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概况
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 220—265年。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 184—280 年),前后近百年。虽然三国时期昙花一现,但却特别引人注目,它的主题思想尽展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在计谋诡诈中尽显慈惠宽严,刀光剑影中尽显忠义仁孝,一个时代能将两者结合得如此紧密,这在我国历朝历代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在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一个是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另一个则是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那么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 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 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在旧址上重建的。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武侯祠,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门上挂的却是 “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 。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邹鲁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虽然这里挂着刘备的招牌,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已经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将这里称为武侯祠了。
武侯祠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 西侧为刘备陵园,今天我们要游览的也就是这五重大殿和西侧的刘备墓,游览时间约 1 小时。
三绝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到的就是最负盛名唐碑,也被称为“三绝碑” 你们知道有哪三绝呢? ,
这块碑高 3.67 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当时,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省委书记这么一个职务,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 他就知道要治理四川比治国还要艰巨。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名话——“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治蜀未治”。再加上六百年前诸葛亮在这里把蜀国治理的有声有,武元衡要想博得 政声,自然需要励精图治,他于公元 807 年入蜀,低调的他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两年后 取得了一些政绩,这让他觉得可以自诩诸葛武侯。于是,在公元 809 年,他率领文武大将 28 人来到武侯祠,想要为自己这两年的政绩树碑立传。而在这批随从人员中,有一位非常 重要,那是谁呢?他就是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深知 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对诸 葛亮的景仰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为歌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的奇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 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裴度有文才,曾任 三朝宰相,这就是唐碑的第一绝—文章绝。第二绝便是这书法绝,书法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 权之兄刘公绰的书法。第三绝便是碑文由著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 裴文、柳书和鲁刻而被誉为“三绝碑” 。 明碑: 明碑: 这一座就是明碑了, 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在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成的 动物。
它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又名霸下,它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 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 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 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 有差异, 霸下有一排牙齿, 而龟类却没有, 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 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 门 这儿的“明良千古”,明指的明君,良指的是臣良。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明 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字,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是有深刻含义 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同时,这句古文 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用德与贤才可使人心悦诚服。刘备以三顾茅庐显现出其德和贤,才 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情同鱼水,君臣均为典范,昭示后世,上下 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祠。
前后《出师表》 前后《出师表》 :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 份奏章。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 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他在表中规劝刘禅 要执法公允, 讲述了亲贤臣, 远小人, 国家才能兴隆的道理, 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 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 托孤之重, 一定要为兴复汉室效死渝。 表文言词恳切, 催人泪下。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说法。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它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 伐街亭失败之后, 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 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表中“鞠 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
刘备殿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了,两侧偏殿,分 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 28 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 大家看这块牌匾: “业绍高光”业:汉室的统一大业,绍:继承,高:汉高祖刘邦,光: 东
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 称赞刘备继承了高 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 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刘备,字玄德,河北人,24 岁的时候,他召集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了镇压黄巾农民 起义,才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的混战中流离失所。先后依附 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在赤壁大战以后才慢慢 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刘备胸怀大志, 待人宽厚。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占, 最后占据四川, 与公元 221 年成都称帝。后来关羽被害丢失荆州,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兴师伐吴,结果被 吴国的陆逊火烧连营而惨被,在奉节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国事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 葛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就这样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刘备这个人若说武比不上张飞, 关羽, 若说文比不上诸葛亮。 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 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以外,主要在于他待人宽厚,善用人才。从他临死前 在白帝城把国事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时所说的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辅,辅之,若 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后主刘禅是可造之才的话希望丞相辅佐他,如果是个 无用之才的话,丞相就自取江山。古往今来,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有几个? 大家看这位是谁呢?不对哈,这位是刘谌,刘禅是没
有资格供奉在这里的。在魏国进逼 成都时, 刘谌劝解父亲刘禅与来敌决一死战, 但是刘禅不听, 他便到祖庙哭诉后先杀死妻儿, 而后自杀,以死殉国。而刘禅保不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了安乐公后“乐不思蜀” ,不 知亡国之耻。以前在那边是塑有刘禅像的,但是在宋代像就被毁掉,后来政府多次重塑,都被百姓推翻,这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他是没有资格被塑像供奉的。
关羽(?一 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 。斩 关羽 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 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不过至此关公开始犯兵家之大忌,开始居功 自傲, 因骄傲轻敌,最终导致败走麦城,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 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 丢失了荆州。关羽曾经被曹操抓到过,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拢下,仍然是效忠刘备。历代统 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 加封为关圣大帝,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 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一 221),字益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 的
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 20 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 马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 “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 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 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民间传说:张达和范强杀死张飞以后,带着张飞的人头乘船顺长 江东下,到东吴请赏的时候,走到长江云阳段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风浪。他们就将张 飞的头抛在江中。 后来百姓在当中打捞起张飞的头, 修庙祭祀。 现在重庆云阳还建有张飞庙。 民间又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 , 他不关心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艺的资料武将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 14 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 武将廊内 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 赵云 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 。 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 马超 狈不堪。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 黄忠,是五虎将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黄忠 有百步穿杨的美誉。曾打败魏国名将夏侯渊,据说他七十多岁还征战沙场,最终被箭射中, 不治身亡。 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
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 姜维 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 复汉室”的遗志。 文臣廊内也有塑像 14 尊。这 14 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 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 文臣廊内 董允 也畏惧他三分。邓芝 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 邓芝 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韦 蒋琬、 蒋琬 费韦,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 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 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 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 庞统 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 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 36 岁。
过厅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 卑等级观念的体现,君在上而臣在下。
诸葛亮殿
这个地方是大家来游览武侯祠都要拍照留念的地方。 诸葛亮殿 大家请看诸葛亮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 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 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 深思” ,我们把它简称为“攻心联。 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 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 事家。 下联的审势是说要对当时形势做一个正确的考察判断, 否则不论制定的政策是宽是严都 会有偏差,收不到好的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要从中吸取教训。这副对联对诸葛亮的 用兵和施政做出了客观评价,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赏罚分明。这幅 对联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的 十大名联,就连 58 年游览武侯祠也是驻足一看再看。上联的攻心是对人,下联的审 势是对事,这幅对联总结起来就是:攻心待人,审势待事。 “攻心”和“审势”不仅可以用 在治国上,对企业和家庭也是很实用的。 现在我们一起到诸葛亮殿内去看一看,中间供奉的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 才智超,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刘备三顾茅庐,拜他为军师。他先铺 佐刘备,创建蜀国;刘备死后,
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 20 多年; 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 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和繁荣。由于过度辛劳,他 54 岁时,病逝于北 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这里叫做静远堂, 这几个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宁静致远。 那么大家抬头看一下大殿上 方乌木横梁,乌木是阴沉木,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 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 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炭化过程形成乌木,故又称“炭化木”。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 的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乌木主要分布在 四川四条大江及其支流区域,大多数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现在大 殿这块乌木距今有一万三千多年。梁上刻有八个大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 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说过的话。 意思是说要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杂念, 恬静 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这边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那边是孙子诸葛 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在蜀汉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儿子死的时 候 37 岁,孙子死的时候不到 20 岁。浙江省现在有一个村叫做八卦村,据说那里的人都姓诸 葛,都是诸葛亮的后代。
这里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 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 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