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语⾔特⾊
《茶馆》作为⽼舍先⽣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舍先⽣炉⽕纯青的写作技巧。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风格进⾏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具有京味特⾊的通俗朴实的语⾔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法。本⽂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展开论述。
⼀、不空泛
⽼舍先⽣的语⾔艺术功⼒⾮凡。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李渔认为,戏剧语⾔可要符合⼈物的形象,什么样的⼈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与⼈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均是常谈俗语,有当⽤于此者,有当⽤于彼者。”[1]显然,⽼舍先⽣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个性化的语⾔,寥寥数笔就将各种⼈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特⾊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舍对⼈物语⾔运⽤的能⼒是《茶馆》的魅⼒所在。[2]《茶馆》中出场⾓⾊的有⼏⼗个,⽼舍就有这样的能⼒,让他们在三⾔两语之间就暴露⾃⼰的性格,达到“开⼝就响,闻其声知其⼈[3]”的效果。
《茶馆》中的⽼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物⼈物。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物。
[4]《茶馆》⼀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句台词“唐先⽣,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们听的。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个吸⾷鸦⽚、整⽇混饭的⼆流⼦,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然是⼗分厌恶的。但对于这种⼈,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骂,为了不影响⾃⼰的⽣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甚⾄给唐铁嘴送了⼀壶茶。王利发的这⼀举动⼀是防⽌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是⾮之中。⼆是能够引来其它⾷客的好感。显然,王利发是⼀个胆⼩谨慎⽽⼜圆滑的⽣意⼈。他年纪轻轻就继承了⽗亲的茶馆,按照⽗亲的⽼办法,秉持着“多说好话,多请安,讨⼈⼈的喜欢,就不会出⼤岔⼦”的原则。这个原则也使得王利发的茶馆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的乱世之中居然没有倒闭。此时的王利发,⼝头上也出现了“All right?”、“Yes”等这类外语词,为了经营这个酒馆,王利发灵活变通,⼋⾯玲珑。这也势必让他变得圆滑谦卑。
他的圆滑谦卑在秦四爷收房租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仲义:⼩王,这⼉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的呢!
王利发:⼆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事⽤不着您分⼼,您派管事的来⼀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定照办!是!是!
秦仲义:你这⼩⼦,⽐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我玩,我知道你多么照应我,⼼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房东秦四爷明明要涨房租,他在受了⽓吃了亏,依旧赔礼奉承,谦卑耍滑,简短⼏句让秦仲义⽆可奈何。但是当⾯对⼤兵与巡警时,他也是⽆可奈何的,他害怕⼤兵打砸他的茶馆,稍受恐吓,就将⾝上所有的银两给了⼤兵。⾯对巡警的敲
诈,他也只是在巡警⾛了很远才敢跺⼀跺脚骂上⼏句。
但同时他⼜是善良的,当以唐铁嘴提出给王利发看⾯相时,王利发说:“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此时的王利发采取了教训的⼝吻,邱梅认为是表现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不屑,但更多的学者,如鲁⽂婧认为这体现了王利发的善良。[5]笔者认为,王利发两种情绪都有,但是能够如此圆滑对的⼀个⼈却⽤告诫的⽅式劝⼈戒了⼤烟,体现王利发善良这⼀特点的作⽤更⼤。
各研究对王利发这⼀形象并不存在什么争议,笔者⾮常赞同张⼩菊对其⼈物形象的总结:他是⼀个聪明能⼲、能屈能伸,善于察⾔观⾊的⼈,不是⼗恶不赦的坏蛋,但也绝对不是勇于伸张正义的好⼈。[
6]
常四爷的语⾔也另有特⾊。常四爷共出场了85处,显然也是⽼舍先⽣笔下的重点⼈物。常四爷的语⾔体现出了其豪爽耿直的形格,符合他多年闯荡⽽饱经沧桑的⼈物特点。以他们议论外国⿐烟的⼀段为例。
常四爷:“唉,连⿐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啊!”
