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
与数码档案的构建
朴原模
(韩国亚太无形遗产中心
研究调查组)
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朴原模(1966—),男,韩国人,韩国亚太无形遗产中心研究调查组组长。
摘要:1962年以来,韩国政府主持进行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从负责单位来看,韩国有关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由文化财厅无形文化财科负责;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指定调查,则主要由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来进行。从记录方式来看,主要有文字、相片和影像三种,各自都经历了技术
进步,记录质量不断改进。从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2年制定、公布文化财保护法到199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移交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的时期,主要是国家指定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指定调查以及对此项目的16mm 纪录电影制作;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重要内容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之记录工程,记录手段从电影装备变换为广播装备,使用ENG 摄像机或使用转播车拍摄,更为详尽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到来的是记录工程的第三阶段,主要目标是利用数码技术,谋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样的记录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数码;档案中图分类号:G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09)04-0022-04
2009年7月第17卷第4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Jul.,2009Vol.17No.4
一、前言
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要求成员国筹划并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记录、研究、保存、保护、
宣传、弘扬、传承等的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里,记录工程的目标和意义在于以资料的形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有助于了解其变化过程。
韩国早在1962年就制定并公布了《文化财保护法》①,开
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文化财保护法》不仅有关于指定与管理文化遗产的规定,还有关于以文化遗产原形保存为目的的记录工程的规定。如第33条第1项明确规定:文化财厅长与有关市长、
郡守、区厅长及管理团体长官应制定国家指定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及变更内容的相关规定。同法之施行规则第3条规定:指定文化财的同时应存簿备置有关项目的资料。施行规则第2条规定:对于国家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应制作资料存簿,备置录音物、摄像物、乐谱、剧本及保存状况相片。另外,依据《文化财保护法》的无形文化财之指定陪同指定调查,对指定项目采取以保存与普及为目的的制作记录书籍与纪录片等措施。
韩国文化财厅与其直属单位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及记录工程。1962年制定并公布《文化财保护法》以来,韩国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管
理部门开展了许多调查工作。目前有关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由文化财厅无形文化财科负责。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指定调查,则主要由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来进行。该所不仅对指定无形文化财实施具体的调查和记录工作,而且还负责对非指定无形文化财及民俗进行综合调查。下面依据文字、相片和影像三种记录方式的不同,概括介绍韩国文化财厅及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的内容和成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具体的载体,因此相比有形文化遗产就更容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中迅速消失。这样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则不仅有助于了解易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变化趋势,而且还可以在其传承断绝后作为复原工作的重要依据。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定调查制作的文字报告书和调查过程中获得的音像及相片资料,二是以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及记录工作为基础制作的调查报告书、记录书籍和纪录电影,三是在全国范围对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后整理的综合报告书。
文字类记录在初期阶段使用锉版印刷,现在则使用电脑录入。音像类记录在调查初期使用磁带、卷轴带以及DAT,现在则多使用声音记录装置,专门录音工作在初期使用密纹版,现在使用光盘(CD或DVD)。相片类资料主要有黑白与彩相片及幻灯胶卷,最近还有用数码相机制作的数码图像等。影
像资料初期使用16mm电影胶卷,现在使用贝塔带。
(一)文字类资料
1.无形文化财调查报告书(指定报告书)
