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文阅读 课堂实录
一、诗歌导入,融入情境
教师活动】:播放配乐PPT (诗歌原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常说诗言 志,你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 甲。”诗人托菊花冲天的香气,来赞美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无畏。“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托坚韧顽强的岩竹, 来言说自己藐视俗见之志。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 颜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借一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它们历经数百春 秋的洗礼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其实,在现当代散文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写作手法。郁达夫曾说:散文就是“一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借助“一粒沙”和“半瓣花”等物,来达到“见世 界”和“说人情”的抒情目的,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托物 言志类的散文。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调动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储备,理解诗歌内 容,融入诗情画意的氛围之中。
二、品读形象,把握特点
(一)解题入文
1.【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内文章《白杨礼 赞》,从课文标题来看,哪个词语体现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呢?
学生活动:回答——礼赞。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请用原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回答。
学生活动:浏览原文,回答——因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二)品“物”之外在形象
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呢?
学生活动: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句总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富有动感,它的奋斗结果 就是两个“笔直”。
(2) “它的干笔直,像加过人工”,“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 斜出”;“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而有银的晕圈”“泛出淡青 ”;“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这些语句从干、枝、叶、皮、高等角度描写了白杨树外在形象的不平凡。
2.【教师活动】: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锁定原文第5段,比较准确地作答。教 师注意在学生作答后予以肯定。
3.【教师活动】:提升——这是一棵力争上游的树,这是一棵倔强挺立树,这 更是一棵参天耸立,站成用永恒的树。
要求朗读——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声音,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学生活动★:男女生分层次朗读。
4【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注意“绝无”“绝不”“几乎”等词语的重音,让学 生通过朗读进步一感受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分男女生朗读。女生朗读第5段第 一层,男生朗读第5段第二层。
评价学生朗读——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一棵棵笔直向上的白 杨树,它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三)品“物”之外部环境
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既然是礼赞白杨,为何不直接写白杨树,而花 很多笔墨先描写高原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2【教师活动】:点拨——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可能稍有困难,教师注意适当点 拨:(1)抓住“单调”“惊叫”等词,感受到作者前后情绪的巨大反差——由低沉转 为高昂,从手法上说叫欲扬先抑。(2)抓住数量词“一排”“三五株”“一株”,数量在 递减,但是震惊之情却在陡增。
3.【教师活动】:归纳——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更能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 形象。写高原景,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 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欲扬先抑、曲折有致。
(四)品“物”之内在精神
1.【教师活动】:提问——作者除了从生长环境、外在形态两方面外,还从哪 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呢?
学生活动:浏览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屈与挺拔”等词语刻画出白杨树的精神品格。
2.【教师活动】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锁定原文第7段,比较准确地作答。教 师注意在学生作答后予以肯定。
提升——白杨树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的精神美让人为 之倾倒,
为之赞叹。好一个“树中的伟丈夫”!
三、感悟精神,理解情感
(一)把握“物”之情感
1.【教师活动】:过渡——众所周知,托物言志散文重在“言志”,就是来表达 作者的情感。那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赞美白杨树。
2.【教师活动】:追问——作者除了礼赞白杨,还赞美什么呢?