刘⿇⼦:“咱们⼤清国有的是⾦⼭银⼭,永远花不完!”
寥寥⼏笔,将常四爷与刘⿇⼦进⾏对⽐,就将常四爷的正义和爱国之⼼与刘⿇⼦“墙头草”的性格表现出来另⼀个经常被提及的⽚段也对常四爷的性格有所体现:
⼆德⼦: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爷:(打量了⼆德⼦⼀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当差的吧?来,坐下喝⼀碗,我们也都是外场⼈。
……
⼆德⼦:喳!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的茶钱,我候了。
这⼀段五个⼈的对话,每⼈最多也不过说了三五句话,便⼀下⼦就把⼆德⼦这个满清政府的⼩⽖⽛那种⽆事寻衅、飞扬跋启、蛮不讲理、欺压善良、“内战内⾏,外战外⾏”的性格特征及其丑恶嘴脸暴露⽆遗。也把常四爷对外来侵略的愤慈、对清廷卖国的不满,对朝廷公差⼈员的蔑视等情感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有王利发的怕事、松⼆爷的和事等性格特征都得到完满的表现。当⼆德⼦动⼿要管教常四爷时,马五爷只说了两句话,连站也没站起来,就⼀下⼦把张⽛舞⽖的⼆德⼦的⽓焰压了下去了,这原因在后⾯通过王利发的嘴才被解释清楚。原来马五爷有洋靠⼭,这不仅将⼆德⼦“内战内⾏、外战外⾏”的性格特征再⼀次强调,还暗暗揭⽰了当时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控制。
研究中,对同样爱国的民族资本——秦仲义的分析重点在他和庞太监的⼀段对话上。这段话可谓旁敲侧击、唇⾆剑。⼀个是有恃⽆恐、居⾼临下;⼀个是新兴的民族资本家,有财不慌,⼏句话两⼈显⽰了各⾃的⾝份、地位、性格和⼼态。秦仲义对封建顽固派庞太监是极其藐视的,保留着不服⽓的⼼态。他与庞太监说话,⾃然地带有挑衅意味,话⾥有话。根据谭嗣同被杀,顽固派得势的时局,秦仲义对庞太监说: “庞⽼爷!这两天您⼼⾥安顿了吧?”⽽庞太监⾝为慈禧太后的红⼈,有着⼈所共知的⾼地位,他浑⾝上下都散发着居⾼临下的傲⽓,对秦仲义是瞧不起的。庞太监接下来的话带着明显的威胁⼝⽓:“那还⽤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他俩说的话都极富个性,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尖锐对⽴。庞太监是清朝统治者的忠实⽖⽛,他的社会地位
使他养成了专横拔扈、为所欲为的禀性。但这毕竟是戊戌变法之后了,虽然变法遭到失败,但慈禧太后的权威受到了⼀次严重的冲击,民族资产阶级的萌芽也在⼀步步⽣长。所以庞太监在炫耀⾃⼰特权时,不得不有所收敛,很⾛后才都嘟囔⼀句。秦仲义,其社会地位⽐宠太监低下,但他是“维新”的受益者,似乎“前程”⽆限光明。尽管秦仲义表⾯还对庞太监谦卑,话语⾥却透着⼀股志得意满的豪⽓。⼈们从这两个⾓⾊的对话中,能够很轻易看到他们属于不同阶级并感受到两种社会⼒量的抗衡。
