闻; (4)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记者已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 2.4.4 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有新闻敏感; (2)从众多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有新闻敏感; (3)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需要有新闻敏感。 |
第 五 节 事实和受众在传播中的作用 |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传播模式;二是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5.1 新闻传播模式与途径 (1)新闻传播模式 ①单向传播:指信息传递方向仅仅是从传播者(新闻机构)传向受众。 ②双向传播:指信息传递方向既有传播者传向受众,也有受众传向传播者。其中受众向传播者的信息传递,称之为信息反馈。 (2)新闻传播途径 新闻事实,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传到受众:一是通过新闻机构——即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二是听别人告诉——即通过体传播和亲身传播;三是自己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 2.5.2 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传者与事实 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在现代,主要指大众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及其记者和编辑。在现代社会,这个中间媒介——新闻传者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定的组织机构。他们在使事实成为新闻这一点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传播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传者与受众 受众又称受传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数量比传者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社会的人,都是受众。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传者,也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它们之间任何一方失掉另一方,都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不过,这种相互依存性,只能静态地确立它们的存在位置,还不能完全解释它们在新闻传播的动态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指向的、自觉的社会性活动。传者在传播时,无法改变事实。但是,传什么,怎么传,传者却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接受主体,同样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受众拥有自己选择新闻媒介与内容的权力,从而反作用于传者,构成对传者的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是一种对立统一,其结果是必然相互协调互相适应。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从新闻传播的运作实际看,传者和受众双方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并帮助对方进行自我调整,来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2.5.3 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 (一)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 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它非传播不可。 (二)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 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受众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新闻:客观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权。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 |
第 三 章 新 闻 事 业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的报纸,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规律。 二、学习重点 1、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2、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我国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现状 四、授课学时 4个学时,分为两个教学单元。 |
第 一 节 古代报刊 | 本节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国外最早的报刊;二是我国最早的报刊。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邸报。 3.1.1 国外最早的报刊 公元前100年,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时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时间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3.1.2 我国最早的报刊 我国古代的报纸是——邸报,有据可查的年代是唐代。邸报的内容:朝廷的政令、官吏的升降任免和臣僚的奏疏等宫廷信息,传播范围是分封在各地的皇室贵族和各级政论官吏。它是封建统治者的喉舌。 |
第 二 节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 本节要弄清五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产生的萌芽时期;二是新闻事业的成熟时期;三是早期资本主义报业;四是资本主义垄断报业;五是中国的近代报刊。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和成熟的标志。 3.2.1 新闻事业产生的萌芽时期 (1)手抄新闻的含义和产生的背景 所谓“手抄新闻”,是指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消息报道。 它产生于15世纪的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雏形状态。在中世纪末叶,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航海业发展起来。威尼斯成了当时最大的贸易港口。当地的商人、银行家等为了做生意,需要了解船期和各地行情以及一些社会情况。这时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专门替他们打听这些情况,然后写在纸上以书信形式寄给需要的人,收取一些费用。后来,需要的人多了,他们就把同一内容抄很多份分寄。这就是所说的“手抄新闻”。 (2)“手抄新闻”的特点 “手抄新闻”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形式多为一张单张新闻纸,不编排;其二,内容多是轮船启航、到达时间和各地行情,也登一些影响贸易的政治情况和战争消息;其三,服务对象主要是商人、银行家和一些有财势的贵族。 (3)出版“新闻书” 商品经济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使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大西洋沿岸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相继出现了手抄新闻。到17世纪,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期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首先出现了刊期为半年、以书籍形式出现的印刷品—新闻书。 3.2.2 新闻事业产生的成熟时期 取代手抄新闻和新闻书的是周报和日报。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周报由邮局发行,既零售也可订阅。读者可以综览一周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办报人可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1660年,以周刊形式在德国出版的《莱比锡新闻》,三年后由周刊改为日报,这是新闻史学家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英国直到1702年才出版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 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正式诞生。 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 ①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 ②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 ③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④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 ⑤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3.2.3 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 早期的资本主义报纸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登的内容大量是经济新闻以及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政治、军事新闻。 随着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斗争的日趋激烈,资产阶级内部斗争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自觉地运用报纸作为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武器。出现了“政党报纸”。进入“政党报纸”时代——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 3.2.4 资本主义垄断报业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下次向垄断,报纸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大众化报纸有的被挤垮破产,有的被收买兼并,垄断报团(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 近20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P59 20年前,美国共有报纸约1760家,到1998年,报纸只有1500家,减少了260家。其中,发行量不足5万份的有1300家,发行量5-10万份的有125家,发行量10-25万份的有40家,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不足30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甘乃特报团。1971年,它拥有日报37家,到1979年发展到80家,增加了一倍多。1976年是美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它一次就收购了斯派德报团13家报纸。1999年,在美国十大媒体年收入最多的前10名,甘乃特名列第七;在前20位报团排名中,位列第一。它已不再是昔日单一经营报纸媒介的集团,除了拥有74家日报、62家星期日报外,还朝着媒介产业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拥有21家电视台、一个新闻社、1家杂志以及北美最大的户外广告公司。 3.2.5 中国的近代报刊 我国近代报纸出现于19世纪初。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马来半岛——马来西亚)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考》,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 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第一个用中文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动联系的,如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宣传西方民主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机关报是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 |
最全!新闻学概论 复旦版 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4-11-06 13:3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07年真题
- 下一篇: 新闻传播学有哪些专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