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刘宓庆先生所提出的“风格符号体系”理论运用于对《白杨礼赞》原文本及两个译文的分析,从 “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的角度探讨《白杨礼赞》文中的 “移情”修辞及其英译,从而寻求中国散文英译的特点和重点。
【关键字】移情;形式标记;非形式标记
一、前言
散文的翻译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达原作者的情感,原作的风格,原文的哲理,这些都值得译者思考及译论家不断的研究。笔者意在通过对《白杨礼赞》英译的分析,来探询散文翻译的难点。
二、散文的界定与特点
英汉语对散文的界定并不完全相同。冯庆华指出“五四运动后,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其范围虽大为缩小,但仍包含广泛,有记叙性、抒情性和议论性散文。”(冯庆华,2002,第159页)而在英语中散文的范围也很广,王佐良指出:“评论、报道、游记、传记、书信、日记、小说、戏剧等等都是散文。有时小品文或杂文(essay)也称散文。”(王佐良,1987,第430页)如果说在翻译中强调文体一致的原则,那么我们这里所谓的“散文”应该是狭义的散文,即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狭义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即“体物言志,形散神聚”。这也为散文翻译,即不在同一语系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制造了障碍。
三、散文翻译的风格论
多数译者认为散文的风格难以传达。而在翻译中,散文的风格比文字的传达更为重要。刘宓庆指出:“风格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模糊性很强的行文气质或素质。……。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志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文章的风格才能显现,从而使风格意义成为可知。”(刘宓庆,1999, 第220页)他在此书中将风格的符号体系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形式标记是通过文章的用词、句法、修辞、章法结构等可以表现出来的白杨树的特点,而非形式标记风格符号系统也并不完全是缥缈不定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