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
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 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 业愿望 , 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 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 , 深刻 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 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 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 , 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 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 , 是对以上两种 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游侠诗歌是以仗剑任侠、 游历江湖为题材并以侠义精神为内 核的诗歌作品。游侠诗作为中国传统诗歌重要类型之一 , 学术界 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 如从人文精神探讨游侠诗歌与侠义精神 的渊源 , 从渊源上指出游侠诗歌起源于汉代歌谣等。本文重点从 创作传统上探讨游侠诗歌审美标准及精神内核的定型过程 , 以曹 植、阮籍、李白三位名家为代表 , 梳理游侠诗歌创作传统的形成 轨迹。
、曹植 : 开创“功成”传统
游侠在战国后期到汉代 ,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 , 以曹 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的出现 , 则从文学上反映了士人们在游侠 精神激励下高昂的精神状态。一些士人希望能像《史记》、 书》中记载的著名侠客那样 , 以仗剑游侠的方式来拯救弱小 ,酬答
知己,干求功名 , 成为建安时期士人强烈建功立业思想的突出表 现。曹植的游侠诗 , 是建安时期此类诗歌的代表 , 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此后, 从魏晋一直到唐代 ,《白马篇》 和《结客少年场行》
(“结客少年场”本是曹植 《结客篇》 的首句 )成为游侠诗的固定
题目。相对曹植而言 ,同时代其他诗人的此类作品数量较少 , 没有 突出的作品。曹植诗中少年诗酒的任侠精神和慷慨洒落的意绪 是其他作家笔下所没有的。
曹植对游侠类诗歌的开创意义 , 主要体现在对建功立业思想 的强调。曹植诗中的人物多为少年侠客 , 车马轻裘 , 被服鲜丽 , 纵 酒游乐 , 然而同时又意气纵横 , 忧心忡忡 , 打抱不平 ,锄强扶弱。这
些不好诗书甚至有些“游手好闲”的少年们 , 到了国家危难的关 头, 就会舍生取义 , 捐躯报国。
《白马篇》、《名都篇》、《结客
篇》
中 , 少年侠客们任侠尚武的精神与忠君报国、立名扬声的思 想结合得十分紧密 , 这一点在后世游侠诗中得到普遍继承。曹植诗中的侠客们豪气万丈 , 不像以往的游侠那样为个人恩 怨所束缚 , 而是着眼于报效祖国 , 求取不朽的声名以及社会的认 同,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游侠类诗歌乃至整个游侠文化的精神品 格。《史记》中的游侠或刺客都还局限在一己恩仇之上。司马迁 对他们的赞美 , 是集中在快意恩仇、重义轻生、一言九鼎的基础 上, 通过对游侠的侠义人格、 信义人格和自由人格的强调 ,“形成
了中国侠文化道义与人格评价的基本模式”司马迁之所以推重 游侠 ,这和司马迁自己幽愤的心理状态、罹难时亲朋好友“不为
言”
的悲惨经历有关。然而从儒家正统思想看 , 这些以武犯禁 的侠客们是无法得到文人士大夫根本认同的 , 司马迁为游侠刺客 立传也屡遭诟病。 然而曹植却将忠君报国、 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 和游侠精神完善地结合了起来。 让这些本来纵情游乐的轻薄少年 们, 浪子回头 , 投身边关 ,杀敌报国 ,建立功业 ,这就符合了儒家对
忠和义的追求 , 因此有了极大的合法性。到后来的侠义作品中 反复强调“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将其作为立身根本 , 正是从曹 植这里开始的。 总之,曹植开创的游侠与功名相结合的道路 ,为文
人游侠诗歌创作的兴起以及游侠精神取得士人的认同打开了局 面。
曹植将游侠精神与忠君爱国思想紧密结合的一个重大原因 是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对于曹植而言 , 具有绝对的合法性。他虽 然也遭到了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 , 武艺的资料但投身报国的激情直到晚年也 没有消失过 , 并反复出现在诗文之中。对作为皇室成员的曹植而 言, 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利益就是他自身的利益 , 而报效这个国 家和儒家道德中的最高标准忠、 孝是完全统一的。 曹植不是没有 隐退游仙的作品 , 然而赴身国难、报效祖国却是他心中最高的理 想, 而且这种思想是真实而纯粹的。这和面对篡位而立的司马氏 政权并对当时政治彻底失望的阮籍是截然不同的。
曹植开创的游侠诗传统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 在
良剑的光辉形象的艳羡和赞美之外 , 很重要的就是将游侠精神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