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白杨礼赞》笔记
《白杨礼赞》教学笔记
一、导入。
1.简介作者及作品。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解放前,他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其中有不少的战斗岁月。解放后,他担任了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并写了许多新的作品。《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散文。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学生齐答:用它来歌颂北方农民),尤其是作为抗日根据地的西北敌后战场的广大军民,并以此勉励广大读者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形后齐读、指名学生读相应的段落。
白杨树的特点3.介绍“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讲析课文。
树的?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文中关键词语列出提纲。作者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
2.讲析第二段。学生齐读后思考:作者为什么开篇就点明了赞美白杨树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起笔便把白杨树放在一个典型环境中,并加以生发和提炼。作者突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强”和“伟大”,这样被白杨树的不平凡衬托的就更加突出。
3.讲析第三段。学生齐读后思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对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所以选择了黄土高原作为背景加以烘托,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讲析第四段。学生齐读后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讨论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的形貌活灵活现的摆在读者面前,“一律”、“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紧紧靠拢”、“绝无旁枝”这些词语都用了双引号加以强调,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讨论明确: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白杨树的外形美。本段中“那”是指白杨树,“这”是指“贵族化的楠木”。两种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本段中两次提到了“楠木”,
第一次是陪衬作用,第二次是加强对比的作用。
5.讲析第五段。学生齐读后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黄土高原?讨论明确:作者不仅仅在写白杨树,更确切的说他是在礼赞白杨树,他要把赞美之情推到高潮。黄土高原的描写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道出了其生长的典型环境以赞美白杨树就是赞美北方抗日军民。
6.讲析第六段。学生齐读后思考:本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讨论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伟丈夫”、“正直”、“朴质”、“严肃”这些美好的词语为揭示主题做了铺垫。“伟丈夫”即伟大的人物,这里是指白杨树。“伟丈夫”这个美好的词语用在了白杨树上,其用意是什么?讨论明确:揭示主题。“象征派困厄诗人的脾胃”,这里的“脾胃”即喜好、倾向。“这一类的人们我们在抗战中体验过来着”,这里的“这一类的人们”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体验过来着”说明了什么?讨论明确: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必定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兴国兴邦的历史重任。
7.讲析第七段。学生齐读后思考:本段中作者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讨论明确:作者还在
歌颂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本段中作者把白杨树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直贯穿于文章之中,由浅入深,由弱到强,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来。
8.讲析第八段。学生齐读后思考:本段中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讨论明确:作者还在激励人们和白杨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去面对战争,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风貌和伟大气魄,激励人们去争取自由和解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