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  中国画论解读(七)——姚最《续画品》
续画品
陈·姚最
一、原文
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搂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骋远之别。凡斯缅邈,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孰究精粗?摒落蹄筌,方穷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
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变。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陆声过于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始信曲高和寡,非直名讴泣血,谬题宁止良璞?将恐畴访理绝,永成沦丧,聊举一隅,庶同三益。
夫调墨染翰,志存精谨,课兹有限,应彼无方。燧变墨回,治点不息,眼眩素缛,意犹未尽。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观鱼鳖,谓察蛟龙,凡厥等曹,未足与言画矣。陈思王云:传出文王,图生巧夫。性尚分流,事难兼善。蹑方趾之迹易,不知圆行之步难;遇象谷之风翔,莫测吕梁之水蹈。虽欲游刃,理解终迷;空慕落尘,未全识曲。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取譬连山,则言由象者。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消长相倾,有自来矣。故倕断其指,巧不可为。杖策坐忘,既惭经国;据梧丧偶,宁足命家?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
戏呈鄙见,非谓毁誉;十室难诬,伫闻多识。今之所载,并谢赫所遗。犹苦文章,止于两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一家之集。且今古画评,高下必铨。解画不多,是故备取。人数既少,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湘东殿下(梁元帝初封湘东王,尝画《芙蓉湖蘸鼎图》。)
右天庭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画有六法,真仙为难。王于像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不加点治。斯乃德讼部领之隙,文谈众艺之余,时
复欲物援毫,造次惊绝,足使荀、卫搁笔,袁、陆韬翰。图制虽寡,声闻于外,非复讨论,木讷可得而称焉。
刘璞
右胤祖之子,少习门风,至老笔法,不渝前制。体韵精研,亚于其父。信代有其人,兹名不堕矣。
沈标
右虽无偏擅,触类皆涉。性尚铅华,甚能留意。虽未至全美,殊有可观。
谢赫
右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改变;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象人莫及。
毛惠秀
右其于画事,颇为详悉。太自矜持,翻成羸钝。遒劲不及惠远;委屈有过于稜。
萧贲
右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虽有好事,罕见其迹。
沈粲
右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
张僧繇(五代梁时,吴兴人。)
右善图塔庙,超越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俾昼作夜,未尝厌怠。惟公及私,手不停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然圣贤矖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晚出,殆亚前品。
陆肃(一本作宏肃。)
右绥之弟,早籍趋庭之教,未尽敦阅之情。虽复所得不多,犹有名家之法。方效轮扁,甘苦难投。
毛稜(惠秀侄。)
右惠远之子,便捷有余,真巧不足。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
嵇宝均  聂松
右二人无的师范,而意兼真俗。赋彩鲜丽,观者悦情。若辨其优劣,则僧繇之亚。
焦宝愿
右虽早游张、谢,而靳固不传。旁求造精,事均盗道之法;殚极斲轮,遂至兼采之勤。衣文树,时表新异;点黛施朱,重轻不失。虽未穷秋驾,而见赏春坊。输奏薄伎,谬得其地。今衣冠绪余,未闻好道,丹青道湮,良足为慨。
