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大
32摘要:本文通过田野作业,对安庆菱湖公园音乐活动做了调
查分析,发现菱湖公园进行的是以黄梅戏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活动。此次调查通过问卷和影像两种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菱湖公园的音乐文化现象,黄梅戏在安庆公园流行的原因,以及公园音乐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公园音乐;音乐文化现象;社会作用
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大多在生产力偏远的乡村、经济状况落后的边缘部落进行,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学者主要关注“他者”文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水平的高度提升和不同文化间的加速交流,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开发开放,都市化的进程使得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是消亡。很多民族音乐学者都用留声机录下了即将消亡的一个又一个民族、部落、地区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民族音乐学不仅研究当代存活的音乐生活,也关注音乐在历史传统中的音乐现象;它不仅探索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也思考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文化本质;同时,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范围不再是狭义的偏僻边缘的乡村部落,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整个人类音乐活动场景,无疑包括了我们身边的公园音乐文化的内容。故笔者此次就安庆菱湖公园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考察,本文中所提到的“公园音乐”是指在公园这个特定的领域里发生的一切音
乐。
一、“公园黄梅戏”音乐的特点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黄梅调在流行过程中,和民间歌舞慢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元宵灯节时活动,又称花灯。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之后吸收徽调和流行在安庆地区青阳腔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在形成的过程中,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地方戏精华。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语音的讲唱,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故被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笔者曾经多次参观潜山县“黄梅阁”的演出,先将传统黄梅戏与“公园黄梅戏”做一个比较,来阐述一下“公园黄梅戏”的特点:
1.演出方式:传统黄梅戏以舞台演出为主,讲究灯光、服装、化妆的舞台效果。“公园黄梅戏”则是就地演出,没有固定的舞台,不讲究舞台效果,比较随意,这种演出方式,使得表演与接收之间没有间距,便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2.伴奏乐器: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公园黄梅戏”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以二胡为主。
3.演出曲目:传统黄梅戏所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天女散花》《夫妻双双把家还》《到底人间欢乐多》《谁料皇榜中状元》《夫妻观灯》,徽剧有《百花亭》《水淹七军》《断桥》等。尽可能要求完整性。“公园黄梅戏”则以小段的唱腔为主,不追求演出的完整。
4. 演出效果:传统黄梅戏以追求演唱、演奏的高质量为其核心目的,在唱腔、伴奏、舞台效果等各个方面力争做得最好。“公园黄梅戏”则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在此基础上也努力的向“艺术化”方向发展,这与《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本质、功能的记载于描述不谋而合。
5.参演人员:传统黄梅戏的参演人员,通常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以表演为生,称之为“演员”。“公园黄梅戏“的参演人员一般是业余爱好的中老年戏迷,通常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二、黄梅戏在安庆公园盛行的原因
笔者在去菱湖公园之前,到过莲湖公园及其他小型公园,几乎所有公园的音乐文化活动都是以黄梅戏为主。黄梅戏在安庆公园如此盛行,据笔者初步考察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谈到黄梅戏,必提它的故乡安庆。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文化之邦的安庆,它成为安庆的名片之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耳熟能详的歌词来自安庆黄梅戏《天仙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唱上一段。
2.黄梅戏生成于民间,是典型的民间艺术,黄梅戏的民间化与平民化特征,是黄梅戏在安庆公园盛行的原因之一。《天仙配》《女驸马》,表现的是平民百姓日常的生活内容,反映的是民间心声,并以优婉流畅的唱腔、朴实的扮相与之相适应。
3.黄梅戏的唱腔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音区不宽,男女腔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大六度至大九度;二是拖腔较少,即使有拖腔也是旋律平滑,少有做腔做调;三是慢板不慢,快板不快,虽有例外,也是凤毛麟角,整体音乐的张力适度。换句话说,由于黄梅戏唱腔的这些特点,使得没有结果特殊训练人们,根据乐谱,模仿名家唱片,也可以学唱。
4.公园里演唱黄梅戏的都是中老年人,他们这一辈人都经历过黄梅戏最兴盛的阶段,据笔者的父亲回忆,那个时候他们都以会唱黄梅戏为荣,并与黄梅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公园里进行黄梅戏演出,一方面可以使当地观众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可以使外地来看黄梅戏的人士看黄梅戏的愿望得以实现。
三、公园音乐对人与社会的作用
公园音乐是自从人类有了公园,创造了文化,产生了音乐之日就已存在的现实。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会渐渐趋向精神方面的需求,会选择他们喜欢的娱乐方式,因此公园音乐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公园音乐有独特的娱乐消遣的功能,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又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美容。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物理特性,它一方面刺激人体的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尤其是当人们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翩翩起舞、舒展身体时,更能使人气血调和,精力充沛,洋溢出青春健康的活力;另一方面,健康的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比如,沉静、典雅的音乐能调节思虑;柔和、畅快的音乐能使气机调顺,志意调达;清澈、高亢的音乐能够使人肃静清爽,从而消除悲愁;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使人有兴奋、热烈之感;流畅、奔放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作。音乐的这些优势,对于调节人体心理状态,以及养生防衰具有重要意义。我不禁感慨起来,如今的公园融入了生机勃勃的音乐活力,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音乐是情感的依托,沉醉在音乐公园的世界里,没有生活的烦恼,那激昂的乐曲、悠扬的音符、淡淡的忧伤,带你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到梦想的地方。
四、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安庆菱湖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安庆菱湖公园音乐活动以老年人居多,特别是企事业退休的老年人居多,他们的活动团体少则两三个人,多则
安庆菱湖公园的音乐文化现象及调查报告
张 岚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理论研究·音乐
大 众 文 艺
33
摘要:贝多芬生活的年代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住过渡的时期。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大师,他成功地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他崇高的信念、坚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都引领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名字将永远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连接。