★学生活动★:回答——①北方守卫家乡、坚持抗战的农民。②质朴、坚 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教师活动】:要求朗读——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活动★:个体朗读,领悟情感。
4.【教师活动】:指导朗读——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1)“极”、“极强”等词 的重音。(2)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的停顿要稍长,留给听者回味的空间。
(二)理解情感缘由
1.【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能理解作者还在赞美人及其精神,太棒了。 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能说说:
追问——文中是如何将白杨的特点与北方农民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进行关联 的呢?请在原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默读,勾画原文,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
(1)聚焦第7段四个反问句。
(2)四个反问句的内涵: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二 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 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
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 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众的精神和意志。
(3)四个反问句的作用: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构成排比,通过情感强烈的 排比句来解释文章中物与情的内在联系,将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推向了顶 点。
2.白杨树的特点【教师活动】:学生回答此问题会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点拨:(1)反问 句、排比句的作用,即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深思,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增强文 章的气势。(2)四个句子一定要逐句品读,①由物及人一②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一 ③人的特点一④精神特点,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3.【教师活动】:播放PPT (语段)及音乐,提问——请全班同学带着情感齐 读这四个反问句?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4.【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注意:(1)反问句的语气语调;(2)排 比句逐渐加强的音量。(3)“至少”、“竟”、“又”等词语的重音处理。
5.【教师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走近了白杨树,走近那个抵 御外敌的战争年代,更走入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中。这棵白杨树必将在我们 的心田上屹立不倒。
四、方法总结,思维提升
1.【教师活动】:过渡——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环境、 外形等方面“礼赞”白杨树,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我们刚才围绕“礼 赞”,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学习此类散文的普适性方法。回忆我们刚
才的学习过程:
提问——请总结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
学生活动:回顾课上学习内容,借助板书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回答。
学生回答内容——
1.明确“物”的特点(外在形象(外在环境)、内在精神)。
2.理解“物”与“志”间的内在联系,即两者间的相似点。
3.领悟作者寄予所托之物上的情感。
2.【教师活动】:学生经过思考后,结合板书的内容,应该可以大致总结出方 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板书上的关键词:“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物与人 的内在联系”“情感”等,借助这些关键词,学生更容易总结出方法。
播放PPT (方法总结),板书。
五、以一带多,比较整合
(一)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课内文本《白杨礼赞》, 把握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基本特点,并从中总结出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 接着,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两篇课外托物言志散文的代表之作:《闲读 梧桐》和《好一朵木槿花》。
布置任务——用边默读边勾画的方式阅读《闲读梧桐》和《好一朵木槿花》, 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阅读方法,借助表格的框架自主学习这两篇文章并完成表格 内容。
外在形象
内在精神
“物"与'’志"的内在联系
作者情感
《闲读梧桐》
《好一朵木槿花》
学生活动:默读、勾画原文,先独立填好表格内容。
(二)小组内部交流
2.【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学生默读勾画,完成表格的情况。
组织讨论——同学们的表格内容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 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看看能否形成共识呢。
学生活动:小组内组员互相交流讨论。
2【教师活动】:小组交流时,教师走入小组中进行点拨:(1)在原文中勾画 出关键语句;(2)抓住概括性的词语品读语句;(3)注意情感的多层次性。
(三)小组汇报交流
1.【教师活动】:提问——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2.【教师活动】:将组员完成的表格内容投影至大屏幕。
学生回答内容——
《闲读梧桐》
(1)外在形象:①第3段“大” “合抱之粗”“伟丈夫” “高大” “矜持的少 女”“繁茂的叶子”概括出:高大秀美。②第4—5段,写初秋和深秋中,爬山虎 已落叶,而梧桐仍“笑对风霜” “伸开高冠……”,概括出:枝繁叶茂。③第7段, 一夜寒潮冷雨之后,树叶凋零但仍有“虬树挺干”。
(2)内在精神:分别对应上面分析的外在形象:①顽强从容。②不畏寒秋、 荫庇一方。③一身傲骨,勇于抗争。
【教师活动】:以上两方面,学生可以直接从原文中出,或者稍加概括即 可回答。教师需注意的是:(1)学生的特点是否全面;(2)概括的用词是否准 确。
(3) “物”与“志”的内在联系:①通过上面的品折,从眼前的梧桐形象中 发现了它人一样的性
格。面对风雨中的梧桐,引起对亲人音容及往事的浮想,“闲 读”中触动了亲情:第7段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 “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 第10段,读懂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 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 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 大度!”梧桐之所以能在寒潮冷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它在抗衡自然的同 时又顺从自然的周而复始的规律,洞悉自然的同时,又糊涂自然。它从容、大度、 宁静、虚空,是一种大彻大悟!此时也是读懂了外祖父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