1962年《文化财保护法》制定以来,有关人员对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进行调查,从1964年起提交调查报告书,初期采取锉版形式印刷,后来以活字形式印刷,到2007年5月第289号调查报告书发行。无形文化财调查报告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申报指定的理由、项目的历史概括、试演及演戏过程、传承人的经历等。调查报告书是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时所依据的最基本资料,文化财委员及文化财专门委员调查后提交给负责指定审议的文化财委员会。
2.文化财大观之无形文化财篇与重要无形文化财解释
文化财管理局从1983年开始发行以图版为主的重要无形文化财大观系列图书,1984年以来依据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陆续出版音乐篇(1984)、游戏与仪式篇(1985)、戏剧篇(1988)、工艺篇(1988)、舞蹈·饮食·武艺篇(1990)等,1996年发行了文化财大观之重要无形文化财篇之增补篇。文化财大观系列以图版为主,对所记录的各个项目加以解释说明。
3.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图书
为保护与传承重要无形文化财,国家从1996年起开展记录工作,与拍摄纪录电影同时发行记录书籍,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记录相片。除了2000年、2001年由文化财厅负责外,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从记录书籍发行之初开始至今一直负责此事,预计将持续到2010年。该书籍详细叙述有关项目的历史背景、整个试演过程及传承现状等内容。截至2008年1月共发行了91本。
4.无形文化财调查报告书(研究报告书)
这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随着无形文化财调查研究工程出版的系列图书,始于1979年。主要以音乐及舞蹈项目为主,包含部分有关巫俗的项目。还有同样以此工程为基础尝试对无形文化财音源进行目录化及分类化工作,如《无形文化财有关机关录音资料综合目录》、《无形文化财录音资料分类别目录》、《韩国传统音乐资料分类法》等。
5.韩国民俗综合调查报告书
从1968年到1981年文化财管理局委托韩国文化人类学会按地域进行民俗调查,之后共发行12本报告书。调查包括全国12个地方的社会、民间信仰、产业技术、衣食住行、民间艺术、岁时风俗习惯、口头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自1981年按地域完成分类调查后,1982年又开始发行《农乐·丰鱼祭·民谣篇》,之后到2002年佛教民俗游戏篇为止共出版18种。
6.各领域民俗调查报告书
各领域民俗调查将全国分为9个地域,按每市、郡选3个村落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由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以民俗文化财调查报告书形式发行,始于1980年。2001年完成岁时风俗习惯的调查,发行9本不同地区的报告书。2004年对家庭信仰进行了调查,共出版4本报告书。2007年开始对人生礼仪进行调查。
7.传统技艺调查
该调查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针对非指定文化遗产进行的记录工程,始于2002年,方式与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记录工程相同,但资金(预算)与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工程相比少很多。传统技艺调查特别注重礼仪与饮食,对宗家祭祀、巫俗礼仪、佛教礼仪及各种礼仪举行时供养的饮食情况有详细记录。调查报告到目前为止共发行19本,包括宗家祭祀13本、巫俗礼仪5本、佛教礼仪1本。
8.民俗文献资料集成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启动民俗文献资料集成工程,主要以汉文翻译工作为主,针对以汉文为主、普通读者不易接近的珍贵古文献资料进行翻译和介绍,以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民俗的认识。1999年《国译家礼图鉴依归》发行,至今共发行18种译书。
(二)音源记录
音源资料主要包括通过实地调查所获取的磁带与卷轴带,以及以音乐类项目记录工程调查为内容制作的密纹版和光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实地调查所获得资料中的一些磁带还在整理中,部分材料有关机关尚未对外公开,有鉴于此这里仅就其中已公开的部分作简略介绍。
1.卷轴带音源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以卷轴带形式保存的音源资料包括:通过本机关调查及指定调查获得的资料、从首尔大学音乐学院资料室及有关音乐团体等处获得的资料。其中有部分因条件落后和缺乏专门管理,资料出现粘连或剥落等现象,亟待有效的保存、管理。国家于1994年投入资金,将不能存置的卷轴带资料复制为光盘进行保存。
2.磁带音源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共保存通过调查获得的3822个磁带录音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在调查现场获取的传承人音源磁带。目前仅有磁带目录,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计划将其与其他记录资料一起进行妥善的整理。
3.密纹版及光盘音源
在国家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中,对音乐项目进行了专门的采录工作。录音工作从1976年开始进行,
初期由文化财管理局负责,1993年移交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目前共制成15种唱片,文化财管理局负责的有6种制作为密纹版,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的有9种制作为光盘。
(三)相片记录
1.有关民俗调查的相片
在民俗调查时拍摄的黑白及彩相片与胶卷部分保存在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调查中的相片部分被运用于调查报告书,大多则是通过整理后保存在相册里,主要有在韩国民俗综合调查及各领域民俗调查时所拍摄的相关相片。
2.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相片
