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的起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众说纷坛、歧见迭出:有神话说、劳动说、休息说、史传说、民间故事说、寓言故事说、唐朝俗讲变文说、多祖说等。下面我们简单的探讨一下几种:
神话说:此说来自西方文学,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其实, 黑格尔也在《美学》中所说的“一切最早的文艺作品都属于神话一类”,但是我们这样笼统的说小说起源于神话是不确切的,因为其他文艺作品也起源于神话。然而也有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认为,神话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始祖,不要说是小说这样的一个文学门类,就是所有的文学艺术,所有的意识形态例如宗教、道德等等,都发端于神话。如果这样说,那么神话只是小说形成过程中的来源因素之一。
劳动说:该说法无疑是受了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的影响。诚然,劳动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语言。或许说小说起源于劳动太宽泛了,因为语言,艺术,教育,宗教等等一切人类的社会性都可以说是起源于劳动。
休息说: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的观点认为,人们只有在消遣的时候才有可能讲故事娱乐精神、陶冶情操,因而产生了小说。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值得思考
民间故事说:杜贵晨在《中国古代小说散论》中提出了小说起源于传说故事。
方士说:出自张衡在《西京赋》中所说的“小说九百,自虞初”。方士说认为,方士们讲各种行术的方法、方术故事及有关科学文化资料记录下来,行诸文字,便是最初的小说作品,虞初就是这些方士的代表。由此可见,这里的小说,其实是方士们的方术。
史传说:史传说认为小说是从史传文学演化而来,如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就认为“史统散而小说兴”,当代学者黄钧也说:“中国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
俗讲变文说: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说:“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俗讲和变文其实只是一个促进因素,而非决定因素。俗讲变
文究竟是不是起源,关键是看他们是不是市民社会里市民阶层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不是反映了市民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
此外还有
多组说、寓言说、稗史说、战国说。我就不一一讲述了,资料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阅。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学会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这样一个思维方式。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小说三要素有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
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郢人运斤成风)、《韩非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史书与小说的性质不同,但史书中有细节虚构。尤其是中国史传文学中叙事、描写、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首先不是在小说的范围而是在史传中培养起来的。一直到很久以后,小说家仍然在史传中吸取养分。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第四是民间的“谈论故事”即讲故事。而讲故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因为人类有语言之外,也是好奇心的需求。这二者都是小说发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最初的源头和永恒的滋养都在“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民间讲故事活动。后世小说家的
成长及其小说创作,也往往与作为小说源头的民间讲故事活动有这样那样联系,甚至是密切的联系。
当然,大家可以秉持自己的看法。
二、小说的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小说主要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萌生时期: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寓言促使小说的孕育形成、
第二阶段:初具规模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的志怪志人的笔记小说、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拟话本相继出现,其中话本(民间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比以前的小说在结构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拟话本(明代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小说)的题材更为广泛,情节更为曲折,描写更细致。
第四阶段:高峰时期: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一大批不朽名著产生。
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种类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其中志怪小说分为地理博物类、鬼神怪异类、佛法灵异类。至于这个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我们总结了三点:宗教迷信思想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宗教迷信活动盛行为其提供素材;宗教宣传和闲谈的需要使其得以流传。我们不妨先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陈坤资料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总的来说,魏晋六朝前后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人们苦于无法摆脱现实,精神无所寄托,便相继产生一种出世思想,寄希望于神佛,笃信其灵验。加之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很少有人能活到七八十算,五六十岁是上寿,有的往往正当年轻力壮,大有作为的时候就忽然死亡,文人学士短命的尤多,于是志怪小说中便也充斥了见鬼和鬼出现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政治黑暗,法令严峻,谈论局势,臧否人物,常易招致不测之祸,不过唯独谈神说鬼没有什么妨碍,不会招来祸害,这也是志怪小说盛行于六朝的原因。这里就说到一个关于死亡的问题。给大家分享《西藏生死书》里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妇人的儿子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求佛陀让她的儿子复活。佛陀说:“你到城里去,问一户没有亲人过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给我。”妇人很高兴的去了,但诅丧地回来。佛陀问她:“你带回芥菜子了吗?”妇人说:“我问了很多家,可是每户人家都有亲人过世了。”
其实故事很简单,但是它给我们的触动很大。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
以你必须去接受它。陈坤在《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中写下来他对生命的思考,我想引用他的话来告诉大家。“当你知道死亡是一个一定会到达的站台时,你在走向这个站台的过程中就会珍惜。你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失恋就想死,因为被侮辱就想死。你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因为每一刻,因为每一刻都是完全不可能重复的。我们的脚步不会淌过同一条河流,我们不会再营造出同一个场景,就算你刻意营造,也不是这个时间,不是这个天气,不是这个心情。一切都是不可重复的。”当然不是说我畏惧死亡,一个人如果连死亡都不畏惧了,那他能畏惧什么呢?我们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去接受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
有点扯远了,大家回来吧。
至于这个志人小说我就一句话带过了。志人小说分为一下几类:笑话类、野史类和逸闻轶事类。而志人兴盛的原因则是人们评价人物和崇高清淡风气的盛行。
三、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首先是对作者干宝的介绍。干宝,字令升,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重点来说说干氏家族。干氏家族自三国后期,仕吴者颇多,到晋朝已有名人不断出现,其后在历朝均有名人,政功显著。千余年间,干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孙已分居于北京、天津、南京、陕西、山东等地。尤以浙江海盐的沈荡、通元、澉浦、六里,海宁的盐官,宁波的余姚,嘉善的干窑等地。聚居为盛。故自东晋以来,已有1700多年族史,显为望族。海盐作为干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后裔已有52代。近年来,海盐县对干宝的生平及史学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干宝后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干氏四十八世裔孙干乃军执笔续修《干氏宗谱》。自1991年起,历经10余载的调查考证,目前,一部新的《干氏宗谱》续修本已正式完稿。干氏家族对于宗谱续修,历来十分重视。干氏宗谱立干宝为始祖,五世孙干朴首撰,三十八世孙干大行续修并序。自四十世孙干钦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最后一次续修宗谱算起,至今已有300余年未曾续修了。并且,由于干氏后裔散居神州大地,主要分为东西大支和永宁乡支两支,至抗战前,宗谱有的已散失,给续修带来一定的难度。期间,海盐县博物馆收缴保存了十分宝贵的干氏东西大支的旧谱三册,是这次续谱的主要依据。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干乃军不负众望,历尽艰辛,奋笔耕耘,终于使海盐县第一部民间续修的家谱《干氏宗谱》得以问世。此举已在全国各地广大干氏后裔中传为佳话。
接下来我们看看《搜神记》。
《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干宝,其实是一个有神论者,于是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自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楚辞》、《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标注读音,文中生僻字词标注,读音,让读者无查阅之苦。增加译文,让文字变得通俗易懂,易于为读者接受。图文并茂,一百余幅古代珍稀版画,营造情境和氛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