袁质
右蒨之子,风神俊爽,不坠家声。始逾志学之年,便婴痟痫之病。曾见草《庄周木雁》,《汴和抱璞》两图,笔势遒正,继父之美。若方之体物,则伯仁《龙马之颂》;比之画翰,则长胤《狸骨之方》。虽复语迹异途,而妙理同归一致。苗而不实,有足悲者。无名之贵,谅在斯人。
释僧珍  释僧觉
右珍、籧道愍之甥;觉,姚昙度之子。并弱年渐渍,亲承训勖。珍乃易于酷似;觉岂难负析薪?染服之中,有斯二道,若品其工拙,盖嵇、聂之流。
释  迦佛陀  吉底俱  摩罗菩提
右此数手,并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光宅威公雅耽好此法,下笔之妙,颇为京洛所知闻。
解蒨
右全法章、籧,笔力不逮。通变巧捷,寺壁最长。
二、全译
绘画极为奇妙,很难用语言表述透彻。虽然在内容上应该沿袭自古相传之道,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胸中蕴含万类艺术形象,笔端传写千年物事兴衰。因而九楼之上,满画神仙灵异;四门墙壁,广图先贤圣哲。(画着功臣义士的)云阁使人产生崇敬钦佩之感;(图有昭君出塞的)掖庭使人生出聘远离别之情,凡这些邈远画迹均难知其详。现在还存世的,有些画中所绘人物事迹也早已泯灭了。如果不是渊识博见的人,谁能考究辨识(画迹的)精粗优劣?只有剔除事物浮光掠影般的表面现象,才能深入内部去穷尽它的精微深奥之理。然而一切事物均有逆顺,每个人都会经历盛衰,有的(画家)虽年少但作品价格不菲,有的到了壮年才声名鹊起。因而前后相比之下,难免有优、劣错杂的现象出现。
至于顾恺之的绘画之美,高于以往文献中所记载的画家,矫然独步,无与伦比,自始至终(他的至高绘画地位)均没有变化。有如神明,不是平常画家所能仿效的;又如背负日月(光芒四射),哪里是肤浅学者所能窥见的?荀勖、卫协、曹不兴、张墨这样的大画家,与顾恺之相比,也是有所不及的。而能与顾恺之分庭抗礼的画家,至今还未见到。可谢赫
却在《画品》(即《古画品录》)中将陆探微推为第一,说顾恺之“声过于实”, (此说)实在让人郁闷。把顾恺之列于下品,尤其让人难安。这乃是(谢赫)情感上有褒贬,而(顾恺之的)画本身是没有善恶的。现在我总算相信曲高和寡了,不只是(《阳春》《白雪》那样的)名曲不被欣赏而痛心哀伤,错误的品题又岂能阻止良璞(和氏璧)最终闪耀光辉呢?我害怕后来者想要研究(顾恺之画品问题)而品评绘画优劣的真正标准(理)却从此灭绝,永成沦丧,因而于此姑且列举一方面,这就像《论语》中所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一样,(对后人)总会有一些参考价值吧。
在调墨染毫之初,就应该志存精微谨慎,以有限之笔迹墨痕,去表现无限的万物世象。墨迹变化往复,点染迅疾不息,直至眼光眩迷于素底子,还意犹未尽。笔迹墨痕的轻重略有不同,就会使(真实高雅的)形貌变得虚假凡陋;丝毫不当,欢悦与悲惨的表情就会改观。加之近来流行的妆容和服饰,一月之中就会改变多次,画作还没有完成,画上人物的容服就已经过时了。要达到高妙的画境,难道不困难吗?又怎能还未曾涉过川流,就急切地(向人炫耀说自己)已经越过了大海;刚刚看到了鱼鳖,就说已经见到蛟龙了呢?凡是这种人,均不能与之谈论高明的绘画之理。陈思王曹植说:《易经》中的卦名、卦辞、爻辞乃周文王(姬昌)所传,图画则出于能工巧匠。人的秉性不同,所从事者就有分别,很难兼
善。追踪方形足迹容易之人,不一定知道追随圆形步履的难处。能够依靠象谷之风飞翔的人,不一定能在吕梁之水中自由蹈行。虽然想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可能会迷惘;空自羡慕能使灰尘落地的动人歌声,却不一定能全面深入地知道与唱出这样的歌曲。如果追溯图画与书法出现的先后,则图画早于书法。如以《连山》作譬喻,则文字是由卦象而来的。今天的人无不以书法为贵,而轻贱绘画。书法、绘画此长彼消,相互倾轧,自来如此。因而工倕断指,则巧(艺)不可为。如果像《庄子》所强调的“杖策”、“坐忘”那样无所作为,便不足以使绘画有助于经国大业;如果像《庄子》所强调的“据梧”、“丧偶”那样无所事事,又怎能成为大画家?如果甘愿居于下流,自可烧掉画笔,不再辛勤作画,孜孜以求;如果潜心绘事,用(入世、达)抑或舍(出世、穷),均应各自坚持自己的绘画爱好。
以上随便陈述(我的)浅陋见解,并非存心诋毁与赞誉。因为众人眼明心亮,难以诬枉,所以应该积蓄见闻,增长知识。这里记述的,全是谢赫《古画品录》成书以来未见于载藉的,尚且苦于文章只有两卷(而太简略)。其中资料、观点如有可取之处,可使之自成一家之集(说)。且古今画(一作书)评,必定权衡高下优劣。我对绘画了解不多,这里记载的仅供后来研究者参考。因为所记画家及作品较少,所以不再区别它们的优劣,读者可
以意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