关键词: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是一位站在历史交界点上的伟大音乐家。他的创作不但体现出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精髓, 同时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特别是他晚期的创作已经明显体现出了向浪漫主义时期过渡的趋势。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贝多芬是一座桥梁。他的重要性就在于,将西方音乐史上很有分量的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连接。本文拟从创作思想、审美观、创作技法这三个方面对贝多芬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创作思想方面
在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的整个西方严肃音乐领域,贝多芬以他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傲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对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虽然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他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却超乎寻常。当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广泛传播之时,作为进步青年他积极地参与其中,将“自由,博爱,平等”的信念深深印在了心理,根植在了自己的创作中。或许童年的不幸,成年的坎坷都让他感受到自由,平等的珍贵,并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就将这种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发挥到了极致。而实际上早在1802年,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曲》时就已经将自身的这种自由平等的感受,提升到了民族独立自由的高度。在他的友人中,最熟知他的申德勒曾说“他爱共和的原则。他主张无限的自由和民族的独立……他渴望大家协心同力地建立国家的政府……希望波拿巴建立起这个制度,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黄梅戏女驸马歌词或许当时的贝多芬不会想到,没过多久欧洲社会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而在这些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创作中已经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自由、博爱、平等”的追求和永不动摇的信念。这
个较早诞生在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作品中的民族独立意识却真地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民族音乐创作的早期萌芽。
二、审美观方面
正如前面所述,贝多芬的音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全世界人民皆兄弟”这种人类大同的崇高理想的追求。而这在西方音乐史上几乎是空前的,为此在贝多芬看来,为了最终获得这种自由与平等,就要永不服输,不惧怕困难,敢于斗争。甚至在他看来每一次的胜利都必须通过斗争而获得。故而贝多芬在看待这一切的人或事时又都或多或少的有了一种悲壮,有了一种为理想而牺牲的崇高。这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在他的《第五交响曲》中就体现得尤为深刻。当他发现自己的耳疾日益严重,加上情感上的受挫,他曾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并打算自杀时他却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抗争、煎熬、挣扎……“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生命从此更加的顽强,他的音乐也迸发出了怒吼。贝多芬的音乐愿意表达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他渴望胜利,更愿意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更加坚强,更加崇高。在他创作中的这种对自由和崇高的追求,像一对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矛盾体,看似不可融合,但贝多芬却将他们戏剧性的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在人们的心里恰恰造成了一种悲壮之美,成就了贝多芬音乐的伟大哲理性艺术。他的哲学内涵在音乐上就表现为尖锐斗争和戏剧,而音乐的壮丽和宏伟,带给人们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美的哲理性思考。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同样崇尚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反对封建统治。他们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描绘,把情感和想象提到了首位。而在艺术创作上的价值,也在于这种戏剧性的统一,寻求创作上的平衡,在这一点上显然是受到了贝多芬的影响。
三、创作技法方面
首先,音乐语言的挑战性和前卫性。在贝多芬的创作中期就已经体现出了大胆追求音乐结构上的鸿篇巨制,音响效果上的强烈反差和不协和性。而这些特点与当时的创作极不相同,甚至与多年以来固定下来的音乐欣赏习惯大相径庭。然而这正是贝多芬表现个人情感的不同之处,在他深沉而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慢慢的滋生出了浪漫主义的萌芽,用最紧张最激烈的音乐来表达情感,尽管如此却没有失去对音乐结构的理性控制。
第二,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当贝多芬创作的晚期来临时,他暂且放下了古典主义时期大型音乐作品的创作。对欧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收集、整理这些民间音乐并加以改编和创作。如《致远方的爱人》就是当时重要的声乐作品。而这一做法与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不谋而合。他们都是对民族民间的音乐具有极高的热情,通过对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创作及重新加工整理,以期获得更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新颖的创作技法。贝多芬在调性、和声、节奏方面的创作突破传统,追求新颖,具有不同于前
人的独特创作技法。他通过运用大小调交替、频繁变换调性、等音转调等技法使音乐更加细腻敏感,富有浪漫气息。他大胆地进行和声方面的尝试,创造出不同寻常的音响效果,以及频繁变换的节奏都具有时代的独创性。体现出贝多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样也来自于他个性中对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追求。贝多芬正是在这些新颖的技法中寻求着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它们恰恰成为了以后浪漫主义创作的特点之一。
贝多芬这一生的创作都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音乐文化遗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音乐殿堂。历史让他生在了这个过渡时期,他名副其实的成为一座桥梁,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崇高,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鑫珊.《贝多芬》[M].上海音乐出版社.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厦门大学出版社. [4]于润洋.《西 方 音 乐 通 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贝多芬与浪漫主义音乐
陈 瑜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师      青海西宁      810000)
七八个人,以演唱黄梅戏为主,也有一些早期的流行歌曲和中国民歌。活动团体是自发性的,把演唱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了谋生。这种方式不仅是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而且对社会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5月第一版:981-987.
[2]孙莉.浅谈音乐的社会作用 [J].中州大学学报.2000,01.[3]梁靓.黄梅戏唱腔艺术特点初探 [J].科教文汇.2009,02.
[4]史勇.城市音乐人类学的力作—关于汤亚汀教授的新作《城市音乐景观》[J].黄钟.2006年第四期.
理论研究·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