即使是对⼩⼈物,⽼舍先⽣对其的语⾔描写也⼗分个性化。《茶馆》中出场的⼏⼗个⾓⾊,都有⾃⼰的性格,都不是纸⽚⼈。⽤⽼舍⾃⼰的话说:“⼀个⼤茶馆就是⼀个⼩社会”。三个时代⾥的各⾊⼈物在⼀个茶馆⾥上演着各种稀奇古怪、荒唐可笑的⼈⽣。就拿宋恩⼦、吴祥⼦两个配⾓来说,其⼈物形象却也⾮常鲜明.⼀句“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有袁⼤总统的时候,我们给⼤总统效⼒。”他们唯利是图、不分善恶、⽢做奴⾪和⾛狗的⼈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于有些研究提到的“动态化”,研究者们对这个概念是存在争议的。有的研究者认为是⽼舍先⽣笔下的⼈物形象是随时间变化⽽有所变化的,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动态化”指的是⼈物对话过程中的⽭盾对⽴(参见上⽂秦仲义与庞太监的对话)。笔者认为,前者更偏重于⼈物形象⽅⾯,归⼊语⾔特⾊之中有些牵强,后者可以被形象化覆盖,不需要单列出来,所以在这⾥不多加赘述。
⼆、浅⽩
李渔认为:“传奇不⽐⽂章,⽂章做与读书⼈看,故不怪其深,戏⽂做与读书⼈与不读书⼈同看,⼜与不读书之妇⼈⼩⼉同看,故贵浅不贵深。[1]22⽼舍先⽣的《茶馆》就极符合“贵浅显”的特点,其运⽤北京⽅⾔,使得整部戏剧⼈物活灵活现、⽣动形象,且内容通俗易懂,展现了北京浓郁的地⽅风俗特⾊。
(⼀)⼉化
⼉化是研究⽼舍的“京味⼉”写作时经常被提及的。⼉化是北京话的⼀个重要特点。⼉化不仅是⼀种语⾳现象,在语⾔中有着修辞或⼀定的语法作⽤。茶馆⾥很多⼉化的⽤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地⽅对呀,怎么改了样⼉……”“……⼩丁宝在门⼝⼉歪着头那么⼀站,马上就进来⼆百多茶座⼉……”“就凭您,办⼀⼆百桌满汉全席的⼿⼉,去给他们蒸窝窝头?”“样⼉”“门⼝⼉”“茶座⼉”“⼿⼉”等。⽼舍把⼉化运⽤到剧本中,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且使得戏剧语⾔⽣动活泼,具有极⾼的趣味性。
(⼆)语⽓词
因为《茶馆》的语⾔较为通俗,所以其中出现了很多语⽓词。《<;茶馆>英译本中语⽓词“啊”的翻译初探》与《<;茶馆>英译本中语⽓词“呢”的翻译研究》就对《茶馆》中“啊”与“呢”的⽤法进⾏了分析。
“啊”⼤多出现在句末,也有⼀⼩部分出现在句中。句末的“啊”的⽤法⼜根据所在句⼦的形式有所区分。
不带脏字的骂人话《茶馆》131处语⽓词“啊”的⽤例中,位于陈述句末的“啊”共有39例。语⽓词“啊”可⽤于表⽰提醒或解释的说明类陈述句末,“表⽰说话⼈对所传递信息的确信态度,并提醒听话⼈强化对信息的认识,做出回应。例如巡警到茶馆收粮,他向王利发说明收粮的必要性,“啊”体现了巡警对“⼠兵带着粮才能打仗”这⼀事实的强调,并提醒听话⼈尽快做出交粮的回应。⽽评价类陈述句末的“啊”⼀⽅⾯体现说话⼈对感叹内容的确信,表达说话⼈强烈的感叹情绪; 另⼀⽅⾯表明说话⼈希望引起听话⼈的共鸣,并做出回应的态度。例如德⼦在茶馆耍横,欲殴打常四爷,“你威风啊”是马五爷对⼆德⼦跋扈⾏为的评价,含讽刺之意。“啊”突出马五爷的感叹,加强讽刺意味,同时起到提醒听话⼈注意⾃⼰⾔⾏的作⽤。
⽽祈使句末的“啊”对说话⼈要求听话⼈执⾏指令的态度起强调作⽤,同时,“啊”的使⽤还会拉近说话⼈与听话⼈之间的距离,从⽽起到缓和语⽓的效果。如常四爷要被抓⾛时,叫出“上哪⼉?専情要交代明⽩了啊!常四爷要求宋恩⼦对带他⾛这⼀⾏为做出合理解释,“啊”有催促的意味,体现常四爷不愿被带⾛,急需解释的迫切⼼情。
