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的事迹资料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溢勇毅。
 
  生于1818年,卒于1903年。
 
  出生地在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市)沙尾街。
 
  4岁丧母,10岁丧父,依赖祖母抚养长大。
 
  15岁,祖母去世,只和哥哥子清相依为命,不久子清病死,子材无依无靠,四处流浪。
 
  但他身体健壮,力大超人,又习得一身好武艺,便为雇主送牛帮护私盐当保镖。
 
  坎坷的历程形成他“慷慨好义”、“不畏强横”的性格。
 
  曾参加博白的农民军,便不久又投靠清军。
 
  1851年授高廉道委“平小乱”投广西提督向荣,参加镇压太平天国。
 
  数年转战,积功从把总、千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至1862年补授广西提督赏穿黄马褂。
 
  太平天国失败后,又转战广西“平乱”,镇压广西的农民起义军。
 
  1882年,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请病”、“开缺”隐居白水塘。
 
  中法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广东省高、雷、廉、琼四府二十五州县团练督办。
 
  经广东军务兵部尚书钦差大臣彭玉麟、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会奏”,“奉旨急命”子材招旧部成立萃军。
 
  年近七十古稀的冯子材重跨战马,于光绪九年冬率军“驰抵龙州,赶赴防地”。
 
  冯子材以国事为重,严明军纪,团结友军,收集溃勇。
 
  筑长墙,掘深堑。
 
  前线军民推举他为抗法的前敌主帅。
 
  1885年3月22日法国侵略军3000多人,配三个炮队向镇南关发起进攻。
 
  冯子材钱领前线军民英勇抗敌,在8天时间里,歼灭法军1000多人,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
 
  冯子材从抗法前线越南回国以后,满清朝廷“叙子材功,赏给太子少保衔、轻车都尉世职。
 
  光绪二十年加尚书衔。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先后督办钦廉的边防,渡琼州海峡镇压海南黎民的起义,还在中日战争时统军过镇江防倭,还赴任云南、贵州提督,会办广西军务等。
 
  光绪二十九年冯子材病逝,享年85岁。
 
  镇南关大捷: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曾进入了一段所谓的“中兴”时期,主要是指内部战乱基本上被平定了,清廷统治暂时稳定了。
 
  工业上学习西方,掀起“洋务运动”,取得一定的进步。
 
  同时,尽管政治上没有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格局,但是由于一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敢于战斗,在抵御外侮方面取得一些胜利,例如左宗棠、刘锦棠收复,冯子材、刘永福击败法国侵略军,确实一时间很振奋人心。
 
  其中冯子材以年近七旬,亲自挂帅,带着儿子冲杀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击溃侵略军,捍卫了中国的门户,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
 
  分析冯子材亲自指挥的镇南关大捷,之所以取得胜利,和当时冯子材决一死战的决心,广西人民要以法国军队的头颅重建镇南关大门的血性,指挥官神机妙算的战略决策,以及当时清军的武器配备,都有很大的关系。
 
  1885年,法国侵略军从越南一路进入中国的广西,甚至炸毁了镇南关的城门,形势十分紧急。
 
  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想到了当时在家中赋闲的冯子材,此前,张树声去冯子材老家请其出山的时候,看到这位老将在家中带着小朋友放牛,“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当时冯子材拒绝了出山请求。
 
  但后来听说镇南关危急的时候,马上主动请缨出战。
 
  被任命为战前总指挥的冯子材,表现了一代名将应有的范儿,他目光老辣,实施有攻有守,奇正相生的灵活战术。
 
  首先在东西两处山岭当中修建起一道长长的防御工事,将敌军的主力阻挡在长墙之前,在加固防御阵地之后,并不坐等敌人前来,而是又主动试探敌军的火力。
 
  在大战发起的前一天晚上进攻法军,摧毁其炮台,扰乱其阵脚,为第二天他主动冲锋奠定基础。
武艺的资料
 
  尤其难得的是,冯子材在具体的战役过程中,既起到了优秀指挥官运筹帷幄,布阵遣将的作用,又能够以身示范,亲自杀入前线,可以说兼起了总指挥和先锋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