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8月份以来,我国猪肉市场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本文拟从蛛网模型理论出发,分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以及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猪肉价格蛛网模型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猪肉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扬趋势。今年5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集市猪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0.37元每斤。2010年10月,该数据就上涨为12.38,涨幅近20%。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8月2日,沈阳市精瘦肉零售价格为22.2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32.13%。与高企的CPI数据一样,猪肉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蛛网模型与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1.蛛网模型的基本理论
蛛网模型是经济学家Kaldor在研究商品市场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时涨时跌、时增时减交替变化规律时提出的,它是考察市场均衡恢复与稳定条件的理论。它用供求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因而调节其供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商品其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是就会发生不同波动情况的理论。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即供给函数为,表示一个时期的供给量是前一期价格的函数;商品本期的需求量决定于本期的价格,即需求函数为,表示一个时期的需求量是本期价格的函数。根据以上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联立方程式来表示:
价格与产量波动的类型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大小,这也可以看作是弹性理论的应用。在上述函数关系假定下,根据商品供给、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和产量的周期波动有三种情况: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
2.蛛网效应对猪肉价格变动的影响
我国猪肉市场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因此,猪肉市场呈现发散性蛛网的态势,经常出
现周期性的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我国的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猪肉占肉类比重的65%。所以,猪肉基本可以认定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上有着相对的刚性,价格几乎无法抑制需求。而我国养猪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大型的规模化养殖场所占的比例不到20%,仍以广大农民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市场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盲目性大,由于其进入与退出市场的成本低、速度快(一般仅为一个生产周期),养殖户面对市场波动往往齐上齐下,造成猪肉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近20年以来,我国猪肉价格一直处于波动之中。
(1)1991年至1993年期间, 养猪业亏损。1991年至1993年期间我国经济不景气, 人民收入不高,消费逐步下降,当时我国生猪的品种质量差,主要是脂肪型和兼用型。内销有限,出口量受到限制,生猪上市量远远大于需求量,此期猪粮价比例为4.726∶
1 。
(2)1993年10月至1994年7月期间,养猪业盈利。此阶段经济保持良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生猪价格保持相对平稳,国民消费提高加之受到前一段时间生猪价格影响,生猪存栏不足,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升。盈利时间持续9个月,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此期猪粮比例
为6.213∶1。
(3)1994年7月至1996年1月是市场波谷,波谷持续了18个月,此期猪粮比例为4.682∶1。
(4)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 又是一个波峰,这次养猪盈利空间是相当的大,波峰持续了19个月,猪粮比例为6.927∶1。
(5)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是市场波谷,波谷持续了17个月。这一周期相对平稳, 没有太大的浮动。此期猪粮比例为4.954∶1。
(6)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为市场波峰,持续19个月,猪粮比例为6.248∶1,波谷从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波谷持续18个月,猪粮比例为5.417∶1。
(7)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为市场波峰,波峰持续23个月,这是有记录以来波峰持续时间最长的1次。
(8)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又为市场波谷期,其中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底为谷底期。由于上次市场波峰持续时间近2年,激发了养殖场( 户) 的养猪热情,市场供给大幅上升。在
此期间我国生猪生产基地之一——四川省发现了生猪感染链球菌病,导致大量的猪肉积压。价格战爆发,生猪、猪肉价格一降再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
(9)2006年11月份至2007年8月为市场波峰。由于受2006年上半年养猪效益比较低的影响,加上粮食价格的攀升,运输费用上涨,猪肉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猪肉价格因此节节攀升。
(10)2010年6月至今猪肉价格又开始出现大幅上涨。受09年末的暴雪暴雨天气影响,生猪养殖成本上升,而同期需求量确不断攀升,导致价格开始上涨。
3.蛛网模型的修正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蛛网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根据该模型,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样,上一期的价格同时也就是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而事实上,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由预期价格(即上
一期价格)所决定的产量。这种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的不吻合,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但是,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者从自己的经验中,会逐步修正自己的预期价格,使预期价格接近实际价格,从而使实际产量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量。