关于疑问句中的“啊”是否可以表⽰疑问,学界是存在争议的。作者对其进⾏了分类讨论。表⽰提问语⽓的“啊”强调说话⼈的疑问,表明说话⼈需要听话⼈作答的态度。⽐如李三见刘⿇⼦像丢了魂⼉⼀样,急急忙忙跑过来,还撞了⾃⼰,想知道发⽣了什么事,于是向听话⼈询问:怎么回事呀?吓掉了魂⼉啦!希望刘⿇⼦予以答复。⽽不表⽰疑问的“啊”表达说话⼈向听话⼈求证的态度。⽐如王利发根据常四爷的⾔⾏,判断出常四爷并不认识马五爷在不经意间得罪了马五爷。于是开⼝提醒:您不知道这是马
五爷呀!怿不得你也得罪了他!王利发⽤是⾮问的形式表达出⾃⼰的认识,句末的“啊”表明王利发对表达内容的确信态度。
⽤于句中停顿的“啊”,⼀⽅⾯强调“啊”之前的话语内容,⼀⽅⾯提醒
听话⼈注意下⽂。⽐如松⼆爷在求助黄胖⼦时,黄胖⼦的答复“官厅⼉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这⾥的“啊”⼀⽅⾯起强调该话题的作⽤,另⼀⽅⾯是提醒松⼆爷注意倾听⾃⼰不能管。
(三)其它
⼉化是关于《茶馆》语⾔风格研究的重点,其它能体现《茶馆》语⾔浅⽩的其它具体体现的研究不多。
刘清珍在《<;茶馆>语⾔的艺术特⾊》中就提及了脏字的使⽤。使⽤脏字和骂⼈的话可以使⽂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但这是⾮常冒险的。⽤脏字是犯险的。⽽第⼆幕中,王利发刚给警察塞过钞票,⼜有⼏个⾝穿破料军⾐的⼤兵闯了进来。得了好处的警察忙着打圆场,说他正查着户⼝,茶馆还没开张等等。这⾥⼤兵们堪称典范。他们⼀共说了四句话,句句带脏字,出⼝就骂⼈。其中有两个脏字就是两个独⽴的句⼦。但这⾥的脏字和骂⼈话,并不显得作品低级下流、庸俗不堪,⽽是将那个时代的⼤兵们的⽆知、粗野、蛮横、下流等可恶可憎的嘴脸及其性格特征被表现得⼗分鲜明准确。[7]
《茶馆》中的⼀些具有京味⼉的⽅⾔词与叠词的使⽤也很多。极具个⼈感情⾊彩的“⽼梆⼦”(⽼家伙),更具乡⼟⽓息的“嚼⾕”(⾷物),还有“茶钱我侯了”中的“侯”的意思等等。这些⽅⾔词语使句⼦更有表现⼒。⽽《茶馆》⼤量使⽤叠⾳词,使语⾔显得更加⽣动,如描写⼈物神态的“叠⾳词“⽂绉绉”,其它还有“AABB”型结构的词汇如“乱乱哄哄”,“洗洗涮涮”;“ABAB”型结构的“照顾照顾”;“AAB”型结构的“跳跳舞”、“玩玩牌”;“AA”型结构如“坐坐去”、“绕绕”等等。这种叠词的使⽤使动词的使⽤更为灵活。
其它如轻重⾳、曲艺的运⽤等等也在⼀些论⽂中有所描述,这⾥不加赘述。
三、机趣中针砭时弊
幽默也是《茶馆》乃⾄⽼舍先⽣写作的鲜明特点。在对《茶馆》写作特⾊的研究中,⼀部分只是指出了这⼀特点,并结合具体⽚段进⾏分析,⽐如陈以芳的《浅谈<;茶馆>的语⾔艺术特⾊》,⽽有些研究则进⾏了更加深⼊的分析:梁嘉欣在《李渔戏曲理论视⾓下的⽼舍<;茶馆>之语⾔艺术特⾊》中指出,⽼舍⽤委婉智慧的语⾔刻画了⼈⽣百态,使整个戏剧充满幽默性,让观众看起来津津有味,并⽤这种⽅式刻画⼈⽣百态,将这个茶馆⾥⼈物的丑态表现出来,与李渔的“重机趣”理论有相通之处。[1]22⽽赵伟伟则在《论⽼舍<;茶馆>的“京味⼉”》中分析了⽼舍这种笑中带泪,温柔地讽刺的幽默特点背后的原因进⾏了分析。在压抑的社会背景下,清末的旗⼈应对惨淡⼈⽣的⽅法便是彼此间的戏谑