主要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当中收集的,保存在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有关相片及胶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集中于音乐、舞蹈和巫俗礼仪,其中特别是舞蹈类,制作了舞谱集,曾拍摄了数量众多展现舞蹈动作的相片,现保存有1984年至1989年间进行舞蹈调查时获得的3312张反转片。
3.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记录相片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自1995年起负责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记录工程,专门针对指定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拍摄工作。委托专家充当顾问制成拍摄目录,选定专门摄影家进行拍摄。初期使用反转片拍摄,2005年开始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每个项目拍摄150~220张相片。截至2008年1月,共完成104个项目的拍摄工作。
4.有关传统技艺调查的相片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从2002年起以“传统礼仪与饮食”为主题调查和研究礼仪的程序、礼仪饮食的文化内涵。当时选定专门摄影家拍摄礼仪程序及有关饮食。初期用环定胶卷拍摄,2005年起用数码相机拍摄,每个项目设定100张左右相关资料。此相片编辑与调查人员的报告书也以书籍的形式发行。
(四)影像记录
1.16mm电影胶卷记录
1962年制定、公布《文化财保护法》以来,国家实施指定无形文化遗产的工程。1964年12月24日指定了7项重要无形文化财,紧接着从1965年开始对其进行影像记录。影像工程由文化财管理局策划组织、国立电影制作所制作。记录开始使用16mm电影胶片,到1972年开始用黑白胶卷拍摄,1978年又改用彩胶卷拍摄。每部作品时间长约30分钟,性质是宣传片,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目前以16
mm电影胶卷制成的影像记录,包括1995年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制作的记录电影,共有71部,部分委托韩国影像资料院管理,部分移交国家记录院保存。
2.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记录工程
1995年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工作从国立电影制作所移交给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与此同时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工程的拍摄方式从16mm电影胶卷变换为用广播ENG摄影机以贝塔带方式记录。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接受此工程的第二年(1996),就开始使用ENG摄影机。与16mm电影胶卷相比,贝塔带费用低、编辑容易,有助于针对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记录工程进行更精细的编辑加工,比如有的项目录制出了大约1200分钟(20小时)的编辑版。
一般记录电影的制作程序如下:先定好优先程序,随后选定记录对象,确定顾问和制作单位,制作和检查剧本,完成制作和后期编辑,举办试映会。制作的结果包括以保存为目的的记录本和以宣传为目的的简略本两种形式。其中以保存为目的的记录本是贝塔带,原件和一份复制件保存于国家记录院,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保存一套复制件。初期以宣传为目的的简略本用VHS带制作,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改为VCD,最近又变换为DVD。至2008年共制成104件纪录片。该工作预期将持续到2010年对指定项目的记录工程结束。
3.有关传统技艺调查的影像
国家对非指定无形文化财中的传统技艺能进行专门调查,与此同时进行影像记录工程,主要侧重于对宗家祭祀、巫俗礼仪及佛教礼仪与有关饮食的准备过程及其程序进行拍摄。与重要无形文化财相比,该项目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工作有限。目前采用广播ENG模拟贝塔摄影机拍摄,成品为以保存为目的的贝塔带和以出借为目的的VHS带两种。该调查的原本带及保存带和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磁带一起由国家记录院保存。
4.其他录像带
自实行重要无形文化财制度以来,为促进无形文化财记录工程,同时为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发掘新兴项目为目的的“民俗艺术竞赛”和指定无形文化财的公开活动。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保存了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表演磁带123件、全国民俗艺术竞赛的磁带264件,另外还有通过各种研究调查工程获得的333件磁带、700余件贝塔带及VHS带。
三、资料的数码化与档案建设
近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数码化技术的进步,文化财厅考虑向普通民众开放现有的文化遗产记录资料,为此开始进行有关资料的档案建设以服务于大众。下面介绍文化财厅及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数码化和档案建设所作的努力。
(一)文字资料的数码化
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受传播方式所限,使用时只能到图书馆或资料室查,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对此类记录物以数码化的方式进行再现。初期,文字记录的数码化只不过是把记录在纸张上的内容用文字处理机输入。输入工作的最初的成果是《文化财委员会会议录》,并通过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资料室运营的网站对外公开。但因为文字处理机在输入过程中容易出错,还排斥汉字输入等问题,从而影响大家阅读。因此,近来开始把纸张扫描后变换为PDF文件。现在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无形文化财调查报告书》就已经转换为PDF文件投入使用,但因为此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内容,对外公开时也为有限制使用。