我国猪肉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是城镇居民,而生猪的主要供给者是分散的农户。由于空间距离较远、文化程度较低、人数比较分散、信息渠道缺乏等原因,导致搜寻信息的成本太高,农户对市场价格的预测能力很低,他们对生猪的养殖完全依据上一期的价格,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当市场形势看好,养猪效益较高时,就会蜂拥而上;形势严峻、效益下滑时,养猪农户又会一哄而散,造成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在来来回回的市场波动中农户承受损失,消费市场的稳定大受影响。只有那些具有多年生猪养殖经验的人,才能对市场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根据预测到的猪肉价格走势指导其养殖行为。要想降低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必须建设多渠道的信息供给机制,降低信息的搜寻成本,增强生猪的养殖者对市场的预测能力。
二、猪肉价格波动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猪肉产业延续着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传统,产业链包括 “饲料供应—良种供应—生
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分销—猪肉深加工”环节。因此,猪肉价格波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消费者、饲料供应商、生猪养殖者、屠宰商、分销商和猪肉深加工企业。其中,最直接的相关者应为消费者和生猪养殖者。为了简便起见,本论文主要以近期的猪肉价格上涨为例,分析猪肉价格上涨对消费者和生猪养殖者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对消费者和生猪养殖者的影响可以参照猪肉价格上涨的分析。
1.猪肉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
在我国肉类的消费结构中,猪肉占的比例很大,为65%。因此,对很多消费者来说,猪肉的可替代性很小,不存在完全替代品。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上升,福利水平下降。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消费者效用的变化来表示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变化。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1)消费者剩余分析
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愿意对某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
由于国家冻肉收储规模扩大,加上养殖成本的上升和口蹄疫、猪蓝耳病疫情造成的防病成
本上升,猪肉价格因此节节攀升。如图1所示,随着供给曲线不断的向左移动,猪肉的供给量由Q2减少到Q1,价格由P1上升到P2,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面积为P1P2E1E2。
(2)消费者效用分析
若假设猪肉价格上升的时候其他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则预算线AB〞将以A点为轴心向里转动,对应的消费者均衡点由E3点移动到E2点和E1点。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在不断的减少,由U3减少到U2和U1。
2.猪肉价格上涨对生产者的影响
在生猪销售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同时上涨的情况下,涨价前后农户生猪养殖的收益变化主要取决于生猪销售收入增加额与生猪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加额之间的比较关系。当生猪销售收入增加额大于生猪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加额时,生猪养殖户在此次生猪、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益;当生猪销售收入增加额等于生猪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加额时,生猪养殖户在此次生猪、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没有受益,也没有受损;当生猪销售收入增加额小于生猪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加额时,生猪养殖户在此次生猪、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损。
三、猪肉价格波动的对策分析
1. 努力转变生产方式
目前,我国养猪业还没有摆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高层次体系,即规模养猪场(户)—龙头加工企业—专营连锁店和超市专柜;另一个是低层次体系,即小规模养猪场(户)—定点屠宰—农贸市场。高层次体系代表了现代养猪业的生产方式,具有高度的组织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是原料价格要比散养使用的原料价格低,其次是生猪大量的出栏要比散养卖的价格高。再次,管理比较科学,免疫制度严格,猪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疾病,饲料报酬高。而低层次体系代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低层次体系中,由于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生产批量少、质量无保障,标准不一,信息不畅,供货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基本上处于待客上门收购、依靠商贩运销的状态,不仅产品不能顺利进入市场,而且在价格上往往受商贩的左右。在以上两个层次生产体系中,低层次体系还占主导。因此,要保持养猪生产持续发展、猪肉价格相对稳定,必须努力转变生产方式,积极促进养猪业从低层次体系向高层次体系转变。
2.建立肉类风险基金
目前,我国对生猪产业投入相对较少,处于生产自我发展,风险自我承担的自流发展状态。养猪业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畜禽疫病的影响,风险较大,政府应加大对养猪业的投入,拿出资金,建立肉类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扶持生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完善肉类储备制度,支持和促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质量认证和肉类出口企业的发展。通过扶持建立一批标准化的生猪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类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增强我国肉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大力发展生猪期货市场
农产品期货市场是进行标准化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买卖的期货合约是未来交易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通过众多供需者的价格竞争发现未来的价格。用这种价格来指导农业生产,可避免价格引起的产量波动,并由此减缓或消除农产品市场上的蛛网波动。
4.完善猪肉储备制度
猪肉储备,既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养猪基地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国家肉类储备办法,应对突发事件和扶持生产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但尚缺乏调控肉类市场的能力。应探讨建立活体储备与肉类储备相结合,活体常年储备与临时储备相结合的机制。国家应在肉类活体储备的基础上,设立临时肉类储备金,在肉类产大于销时,储备部分分割肉,减少市场压力,缓解产销矛盾。同时,省级肉类储备,应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尽快实施地方肉类储备,为调节肉类市场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斯琴 申倩:我国猪肉价格阶段性变化的“蛛网”理论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曙光 乔光华: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v/jgjc/default.htm
[5]搜猪网. www.soozhu/column/5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