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曹银贵;周伟;吴涛;王冠利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征求毕业校友对2010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反馈,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校友对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认识及其差异.基于调查问卷结果从激发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同,拓宽专业基础、构建专业体系,坚定专业特、夯实专业精品,尊重专业市场、预测专业需求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案修订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
【年(卷),期】2016(025)004
【总页数】5页(P25-29)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作 者】曹银贵;周伟;吴涛;王冠利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的交叉性学科[1]。目前中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90多所,各高校结合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研究特形成了各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特[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在原有“测绘工程” 专业基础上创办,该专业在学科发展上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的地学优势,侧重于土地利用工程领域[3]。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整治工程为特的专业体系,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特专业及国家特专业建设的资格[4],并以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兼有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多学科多理论相互渗透,具有现时性、专业性、实践性、交叉性强的综合学科[6]。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和院校特,众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均体现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模式,并结合地方特与院校特强化实践环节[7]。土地资源管理相关课程既包含了社会科学课程,又包含了工程技术课程[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学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实践必修课”的分段组合、层级推进式课程体系[9]。2016版培养方案的修订继承2010版特,立足国内外人才培养经验及毕业校友反馈来开展。本文主要从校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反馈出发,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认识,并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修订建议。
调查对象涵盖1999-2011级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校友,抽取毕业校友通过邮箱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送时间是2016年4月13日-2016年4月18日,要求被调查校友在2周时间内返回调查问卷。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调查问卷117份,有效调查问卷11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分别为90%和10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各年级回收调查问卷的数量及其各年级比例如表1所示。各行业回收调查问卷的数量及其各行业比例如表2所示。各岗位回收调查问卷的数量及其各岗位比例如表3所示。
为了便于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将调查问卷结果按1999~2003级、2004~2009级、2010~2011级进行汇总统计。这样1999~2003级共计37份问卷,2004~2009级共计57份问卷,2010~2011级共计23份问卷。
1.专业通识性课程的内容
专业通识性课程的设置旨在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尤其是针对大一的新生。通识性课程是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时按照学校的要求增加的。通识性课程最关键的是课程内容,即给大一的新生讲授哪些内容合适。鉴于此,广泛征集毕业校友对通识性课程开设内容的建议。通过调研发现(如表4所示),通识性课程可以以讲授土地管理的基础理论、国家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主。这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占到了61.7%。另外土地管理具体从事的业务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案例及土地管理就业及人才需求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达到了28.3%。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支撑作用
结合2010版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方案,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土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农田水利学、土地生态学、城镇规划、土壤环境学、土地资源遥感、土地评价、国土规划、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地专业英语、工程制图、虚拟现实技术、矿产资源管理。通过校友反馈(如表5所示),44.0%的校友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对工作研究的支撑作用明显,12.9%的校友认为非常明显,但有33.6%的校友认为支撑作用一般。
通过调查发现,校友认为城镇规划、土地评价、国土规划、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地资源遥感这5门课程比较重要,对工作研究的支撑比较明显。从不同行业来看(如表6所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校友认为土地评价、城镇规划、土地资源遥感、工程制图、土地生态学比较重要;从事公共管理和组织的校友认为城镇规划、国土规划、土地评价、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比较重要;从事教育及攻读研究生的校友认为土地评价、国土规划、土地资源遥感、地籍测量、城镇规划比较重要。从不同岗位来看(如表7所示),行政管理岗的校友认为信息技术、国土规划、土地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比较重要。技术管理岗的校友认为土地评价、国土规划、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学、城镇规划比较重要。技术支持岗的校友认为城镇规划、土地资源遥感、国土规划、地籍测量、土地评价比较重要。
3.专业基础课课程的调整
从专业基础课程调整的角度来看(如表8所示),非常必要增加和必要增加所占的比例达到44.9%,而可以增加的比例达到42.2%,这样可以适当考虑增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的内容来看(如表9所示),整体上反映需要增加信息技术、房地产、资产管理、地理学、环境管理方面的课程,并且信息技术、房地产这两方面课程增加的响应度很高。从不同岗位来看,行政管理岗的校友最希望增加房地产与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技术管理岗校友和技术支持岗校友最希望增加信息技术与房地产等方面的课程。
4.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作用
2010版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整治学、土地复垦学。从专业主干课程对工作研究的支撑作用来看,总体上认为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重要性比较高。从不同行业来看(如表10所示),不同行业校友对专业主干课程支撑作用的排序存在一定的差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校友认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重要性比较高。公共管理和社会组
织行业的校友认为土地法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重要性比较高。教育行业的校友认为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重要性比较高。从不同岗位来看(如表11所示),行政管理岗的校友认为土地法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重要性比较高。技术管理岗位的校友认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重要性比较高。技术支持岗位的校友认为土地信息系统、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重要性比较高。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上与岗位的性质吻合。
1.激发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同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不能只停留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压缩与调整,还应注重激发本科生的专业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兴趣的激发和专业认同的培养需要贯穿于整个本科生培养的环节,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而言,抓住新生专业教育的这个阶段激发专业兴趣与培养专业认同就更为重要。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很多都不了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也不了解土地资源管理行业,对于该专业的设置依托、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特及未来前景更是茫然。另外学生接受本专业的教育相对较晚,处在地质行业特明显的环境下,学生专业心不稳定,很多学生在大一第二学生就申请转专业。因此
在新生教育阶段开设土地资源管理通识性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识性课程内容应该基础性强、知识面广、兴趣点低、接受性易、参与性高,具体可以包含土地管理基础理论、国家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国家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等,同时可以考虑土地资源管理的经典案例、新技术的应用、市场需求及工作前景。逐步激发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同,使学生坚定专业信心与专业恒心。
2.拓宽专业基础,构建专业体系
“基础厚实”、“知识广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两个目标。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两个大目标,逐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尽早形成专业体系。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训练专业思维、习惯专业表达、形成专业理念、搭建专业体系。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专业课之后,虽然有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意识,很难具备专业的表达,很多专业术语混淆不清。另外由于没有及时构建专业体系,学生知识零散,一门课可以学的很好,但是综合运用困难很大。通过校友调研反馈基础课程的支撑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调查、评价、规划、房地产类课程。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可以围绕调查、评价、规划、房地产类课程,并适当依托学校相关学科拓宽基础,如测绘技术、信
息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管理等,并增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另外科学合理地设置开课时间,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性。基础课程内容尽量避免重复,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授课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及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