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专项训练】
模块一:修辞技巧
一、类型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
(一)比喻手法
·注意点一: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错误类型】
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教师节句子简短
猜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
·注意点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例】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________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在崎岖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
正确的比喻句子:
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出现“像”、“若”、“好似”等比喻词)
暗喻: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
比喻的作用(诗词赏析或者阅读理解常出现的体型)
⑴化平淡为生动 ⑵化深奥为浅显 ⑶化抽象为具体
【小练习】
下列各项中,属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_____
A. 我常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墨眼镜观察世界。
B. 各种想法在脑子里像火花似地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C. 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D. 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像小时候那样,一味贪玩,好动。
(二)比拟手法
常见为拟人:把物拟作人。
【例】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易混淆:比喻和拟人之间的小区别
·比喻重在喻体一定会出现,拟人是拟体不会出现。
例1: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比喻)
例2: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
(三)、借代手法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拥雷峰指代做好事的人。)
例2: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形象代本体)
(四)、夸张手法
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扩大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的夸张: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五)、设问手法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
例1:小明考了多少分?当然是一百。(自问自答)
学生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反问手法
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例1:战士们怎么会不知道抗日战场的危险呢?
例2:刘胡兰难道不知道出卖共产党就能活命吗?
易混淆:设问反问的区别。
·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七)、对偶手法(追求结构的相同)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
·严格的对偶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第二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
宽泛的对偶句: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值得珍贵的昨天?记忆是心的网络,连接着多少令人回忆的往事?
(八)、排比
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表达相关内容的修辞方法。 (结构相同的句子必须为三句以上。)
例1:长白山的雪真白啊,白的让你感觉不到其他的颜,长白山的雪真厚啊,厚的可以覆盖住树苗,长白山的雪真大啊,仿佛那是天使撒下的鹅毛。
例2:天上的云真多啊,大的小的,圆的扁的,厚的薄的,密密麻麻地遍布在天空中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像是要把天空填满似的。
例3:西安的华山真奇啊,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又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真是奇峰罗列,姿态万千。
【拟真小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彩明丽,倒映水中。( )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
模块二:句子类型
1、陈述句:指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如:下个星期,我们要举行毕业考试。
2、疑问句:指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的句子。(包括:反问句、设问句)
如:你明天能到我家来吗?可以。(设问:有问也有答)
难道今天不是星期一吗?(反问:问中有答案)
3、祈使句:指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表示其实与其的句子。
如:把你的铅笔接我用一下。
4、感叹句:指表达浓厚感情,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如:学校的环境真美啊!
一、陈述句与反问句
(一)陈述句改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即明知故问。 结尾时正常情况用问号,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用感叹号。】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者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加“怎能、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3.在结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小练习】
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3.读了这个故事每个人都会受感动。
4.失败了还得干,不能知难而退。
5.海上日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者将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将句中肯定词或否定词前的“怎能、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去掉;
3.去掉结尾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小练习】
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 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2.江南风景如画,怎比得上我的家乡美呢?
3.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4.霍金先生,病魔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二、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
(一)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的方法
1.改标点:将句子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冒改逗去双引)
2.改人称:把句子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你们)应认真分辨“你”“你们”在句中指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换,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变也可(一改三,我改他;第二人称若出现,特殊情况巧转换)
3.查:检查句子的表述是否合理通顺。
例句: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鲁迅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小练习】
将下列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
1.李晓玲对王虹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
2.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3.父亲对孩子们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二)间接叙述改直接叙述的方法
1.改标点:将句子中的逗号改为冒号,加上双引号.
2.改人称:把句子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3.查:检查句子的表述是否合理通顺.
例: 李松说,他做作业虽然准确率高,但速度太慢。
李松说:“我做作业虽然准确率高,但速度太慢。”
【小练习】
将下列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
1.贝贝说,她家养的小花狗很通人性。
2.陈宁说,他之所以天黑还要走这条小路,是因为锻炼自己的胆量。
3.老师叮嘱同学们说,过马路一定要走人行横道。
三、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方法: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时,可以在句前加上“谁也不能否认”或在句中加上“没有一个不、不得不、不能不、非…不可…”等双重否定词,其余内容不变。
四、陈述句和感叹句之间的转换
方法:将陈述句转换成感叹句时,可以在句中加上“多么、太、真”等词语,句末加上“啊、
呀”等于其助词,并将句末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五、修改病句
【1.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 2.掌握修改的方法 3.懂得修改病句的原则】
复习重点: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修改病句
复习难点:分析病句的病因
【修改病句的步骤】
读句子→病因→用修改符号或空白处修改→修改句子尽量在保留原句的基础上,不要造新句子→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是否通顺。
【火眼金睛病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早上,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轻松的步子向学校走去。一边走,一边想:小明生病了,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学校的,错过了活动真是可惜。一进校门,我就
发现快开始了。我们六年级两个班分别在教室里和球场上举行了篮球比赛和智力比赛。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赢了,同学们兴奋地张牙舞爪,老师也很十分高兴。
1、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轻松的步子向学校走去。(搭配不当)
2、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学校。(前后矛盾)
3、我就发现快开始了。(成分残缺)
4、我们六年级两个班分别在教室里和球场上举行了篮球比赛和智力比赛。(语序不当)
5、同学们兴奋地张牙舞爪。(用词不当=搭配不当)
6、老师也很十分高兴。(重复啰嗦)
·总结常见病句类型
常见5种:【搭配不当、前后矛盾、成分残缺、语序不当、重复啰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