调侃,民国初年,他们的社会地位再⼀次下降,下层的旗⼈们更加插科打诨,以讨得暂时⽽且可怜的⼼理快慰。久⽽久之,玩世不恭的幽默感成了京城旗⼈的特点。⽼舍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他往往冷眼旁观地各⾊⼈等的可笑之处——“痒痒⾁⼉”,“⼀半恨⼀半笑地看世界”。赵志忠也认为这种幽默是京味作家的共性。[8]
笔者认为,⽼舍先⽣的性格是其笑中带泪的幽默写作特点的重要成因,⽽基于戏剧的受众,⽼舍先⽣也在有意识的让《茶馆》的语⾔更加幽默,以吸引观众,才能让观众感受其后中华民族的命运,国民的劣根性,从⽽达到惊醒效果。[9]⽼舍先⽣⾃⼰也说:“幽默⽐讽刺厉害,讽刺以尖锐的
⼝吻说出,给⼈伤害,⽽幽默以欢笑的⼝吻说出,使⼈淡淡⼀笑,笑过之后⼜因反省⽽⾯红⽿⾚。”[10]
四、结语
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对《茶馆》的语⾔艺术特点整理归纳德⽐较全⾯,但是在对具体情节的分析上,很少有研究能像《从语⽤含义试析<;茶馆>的语⾔特⾊》⼀样细致。另外,各研究所选取的具体分析的部分重叠⼗分严重,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看到对更多的情节的具体分析。
[if !supportLists][1] [endif]李渔. 李渔全集第3卷闲情偶寄[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2.
[if !supportLists][2] [endif]梁嘉欣. 李渔戏曲理论视⾓下的⽼舍《茶馆》之语⾔艺术特⾊[J].美与时代(下),2019(06):97-99.
[if !supportLists][3] [endif]⽼舍. 对话浅论[J]. 电影艺术,1961:46.
[if !supportLists][4] [endif]邱梅. 论⽼舍《茶馆》的语⾔特⾊[J]. ⼤众⽂艺,017(10):34.
[if !supportLists][5] [endif]鲁⽂婧. 试论《茶馆》中的语⾔特⾊[J]. ⽂学教育(上),2021(04):32-33.
[if !supportLists][6] [endif]张⼩菊. 浅析⽼舍《茶馆》中关于“茶”的语⾔艺术[J]. 福建茶叶,2017,39(11):332.
[if !supportLists][7] [endif]刘清珍.《茶馆》语⾔的艺术特⾊(节选)[J].新语⽂学习(⾼中版),2008(09):51-53.
[if !supportLists][8] [endif]赵志忠. 曹雪芹·⽂康·⽼舍——京味⼩说溯源[J]. 北京:民族⽂学研究,1998 (3):46.
[if !supportLists][9] [endif]]张倩芳. ⾼中语⽂⽼舍作品专题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学,2020:24.
[if !supportLists][10] [endif]⽼舍. ⽼舍全集第17卷[M],北京:⼈民⽂学出版社,1999:419-420.
发布评论