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3.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写法,理解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白杨树的特点(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
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重点讲读第四段、简略讲读第二段、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