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出版的各种报告书,通过研究所的原文检索服务都对一般众公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图书,此类图书原为限制出版,仅提供给特定公共机关和有关专家,一般人只能通过访问图书馆得以阅读。现在为排除这一不便,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通过原文检索服务程序向公众开放了已制作的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图书。总之,无论记录图书还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发行的所有报告书与图书,都终将变换为PDF文件通过网站对外公开。武艺的资料
(二)音源资料的数码化
在音源的数码化过程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工程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进行的韩国传统音乐资料的分类工作。如前所述,因时间太长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保存的卷轴带在保存方面出现了问题,如发生粘连及剥
落等受损情况,目前的主要改善措施就是把卷轴带上的资料变换为光盘资料。1994年,韩国政府着手开始这项工作,现已完成了韩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工作。
1994年11月,国家筹备紧急资金对认定为亟待修复的卷轴带资料中的1040卷进行复制。卷轴带的复制工程程序如下:把录制于卷轴带的音源转变为数码源,接着通过监控把此音源分成小乐曲剪断,再分主题编辑复制于光盘。1994年共
复制534个卷轴带,形成377张光盘,1995年以同样方式将269个卷轴带资料复制为180张光盘。整个转制过程中的分类工作和复制目录均有详细记录,出版发行了《韩国传统音乐资料分类法》报告书。1997年又按主题分类进行再整理和补充,制成系列光盘“稀少国乐音版”,附解说资料发给公共机关与专家。
(三)相片资料的数码化
2003年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为有效管理文化遗产的有关资料和建设研究文化遗产的信息网,开始实施“文化财研究情报化战略计划”。按此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幻灯胶卷与其他文化遗产的胶卷同时通过扫描工作被转换为数码化资料。这个工作首先要扫描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工作获得的幻灯胶卷,其次是有关传统技艺能调查的幻灯胶卷。已扫描的数码资料将转换为以保存原文为目的的TIF文件与以网上服务为目的的JPG文件。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计划于2009年建成信息体系,之后普通读者可以通过网站检索
上述资料。
(四)影像资料的数码化
1965年拍摄工作中使用的16mm电影胶卷由于保存条件落后,时间长了易发生胶卷粘连及剥落现象,因此影像资料的数码化工作就从此资料开始。2003年到2004年,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对本所保存的16mm电影胶卷进行了数码化工作,数码资料以DVD形式保存。
1995年开始的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工程仅在第一年用16mm电影胶卷记录,1996年开始用广播ENG摄影机拍摄。ENG摄影机时代的初期使用模拟贝塔带,2002年改用数码贝塔带拍摄,2006年则开始用HD带拍摄。2002年数码资料与贝塔资料一并利用DVD保存,从前使用的模拟贝塔带进行数码化转变后也以DVD形式保存。这些转换后的数码资料均通过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网站多媒体馆对外公开。
四、结语
总的来看,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2年制定、公布《文化财保护法》到199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移交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完成重要无形文化财记录化工程的时期。即将到来的是第三阶段记录工程。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家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进行指定调查以及对此项目进行16mm纪录电影制作。指
定调查不仅制作了调查报告书,还有大量音源资料及相片资料,目前这些资料仍作为了解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最基本资料被广泛利用。另外,虽然放映条件局限很大,但16mm电影胶卷仍是目前了解有关项目的重要原始资料。
第二阶段主要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所进行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记录工程。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记录手段从电影装备变换为广播装备,使用ENG摄像机或使用转播车拍摄,可以更为详尽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时期,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作出无限的编辑本,产生了时间长达20多个放映小时的编辑本。记录书籍也不再是像指定报告书一样的黑白印刷物,而是以彩相片的画报形式发行。
在迎接新的阶段到来时,如何使更多的普通读者可以更有效地活用现存的海量资料,这类重要问题再次被提出。目前文化财厅及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正在谋求更多样的记录方案,同时抓紧对即将遗失的资料进行建档保存,另外还从国民文化享受权的角度,谋求多样化的方案来对外公开现有资料。
注释:
①在韩国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无形文化财。其中国家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下文在论述韩国的固有名称时,采用此类名称。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