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这篇散文的作者老舍,选自《内蒙风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
2、草原写的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人民情深似海,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作用:点明中心,扣回主题。
5、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6、特殊字的部首:
  勒(革)  貌(豸)  羞(羊) 
重点段分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
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会写括号中的词。
2、划线①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比作(白的大花)。
划线②句用(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小丘线条的柔美)。
划线③句是(拟人句),这样生动鲜活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
3、直接抒发作者胸臆的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借物抒情的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白杨
1、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课文题目的特点是(以事物名称为题)。以(白杨)为线索进行叙述的。
白杨树的特点3、白杨树的特点:高大挺秀、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4、白杨树的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重点句理解: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句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2)“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是爸爸借白杨的特点,表达了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
疆的远大志向。
3)这段文字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深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记住括号里的词语。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二)次沉思,他在(思子女、思未来)。
他在想(爸爸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们的未来。)
3)文中“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和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4)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