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儿童版《红楼梦》
作文拟题
新红楼梦演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国庆节期间,一部完全由儿童演员出演的电视剧《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为电视荧屏与网络上引人关注的热播剧。该剧以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为模仿依据,小演员们通过一遍遍地观看与排练,终于神形兼备地演绎出原著的神韵。该剧导演说:“我们翻拍《红楼梦》,是想把它做成一部小孩读《红楼梦》的启蒙作品,儿童自身出演可以作为一座桥梁。”据統计,该剧手机视频客户端的点击量已过亿,这点击量甚至超过了某些流量明星配合大IP的网络“神剧”。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指导
该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首先要明晰作文题中所蕴含的“任务”。只有明确了“任务”,考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明确“任务”的第一步,是根据作文材料寻“矛盾点”。那么,什么是“矛盾点”?“矛盾点”是题目语料中蕴含的对立因素。如该题目语料中就有这么几组对立因素:儿童演员与经典名著,儿童翻拍剧与网络“神剧”,电视剧启蒙与读书启蒙,现代手段与传统经典。
第二步,是根据“矛盾点”来完成语料是否矛盾的解答。如根据第一步到的四组对立因素,我们可以完成以下几组解答。
“小戏骨”演《红楼梦》是寓教于乐,值得提倡。
儿童版《红楼梦》让经典名著少了厚重感。
儿童翻拍剧是另一种博眼球的“神剧”。
儿童翻拍剧的走红让网络“神剧”汗颜。
经典也需娱乐化。
简单化图解经典不可取。
第三步,是选择其中一个解答完成这个解答成立的理由。如若选择了第六组解答“简单化图解经典不可取”,那么,考生首先就要点明儿童版《红楼梦》是对经典名著的简单图解,然后说明这种简单图解与原著的差距并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性。至此,任务驱动的“任务”完成,整篇文章的立意自然明确了。
范文展示一
当经典俯身
王欣桐
经典曾经如巨人般屹立,接受着常俗之人仰望的目光。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样阐释经典。那些高雅深邃的文化远离尘嚣,离索居,像孤高的隐者独自遨游于自己的那方天地,竹茂林深,月朗风清。
但,当经典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巨人,当经典俯身……
翻拍《红楼梦》,导演另辟蹊径,让一儿童演员扮演剧中所有的角。诚然,儿童版《红楼梦》无法与原著的深沉意蕴相比拟,但这古灵精怪、天真伶俐的孩子的演绎,给《红楼梦》这部经典添上了新的亮,也在看剧的千万个孩子心中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轮廓。对《红楼梦》的向往,对文学经典的向往,便悄然在幼小稚嫩的心灵中萌芽。
经典的俯身,是用新颖的创造,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的气息,并亲近每一个平凡的心灵。当经典俯身,文学的兰蕙馨香不再是少部分人的单线传承,而是逐渐漫过市井,漫过寻常人家的门槛,浸润天地,长存世间。
经典无疑可以成为流行。《红楼梦》翻拍后,其点击量远远超过一些网络“神剧”,并引起全民对这部经典的重新關注。著名古典音乐指挥家卡拉扬,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尤其是在爱好古典音乐的一些欧美城市,他的音乐会门票一票难求。
其实,经典与流行,原本就并非泾渭分明。帕格尼尼、李斯特都是古典音乐浪漫时期红极一时的演奏家,而施特劳斯父子创作的华尔兹在当时是维也纳万千民众自娱性的舞蹈配乐。经过岁月的更迭,古典音乐将其厚重的思想内涵渐渐沉淀下来,成为现在的经典。
但反观现在的流行文化,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充斥着人们寸步不离的手机屏幕,这不免令人心生忧虑。《娱乐至死》中写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精神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这样的形势下,经典只有从容地、包容地俯身,才能与“滑稽戏”的浩大声势相抗衡。我们要让更有内涵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就必须让经典俯身。
的确,纯粹的经典因为远离了人,所以保有原始的魅力。我们需要一些严肃的学者与有识之士,让纯粹的经典挺直它的脊梁。
但有一种经典,却能以包容、亲和的姿态俯身。它敞开胸怀被世人广泛地接受,它能够在嘈杂市井的烟火气息中保留一份最初的纯净。
当经典俯身,俨然有“大隐隐于市”的风范。
范文展示二
当翻拍仅限于翻拍
严格
2017年国庆节期间,以87版《红楼梦》为模仿依据,由儿童演员出演的《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迅速走红,评价极高。儿童版《红楼梦》为什么成为热播剧?是因为小演员们的演技和颜值吗?
“最近很火的儿童版《红楼梦》,我还以为是小孩子过家家,后来发现布景、选角、演技无一不用心啊。那几位姑娘年龄小,但是演技一点儿也不赖,眉宇间全是戏!”尽管网友的评论侧重于夸赞“小戏骨”的演技,但是,从中不难发现“年龄小”才是该剧的真正热点。小孩子能把我国的经典巨著演绎成什么样子呢?多数观众早在观剧之前就开始想象评估。虽然《红楼梦》的精彩翻拍离不开孩子们的扎实功底和刻苦练习,但事实是,只要新剧与87版老剧大致吻合,赢得呼声并不是难事。
鲜花与板砖总是并存的。儿童版《红楼梦》迷倒一众观众的同时,也引来了质疑:小孩子演爱情戏,合适吗?
导演组的良苦用心让儿童版《红楼梦》超越了不少网络热播剧,但这其中包含的问题也不
容忽视。诚然,在服装、剧情、造型等方面剧组都花了大力气,并特地删除、弱化了部分感情戏,同时保留了原著中黛玉葬花、寶钗扑蝶等精彩情节,但《红楼梦》表达的主题是不会变的。导演组表示的“用儿童自身作为桥梁,通过演绎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东西滋润小孩子”,这足够为儿童版《红楼梦》赢得良好口碑,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无异于揠苗助长。致敬87版老剧,是对电视剧的还原,可它演绎出小说原著的内涵了吗?它有所突破了吗?
模仿本身是一种限制。老一辈演员们对原著的剖析和演绎已经将该剧定位,孩子们再认真、再刻苦,模仿出来的作品,怎样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典。孩子们被同龄人出演的《红楼梦》所吸引,只是喜欢看电视剧而已,他们很难自发地体会其中的情感,进而独自投身阅读,咀嚼经典。
新剧是对老一辈的童年的还原,这正是新剧博得老一辈人青睐的原因。20世纪的记忆被可爱的孩子们唤起,大人们评价:“演得好!”而这个“好”字,其实包含了种种对老剧的还原与模仿,对前辈智慧的汲取。但随着进程的推进,试问,一模一样的故事情节,是87版的老演员更能驾驭,还是这些孩子们呢?是老版《红楼梦》更贴近原著,还是新版呢?答案显
而易见。观众想看的,不过是用心制作的、正儿八经的电视剧,他们并不在乎其实际突破。
当翻拍仅仅局限于翻拍,它必然只能到达这样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